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桂兴芬等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810482580
  • 页数:374 页
图书介绍:

一、生物化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1

二、生物化学与医学的关系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蛋白质化学 3

第一节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3

一、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3

二、蛋白质生物学功能的多样化 3

第二节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4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4

二、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单位——氨基酸 5

三、蛋白质中氨基酸间的连接方式 9

二、蛋白质的空间构象 10

第三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0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10

三、蛋白质一级结构与空间构象的关系 18

第四节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0

一、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0

二、蛋白质空间构象与功能的关系 21

第五节 蛋白质结构与特性的关系 24

一、蛋白质两性解离与结构的关系 25

二、蛋白质亲水胶体特性与结构的关系 27

二、根据组成分类 28

一、根据分子形状分类 28

第六节 蛋白质的分类 28

三、蛋白质变性与结构的关系 28

三、根据蛋白质功能分类 30

第三章 核酸化学 31

第一节 核酸的分子组成 31

一、核酸的基本组成成分 31

二、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 32

三、某些重要的核苷酸 33

二、核酸的一级结构 35

三、DNA的空间结构 35

一、核酸的基本结构 35

第二节 核酸的分子结构 35

四、RNA的分子结构 38

第三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41

一、DNA的变性 41

二、DNA的复性 43

三、分子杂交 43

第四章 维生素 45

第一节 总论 45

一、维生素的概念 45

二、维生素缺乏的原因 45

三、维生素的命名与分类 46

一、维生素A 47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47

二、维生素D 49

三、维生素E 51

四、维生素K 52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54

一、维生素B1 54

二、维生素B2 55

三、维生素PP 56

四、维生素B6 57

五、泛酸 58

六、生物素 59

七、叶酸 60

八、维生素B12 61

九、维生素C 63

第五章 酶 68

第一节 酶的基本概念 68

一、酶的概念 68

二、酶促反应的特点 68

第二节 酶的化学结构与催化活性 69

一、酶分子的组成 69

二、酶分子结构——酶的活性中心 70

三、酶原及其激活 71

四、同工酶 72

第三节 酶的作用机制 73

二、酶-底物复合物 74

一、活化能 74

三、诱导契合学说 75

第四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75

一、酶浓度的影响 76

二、底物浓度的影响 76

三、温度的影响 77

四、pH的影响 78

五、激活剂的影响 78

六、抑制剂的影响 79

七、变构效应 82

二、酶的分类 83

第五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83

一、酶的命名 83

第六节 酶活性的测定 84

第七节 酶与医学的关系 84

一、酶与疾病的发生 84

二、酶与疾病的诊断 84

三、酶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 85

第六章 三羧酸循环与氧化磷酸化 86

第一节 ATP与其他高能化合物 87

一、自由能 87

二、放能与吸能耦联 88

三、ATP循环及高能磷酸键 90

四、ATP的生成方式 91

五、能量与磷酸基的转移 92

第二节 线粒体 94

一、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94

二、线粒体酶的分布 97

第三节 三羧酸循环 97

一、乙酰CoA 98

二、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 98

三、三羧酸循环的特点 101

四、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102

五、三羧酸循环的调节 104

第四节 氧化磷酸化 106

一、氧化还原反应 106

二、电子传递链 107

三、氧化与磷酸化耦联——ATP生成 114

第五节 还原当量与ATP的转运 118

一、还原当量的转运 118

二、ATP,ADP,Pi的转运 120

第七章 糖代谢 122

第一节 糖的消化吸收和糖在体内代谢的一般概况 122

一、糖的消化吸收 122

二、糖在体内代谢的一般概况 123

一、糖的无氧分解 124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124

二、糖的有氧氧化 130

三、磷酸戊糖途径 132

四、糖醛酸途径 135

五、糖代谢途径之间的相互调节 136

第三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136

一、糖原的合成 137

二、糖原的分解 139

二、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 139

第四节 糖异生作用 140

一、反应过程 140

四、糖原合成与分解的生理意义 140

二、糖异生的调节 143

三、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143

第五节 其他单糖的代谢 144

一、果糖的代谢 144

二、半乳糖的代谢 144

第六节 血糖 145

一、血糖的概念及浓度 145

二、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145

三、血糖浓度的调节 146

四、血糖紊乱 148

二、命名 151

一、分类 151

第一节 脂肪酸的分类与命名 151

第八章 脂类代谢 151

第二节 脂类的分布与生理功能 152

一、脂类的分布与含量 152

二、脂类的生理功能 152

第三节 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153

一、脂类的消化 153

二、脂类的吸收 153

第四节 血脂及其运输 154

一、血脂的种类和含量 154

三、血浆脂蛋白 155

二、血脂的来源和去路 155

第五节 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161

一、脂肪动员 161

二、甘油分解 161

三、脂肪酸氧化分解 162

四、脂肪酸的其他氧化方式 165

五、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166

第六节 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168

一、α-磷酸甘油的合成 168

二、脂肪酸的合成 168

三、脂肪酸的改造和加工 170

第七节 磷脂代谢 171

四、甘油三酯的合成 171

一、甘油磷脂的合成代谢 172

二、甘油磷脂的分解代谢 173

三、鞘磷脂的代谢 173

第八节 胆固醇代谢 175

一、胆固醇的消化、吸收及影响因素 175

二、胆固醇的合成代谢 176

三、胆固醇合成代谢的调节 176

四、胆固醇的转化和排泄 178

第九节 脂类代谢紊乱 178

一、高脂血症与高脂蛋白血症 178

三、脂肪肝 179

二、动脉粥样硬化 179

第九章 蛋白质分解代谢 181

第一节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181

一、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81

二、蛋白质的需要量 182

第二节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 183

一、蛋白质的消化 183

二、氨基酸的吸收 184

三、蛋白质的腐败 186

第三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187

一、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187

二、氨的代谢 191

三、α-酮酸的代谢 197

第四节 个别氨基酸代谢 199

一、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199

二、一碳单位代谢 202

三、含硫氨基酸代谢 204

四、芳香族氨基酸代谢 207

五、支链氨基酸代谢 211

第十章 核苷酸代谢 213

第一节 核酸的消化和吸收 213

一、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214

第二节 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214

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217

三、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219

第三节 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220

一、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220

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222

第四节 核苷酸的代谢拮抗药物 224

第十一章 复制——DNA的生物合成及基因工程 225

第一节 DNA的复制方式 225

一、半保留复制的概念及其实验证据 226

二、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227

三、参与DNA复制的酶类及有关物质 228

四、DNA复制的过程 231

一、DNA的损伤 233

二、DNA损伤的修复 233

第二节 DNA的损伤和修复 233

第三节 逆转录合成DNA 235

第四节 基因工程 236

一、基因工程常用的工具酶 236

二、目的基因的制备 237

三、载体 238

四、基因工程的基本技术路线 239

五、基因工程在医学中的应用 240

一、转录作用及其特点 241

二、RNA聚合酶 241

第十二章 转录——RNA的生物合成 241

第一节 转录作用 241

三、转录过程 242

第二节 转录后的加工和修饰 244

一、mRNA的转录后加工 245

二、tRNA的转录后加工 245

三、rRNA的转录后加工 246

第十三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248

第一节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体系 248

一、mRNA是翻译的直接模板 248

三、rRNA是蛋白质合成的“装配机” 250

二、tRNA是蛋白质合成的接合器 250

第二节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 252

一、氨基酸的活化与搬运 252

二、核蛋白体循环 252

三、翻译后肽链的加工修饰 258

第三节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调控 259

一、转录水平调控 259

二、翻译水平调控 260

第四节 蛋白质生物合成与医学的关系 262

一、分子病 262

二、抗生素对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影响 262

一、酶结构的调节控制 264

第十四章 物质代谢调节 264

第一节 细胞水平的调节 264

二、酶含量的调节 267

第二节 激素对物质代谢的调节 268

一、膜受体激素的调节机制 268

二、非膜受体激素的调节机制 271

第三节 物质代谢的整体调节 273

一、饥饿 273

二、应激 274

第十五章 血液 275

第一节 血液的化学组成 275

一、血浆功能性蛋白质 277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 277

二、血浆非功能性蛋白质 279

第三节 红细胞代谢 280

一、血红蛋白的合成 281

二、叶酸、维生素B12对红细胞成熟的影响 283

三、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 283

第十六章 水和无机盐代谢 286

第一节 体液 286

一、人体体液的含量与分布 286

二、体液的电解质含量 287

第二节 水的功用及代谢 288

一、水的生理功能 288

二、水的摄入、排出及动态平衡 289

第三节 电解质代谢 290

一、电解质的生理功能 290

二、钠和氯的代谢 291

三、钾的代谢 292

第四节 水与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293

一、神经系统的调节 293

二、肾脏的调节 294

三、神经体液的调节 294

第五节 水与电解质平衡的失调 297

一、脱水 297

三、低血钾和钾缺乏症 299

二、水中毒(水过多) 299

四、高血钾 300

第六节 钙磷代谢 300

一、钙磷的分布及生理功能 300

二、钙磷的吸收及排泄 301

三、血钙与血磷 301

四、骨盐的代谢 302

五、钙磷代谢的调节 304

六、钙磷代谢紊乱 307

第七节 微量元素 308

一、铜 308

四、硒 309

二、锌……………………………………………………………………………(30g)三、锰 309

五、钴 310

六、氟 310

七、碘 311

八、铬 311

九、钼 311

第十七章 酸碱平衡 313

第一节 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来源 313

一、酸性物质的来源 314

二、碱性物质的来源 314

第二节 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 314

一、血液的缓冲系统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314

三、肾脏在调节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317

二、肺脏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317

第三节 酸碱平衡的失调 320

一、代谢性酸中毒 321

二、呼吸性酸中毒 321

三、代谢性碱中毒 321

四、呼吸性碱中毒 322

五、体液酸碱平衡的生化指标 322

第十八章 肝脏生理功能与胆色素代谢 324

第一节 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324

一、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324

二、肝脏在糖类和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325

三、肝脏在维生素和激素代谢中的作用 326

第二节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327

一、生物转化的主要类型 327

二、生物转化的特点 329

三、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330

第三节 胆汁与胆汁酸 332

一、胆汁 332

二、胆汁酸 332

第四节 胆色素代谢 335

一、胆红素的生成和化学 335

二、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的代谢 335

四、血清胆红素与黄疸 337

三、胆红素在肠道内的变化及胆色素的肝肠循环 337

第一节 烧伤的分类和临床分期 340

一、烧伤的分类 340

第十九章 烧伤与生物化学 340

二、烧伤的临床分期 341

第二节 烧伤后的代谢特点 341

一、烧伤后的高代谢 341

二、烧伤后高代谢的产生机制 342

第三节 烧伤后的糖代谢 342

一、烧伤后高血糖症 342

二、烧伤后糖异生作用 343

四、低血糖症 344

三、胰岛素抵抗 344

第四节 烧伤后的脂类代谢 345

一、烧伤后脂类代谢的变化 345

二、烧伤后血浆脂蛋白的变化 345

三、烧伤后必需脂肪酸的变化 346

第五节 烧伤后的蛋白质代谢 346

第六节 烧伤后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代谢 347

一、烧伤后维生素的需要量 347

二、烧伤后微量元素的需要量 348

第七节 烧伤后的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碱平衡 348

二、电解质平衡紊乱 349

一、水平衡紊乱 349

三、酸碱平衡紊乱 350

第八节 烧伤与生物氧化 351

一、供能 352

二、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对烧伤病人的损害 352

第二十章 临床检验 355

第一节 临床生化检验常识 355

一、玻璃仪器 355

二、化学试剂 356

三、检测标本的处理 357

第二节 临床生化检测常用设备及检测技术 357

一、光谱光度分析技术及摄谱仪、分光光度计 358

二、电泳分析技术及电泳仪 360

三、酶法分析 361

四、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简介 361

第三节 临床生化检验常用测定方法 362

一、蛋白质的测定 362

二、血糖测定 364

三、血清酶的测定 365

四、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的测定(试剂盒) 369

五、血脂测定 370

六、非蛋白氮类化合物测定 373

七、无机离子的测定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