《中国共产党史稿 第4卷 1921-1949》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沙健孙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7321479
  • 页数:75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叙述了中国共产党自创立到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的光辉革命历程。

本卷题记 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与战略方针(作者:林治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史部研究员) 1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国性抗战开始 1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准备 1

国共两党的抗战准备 5

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6

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抗战开始 9

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 10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12

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12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 14

三、抗战初期中国的国际环境 15

日本与德、意法西斯结盟 15

苏联和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援 16

美英从采取绥靖政策到援华制日 17

四、抗战中的两条路线,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与持久战战略方针 18

反对日本进攻的两种方针、两种办法 18

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 19

确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21

提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任务 23

第二章 战略防御阶段中共领导的抗日战争(作者:林治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史部研究员) 25

一、八路军开辟华北敌后战场 25

八路军的编成 25

挺进山西抗日前线,配合友军作战 28

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 32

晋冀鲁三省人民抗日武装的建立和游击战争的开展 38

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的迅速发展 43

二、新四军开辟华中敌后战场 48

新四军的编成 48

中共开辟华中敌后战场的方针和部署 51

新四军挺进大江南北,开辟华中敌后战场 53

三、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57

《论持久战》的发表 57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60

四、东北抗日联军坚持艰苦的抗日斗争 62

东北抗日联军积极配合关内抗战 62

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顽强坚持 65

第三章 战略相持阶段前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战争(作者:于国红,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67

一、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与中共的任务 68

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 68

汪精卫集团的叛国与伪“中央”政权的成立 73

国民党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 76

纠正王明右倾错误的斗争,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新阶段的战略方针与任务 78

二、巩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 89

八路军主力东进冀鲁平原 89

华北各山区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日军的“扫荡” 93

百团大战 96

三、发展华中、开辟华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104

新四军大力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 104

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110

四、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 113

挫败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一次反共高潮 114

进一步阐明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方针 118

毛泽东系统论述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121

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二次反共高潮 124

第四章 战略相持阶段中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战争(作者:于国红,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129

一、敌后抗战面临的严重困难与中共的任务 129

敌后抗战进入极端困难时期 129

中共的方针与任务 132

二、华北敌后军民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 134

华北日军推行“肃正建设三年计划”和“治安强化运动” 134

1941年华北敌后军民的反“扫荡”作战 135

1942年华北敌后军民的反“扫荡”作战 143

华北敌后军民的反“蚕食”斗争 150

三、华中敌后军民的反“扫荡”、反“清乡”和反“清剿”斗争 153

华中敌后军民的反“扫荡”作战 155

华中敌后军民的反“清乡”、反“清剿”斗争 161

四、坚持华南敌后抗战 166

坚持东江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 166

坚持珠江三角洲的抗日游击战争 168

坚持琼崖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 169

华南敌后军民广泛出击敌占城镇和交通线,巩固和扩大各抗日根据地 170

第五章 战略相持阶段后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战争(作者:林治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史部研究员) 174

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恢复与再发展 174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战形势的有利转折 174

八路军实行“敌进我进”方针,恢复华北抗日根据地 175

新四军扭转华中敌后抗战不利局面 181

遏止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三次反共高潮 186

二、敌后解放区军民的局部反攻 196

日本法西斯内外交困,日暮途穷 196

华北敌后军民的攻势作战 198

华中敌后军民的攻势作战 203

挺进外线,开辟新区 205

三、为举行全面反攻做准备 214

加强敌占城市和交通要道工作 214

整训部队和民兵 218

第六章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事业(作者:清庆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223

一、陕甘宁边区的巩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223

二、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226

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226

抗日根据地“三三制”的参议会 227

“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府建设 232

三、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 239

减租减息政策的初步贯彻 240

减租减息政策的完善和普遍实行 243

对减租减息运动的深入检查 246

减租减息运动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发展 248

四、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252

抗日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 252

抗日根据地农业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255

抗日根据地工商业的发展 260

抗日根据地的财政金融 264

五、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建设 268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纲领 268

抗日根据地的文艺运动 270

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事业 274

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事业 278

第七章 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与进步文化工作(作者:杨圣清,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281

一、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任务与工作方针 281

战斗指挥部——中共中央长江局和南方局 281

长江局、南方局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任务 284

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方针 286

二、把国民党统治区中共组织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 290

国民党统治区中共组织的恢复和发展 290

贯彻执行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十六字”方针 294

国民党统治区中共组织的再恢复和再发展 299

三、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 301

抗战初期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 301

第一次宪政运动和统一建国同志会的成立 305

民主运动的暂时沉寂 313

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高潮 316

四、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工作 320

以武汉为中心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 320

在激烈斗争中获得重大发展的重庆抗战文化 325

重庆的抗战文化在斗争中获得新的发展 329

桂林“文化城”和昆明文化的繁荣 331

第八章 中共在沦陷区的工作(作者:李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336

一、中共在沦陷区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336

沦陷区工作:中共领导的抗日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 336

中共关于沦陷区工作方针的制定 338

中共沦陷区工作的领导指挥系统和党的组织状况 343

二、中共在沦陷区工作的历史发展 354

在敌后农村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在敌占城市中执行保存实力、隐蔽精干的方针 354

继续开展和进一步加强沦陷区的城市工作 370

进一步提高敌占大城市、交通要道工作的地位,为全面反攻作准备 383

三、中共在沦陷区工作的历史作用 391

第九章 中共与少数民族的抗日斗争(作者:杨策,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394

一、中共关于各族人民团结抗日的方针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395

中共团结抗日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初步实施 395

少数民族与人民军队 400

二、东北少数民族的抗日斗争 403

少数民族与东北抗日联军 403

东北抗日联军三进呼伦贝尔 408

八女英魂光照千秋 410

东北少数民族工人的抗日活动 411

各族群众对抗日游击战争的支援 412

三、内蒙古各族军民坚持抗战、反对分裂的斗争 414

日本炮制“蒙疆自治” 414

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的工作 416

八路军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418

蒙古族上层人士的抗战和敌占区军民的反抗 420

内蒙古人民力量的壮大与“蒙疆自治”的破灭 421

四、回民的武装抗日斗争和抗日爱国活动 422

日本炮制“回回国”的破产 422

回民的武装抗日 424

回民的抗日爱国活动 427

五、湘鄂西、川康藏少数民族的抗日斗争 429

湘鄂西民众的抗日斗争 429

川康藏少数民族的抗日斗争 431

六、桂黔滇少数民族的守土抗战 433

广西各族民众武装抗击日军入侵 433

黔南事变中的少数民族 438

滇边抗战中的少数民族 439

七、海南岛各族人民和闽浙畲族的抗日斗争 441

琼崖各族人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441

白保乐人民解放团 443

畲族对抗战的支援 444

八、少数民族对国民党反人民集团的反抗斗争 445

内蒙古伊克昭盟事件 445

“西海固”回民的三次武装暴动 446

甘南民变 448

湘鄂西土家族、苗族的武装反抗 451

贵州少数民族的抗暴自卫斗争 452

桂北瑶族、滇川彝苗等族的反抗斗争 454

海南岛苗族“为生存而战”和黎族白沙起义 454

多变的新疆政局与三区革命 456

第十章 中共在抗日时期的侨务工作(作者:任贵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审) 459

一、侨务工作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459

海外华侨是中国抗战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459

党的早期华侨工作 463

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党的华侨工作 464

二、中共侨务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468

党对侨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468

建立党的侨务机构,开展华侨工作 475

党的侨务工作的主要内容 478

国共两党侨务政策的比较 490

三、华侨对中共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支援 495

华侨对祖国抗战的大力支援 495

奔赴抗日根据地 498

捐款献物支援抗日根据地 503

维护国共合作抗战的大局 506

第十一章 中共在抗战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对外工作(作者:吴荣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512

一、倡导建立国际抗日统一战线 512

联合美国共同抗日思想之滥觞 512

接待卡尔逊来访 517

推动组织日本人民的反侵略统一战线 521

二、揭破国际绥靖主义逆流 526

揭露“东方慕尼黑阴谋” 526

批评美日谈判 530

为太平洋战争敲起警钟 534

三、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 537

抗日与民主、民生关系之争 537

关于欧洲战争性质的判断问题 539

关于同苏联的战略配合问题 544

四、积极开展对美外交 548

利用居里访华揭露国共矛盾的根源 548

中美结盟,共同抗日 550

欢迎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 553

对于史迪威与赫尔利更迭的应对 561

五、与赫尔利的扶蒋反共政策针锋相对 564

签订《延安协定草案》 564

抗日军事合作和参加联合国会议 570

批评美国扶蒋反共政策 573

第十二章 整风运动:加强中共自身建设的创举(作者:章学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579

一、开展整风运动的原因和整风的方针 580

开展整风运动的远因和近因 580

整风的任务和方针 581

二、整风运动的准备和前奏 583

六届六中全会前后的理论建设和学习运动 583

调整党的政策 585

高级干部整风的开展 588

编印《六大以来》 591

延安整风的“一个关键”——九月会议 592

王明在书记处会议上作长篇发言及其受到批驳 597

三、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的普遍展开 600

毛泽东动员全党整风 601

改造宣传教育部门的工作 606

延安文艺座谈会 614

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 621

两条路线交织的审干运动 627

第二次九月会议 633

高级干部研究党的历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 639

季米特洛夫的来电和毛泽东的答复 647

对历史问题的基本结论 650

四、整风:加强中共自身建设的创举 653

第十三章 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人民抗战胜利的斗争(作者:沙健孙,北京大学教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教授) 658

一、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大后方民主运动的开展 658

国民党统治的更加腐朽和人民的反抗斗争 658

豫湘桂大溃退与大后方民主运动的开展 663

二、为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而斗争 670

国共两党重开谈判 670

中共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678

大后方民主运动的深入发展 685

三、中共七大的召开和关于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政治路线的制定 692

中共七大的筹备 692

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695

七大的召开 698

关于党的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政治路线 700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 705

关于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708

关于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 709

修改党章,确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714

选举产生党的第七届中央委员会 717

第十四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者:王秀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721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夜的形势 721

欧洲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721

中国战场进行对日反攻 722

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节节胜利 724

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挣扎 724

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解放区军民的大反攻 726

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公告 726

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 729

延安总部发布大反攻的命令 731

晋察冀军区部队的大反攻 735

晋绥军区部队的大反攻 736

晋冀鲁豫边区部队的大反攻 737

山东军区部队的大反攻 739

新四军部队的大反攻 740

华南人民抗日武装的大反攻 742

东北抗日联军的大反攻 742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743

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 743

国共双方关于受降问题的斗争 746

中国各界欢庆抗战胜利 749

台湾光复: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751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754

从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754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