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宝荣,周楚,黄加锐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208065306
  • 页数:457 页
图书介绍:本书简略介绍了现代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侧重现代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原理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序言 1

上篇 个体心理原理与应用 3

第一章 动机与工作效率 3

第一节 “动机”概述 3

一、动机的功能 3

二、动机的种类 4

三、需要与刺激 5

第二节 如何激发积极的行为动机 8

一、满足合理需要 8

四、运用强化原理 9

二、强化思想教育 9

三、设置合适目标 9

第三节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10

一、动机强度与主、客观条件 10

二、动机强度与活动项目 11

第四节 测量动机的常用方法 11

一、观察法 11

二、实验法 11

一、挫折及其产生的原因 12

第五节 动机挫折与处置方式 12

四、投射法 12

三、报告法 12

二、受挫者的行为表现 14

三、消除挫折心理的几种方式 15

四、几种有代表性的挫折理论 16

第二章 注意与意识状态 19

第一节 “注意”概述 19

一、注意的特征 19

二、注意的种类 20

三、注意的功能 22

第二节 如何引发无意注意 23

一、引发无意注意的客观条件 24

二、引发无意注意的主观条件 25

第三节 如何稳定有意注意 26

一、发展兴趣 26

二、磨练意志 26

三、牢记目标 28

四、注重习惯 29

五、掌握方法 30

第四节 注意的品质及其培养 32

一、注意的广度 33

二、注意的稳定 34

三、注意的转移 35

四、注意的分配 36

第五节 意识与意识状态 37

一、意识及其功能 38

二、几种常见的意识状态 40

第三章 记忆与学习效率 46

第一节 “记忆”概述 46

一、记忆的作用 46

二、记忆的种类 47

三、记忆的机制 50

第二节 识记及其方法 52

二、有效识记的方法 53

一、两种识记方式 53

三、影响识记效果的主要因素 62

第三节 保持及其方法 68

一、被记材料的质变 68

二、遗忘及其规律 69

三、保持的方法 72

第四节 再现及其方法 75

一、再认及其方法 75

二、回忆及其方法 76

第五节 良好记忆力的培养 80

一、记忆的条件 81

二、记忆的方法 82

三、记忆的规律 83

四、记忆的训练 83

第四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85

第一节 “思维”概述 85

一、思维的特性 85

二、思维的种类 86

三、思维与语言 91

第二节 思维品质 95

一、思维的广阔性 95

三、思维的独立性 96

二、思维的深刻性 96

四、思维的批判性 97

五、思维的灵活性 97

六、思维的敏捷性 99

七、思维的逻辑性 99

第三节 思维方法 100

一、辩证逻辑思维方法 100

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09

三、多向立体思维方法 112

一、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 114

第四节 问题解决 114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16

第五节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122

一、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122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23

三、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24

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25

第五章 情绪、情感与身心健康 127

第一节 “情绪”、“情感”概述 127

一、引起情绪、情感的主、客观变量 127

二、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128

三、情绪、情感的作用 129

四、情绪、情感的种类 131

五、感情的主观体验及其外部表现形式 138

第二节 情绪理论 142

一、情绪的外周理论 142

二、情绪的丘脑理论 143

三、情绪的认知理论 144

四、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145

第三节 情绪、情感与生活压力 146

一、生活压力的性质 146

二、生活压力的来源 147

三、缓解生活压力的方法 149

第四节 情绪、情感与生理疾病 154

一、消化性溃疡 154

二、心脏病 154

三、风湿性关节炎 155

四、头痛 155

五、哮喘 156

六、免疫功能减弱 156

一、能力、才能、天才 157

第一节 “能力”概述 157

第六章 能力与素质培养 157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 158

三、能力的种类 159

四、能力的结构 159

第二节 “能力”形成 163

一、生物因素 163

二、教育因素 164

三、实践因素 164

第三节 “能力”测量 165

一、一般能力测验 166

三、创造能力测验 168

二、特殊能力测验 168

第四节 “能力”培养 169

一、观察力的培养 169

二、分析力的培养 177

三、想象力的培养 186

四、创造力的培养 190

五、预见力的培养 195

第一节 “性格”概述 202

一、性格的含义 202

第七章 性格与个性优化 202

二、性格与气质 203

三、性格的结构 206

四、性格的类型 208

第二节 影响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209

一、遗传特质 209

二、家庭环境 209

三、学校教育 211

四、个体实践 211

第三节 测量性格的主要方法 212

一、观察法 212

三、问卷法 214

二、实验法 214

四、访谈法 219

五、投射法 222

第四节 现代人应有的性格特征 224

一、独立 224

二、自信 225

三、坚韧 226

四、自制 227

五、合群 227

一、常见的性格异常 228

第五节 性格异常及其成因 228

二、性格异常的成因 229

第六节 性格的优化与矫正 230

一、调整处世原则 230

二、改变行为反应 231

三、利用环境潜化 232

第八章 意志与行为决策 233

第一节 “意志”概述 233

一、意志与意志行动 233

二、意志的基本特点 235

三、意志的心理过程 236

一、意志行动中的四种内心冲突 238

第二节 意志行动的冲突与决策 238

二、如何对意志行为进行正确决策 240

三、影响意志行为决策的主要因素 241

第三节 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243

一、自觉性及其培养 243

二、果断性及其培养 243

三、坚定性及其培养 245

四、自制力及其培养 246

第一节 交往的功能 253

一、沟通信息 253

第九章 人际交往 253

中篇 群体心理原理与应用 253

二、认识自我 254

三、协调关系 254

四、保障健康 255

第二节 交往的类型 255

一、五种基本交往形式 256

二、八种交往行为模式 258

三、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 258

四、语词交往和非语词交往 259

五、口语交往和书面交往 259

第三节 交往的心理效应 260

六、单向交往和双向交往 260

一、首因效应 261

二、近因效应 266

三、晕轮效应 267

四、刻板印象 268

第四节 交往中的人际吸引 269

一、接近性 269

二、相似性 271

三、互补性 272

四、个人特质 273

一、如何克服交往自卑 276

第五节 交往中的心理调适 276

二、如何摆脱左右为难 278

三、如何对付尴尬场面 278

四、如何消除他人嫉妒 280

五、如何面对交往挫折 281

第十章 人际关系 283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类型 283

一、需要型人际关系 283

二、功能型人际关系 284

一、觉察相识 285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演变轨迹 285

二、表面接触 286

三、亲密互惠 286

第三节 社会测量法 287

一、问卷设计 287

二、实施测量 288

三、结果分析 288

第一节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290

一、制约与规范 290

第十一章 人际影响 290

二、感染与趋同 292

三、促进与干扰 293

第二节 群体中的个体行为 294

一、从众 294

二、服从 297

三、依从 300

四、逆反 302

第三节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303

一、社会浪费与社会促进 303

二、合作与竞争 306

一、亲社会行为 308

第四节 个体的社会行为 308

二、攻击行为 310

三、偏见 312

第五节 个体间相互影响的主要形式 313

一、劝说 313

二、暗示 314

三、模仿 315

第一节 犯罪行为的成因 319

一、个体因素 319

第十二章 心理学在犯罪与司法研究中的应用 319

下篇 心理学主要应用领域 319

二、群体因素 323

三、文化因素 324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矫正 325

一、转变罪犯态度 325

二、强化监督制度 327

三、强制劳动改造 328

第三节 心理学在司法工作中的若干应用 329

一、警察的挑选与培训 329

二、对犯罪案件的定性量刑 330

三、参与监狱管理 331

一、空气污染 333

第一节 影响心理的环境因素 333

第十三章 心理学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333

二、噪音 334

三、拥挤 335

四、个人空间 336

第二节 环境设计 338

一、心理学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338

二、心理学在生活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339

三、心理学在工作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340

一、购买行为的一般规律 344

第一节 消费者购买行为 344

第十四章 心理学在消费研究中的应用 344

二、影响购买行为的个体因素 346

三、消费者的购物决策 348

第二节 产品包装与营销 351

一、产品包装的心理效应 351

二、商标设计的心理效应 352

三、产品形象的心理效应 352

四、价格的心理效应 353

第三节 广告及其设计 354

一、广告的功能 354

二、广告的分类 355

三、广告的设计 356

第十五章 心理学在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360

第一节 领导心理 360

一、领导者 360

二、领导行为 366

第二节 决策心理 368

一、决策的主要类型 369

二、决策的一般程序 374

三、决策力培养 376

第三节 组织人事心理 382

一、职员的挑选 383

二、职员的培训 385

三、组织冲突 386

四、激励 389

第四节 工程心理 393

一、人—机系统设计 393

二、工作场所设计 394

三、生产条件设计 396

第十六章 心理学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398

第一节 品德心理 398

一、道德认识的提高 398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400

三、道德意志的强化 401

四、道德行为的训练 402

第二节 差异心理 403

一、学生成绩落后的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403

二、学生违反纪律的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405

三、学生心理档案的制作 407

第三节 教师心理 408

一、教师应有的心理品质 408

二、教师应有的教学能力 410

三、教师的威信及其形成 411

第一节 职业决策与生涯规划 414

第十七章 心理学在职业决策研究中的应用 414

一、职业生涯的六个阶段 415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与意义 417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418

第二节 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 421

一、教育因素 421

二、家庭因素 422

三、社会因素 423

四、个人因素 423

第三节 职业决策与个人素质测试 425

五、机遇 425

一、气质测试 426

二、职业个性测试 430

第十八章 心理学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436

第一节 临床心理学概述 436

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含义 436

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意义 437

第二节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一般程序 438

一、问题探索阶段 438

二、目标确立阶段 439

五、评估/结束阶段 440

三、方案探讨阶段 440

四、咨询/治疗阶段 440

第三节 常见的心理疾病 441

一、焦虑症及其成因 441

二、情感症及其成因 445

第四节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447

一、精神分析治疗法 447

二、行为治疗法 450

三、认知治疗法 452

主要参考文献 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