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3
第一卷 现代心物论 3
第一章 心物矛盾的自然史溯源 5
1.1 宇宙的基本矛盾 5
1.1.1 质量宇宙(原始宇宙) 5
1.1.2 能量(场)的介入 6
1.2 宇宙基本矛盾的进化 7
1.2.1 信息的介入 7
1.1.2 概念(熵)的介入 8
1.3.1 人的基本矛盾 10
1.3 宇宙基本矛盾的高级形态——心物矛盾 10
1.3.2 人类生存的基本矛盾 11
第二章 对意识(心)的多侧面认识 14
2.0 引言 14
2.1 内向观察 14
2.1.1 从发生学角度看意识 14
2.1.2 从生理学角度看意识 15
2.1.3 从心理学角度看意识 16
2.2.1 从现象学角度看意识 18
2.2 外向观察 18
2.2.2 从信息论、控制论角度看意识 19
2.2.3 从知行论角度看意识 20
2.2.4 从“三重世界”角度看意识 21
2.2.5 从社会学角度看意识 22
2.3 意识的异化 23
第三章 心与物的辩证关系 25
3.0 引言与假设 25
3.1.1 定义定理——心与物的矛盾原理 26
3.1 心物矛盾律(对立统一律) 26
3.1.2 注记——心物运算及其内涵 28
3.2 心物矛盾系统律 31
3.2.1 定义定理——矛盾系统律的心物化 31
3.2.2 注记——主观规律、客观规律、主观-客观规律 33
3.3 心物绝对相对律 36
3.3.1 定义定理——心与物的绝对关系、相对关系 36
3.3.2 注记——心与物的持续相对化 36
3.4.1 定义定理——心物矛盾的共性和个性 37
3.4.2 注记——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心物矛盾运动 37
3.4 心物普遍特殊律 37
3.5 心物时空律(函数律、历时律、共时律) 38
3.5.1 定义定理——心物矛盾的时空性 38
3.5.2 注记——心物矛盾的历史化 40
3.6 心物辩证循环律 41
3.6.1 定义定理——心物双方的横式循环和纵式循环 41
3.6.2 注记——心与物的互相转化 41
3.7 心物互相作用律 42
3.7.1 定义定理——心物互相作用原理 42
3.8.1 定义定理——辩证量质律的心物化 43
3.7.2 注记——心物运动的原动力 43
3.8 心物辩证量质律(统一律、变化律、进化律) 43
3.8.2 注记——心物矛盾的进化 46
3.9 心物矛盾解析律 47
3.9.1 定义定理——心物矛盾的解析关系 47
3.9.2 注记——心物解析与唯心论、唯物论的区别 48
第四章 心物观历史回顾 49
4.1 中国古代的心物论 49
4.1.1 唯物论与唯心论心理学思想的对立 49
4.1.2 儒墨道法释的对立与融合 50
4.1.3 哲理说和生物本体说的结合 52
4.2 黑格尔唯心论和费尔巴哈唯物论 54
4.3 前苏联式辩证唯物论 56
4.3.1 要点 56
4.3.2 问题举例 57
第二卷 现代历史观 61
引言 61
5.1.1 基本假设 63
5.1 基本矛盾的结构层次 63
5.0 引言——现代历史观与现代心物论 63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心物矛盾 63
5.1.2 基本推论 64
5.1.3 历史回顾 65
5.2 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分析 66
5.2.1 按多体横式心物方程分析 66
5.2.2 按多体纵式心物方程分析 73
5.3 心物矛盾与文化、经济、政治的关系 75
5.3.1 文化、经济、政治的基础 75
5.3.2 文化、经济、政治的定义 76
5.3.3 文化、经济、政治的基本矛盾 87
5.3.4 文化、经济、政治的互相影 107
5.3.5 文化人、经济人、政治人 109
5.3.6 文化、经济、政治遵循的规律及其异化 110
5.3.7 文化、经济、政治的稳定和进化 115
5.4 社会力与社会关系 117
5.4.1 社会力(文化力、经济力、政治力及生产力) 117
5.4.2 社会关系(文化关系、经济关系、政 治关系及生产关系) 125
5.4.3 从功能与结构的关系看社会发展 128
5.5.1 分期——“过去”、“现在”和“未来” 130
5.5 人类历史的宏观分期及概况 130
5.5.2 概况——“本能”、“感性”和“理性” 134
第六章 社会矛盾的辩证运动 140
6.0 引言——现代历史观与现代辩证法 140
6.1 社会矛盾律(纲一) 141
6.1.0 引言 141
6.1.1 社会矛盾双方的平等性 141
6.1.2 文化和经济的平等性 142
6.1.3 意识和存在的平等性 143
6.1.4 官方意识和民间意识的平等性 144
6.1.5 社会现象的时空交叉 147
6.1.6 辩证循环律的社会表现 148
6.1.7 关于循环文化的几个问题 149
6.1.8 关于循环经济的几个问题 150
6.1.9 关于循环政治的几个问题 151
6.1.10 社会循环与社会稳定 153
6.1.11 社会学唯论评说 155
6.2 社会矛盾系统律(纲二) 156
6.2.0 引言 156
6.2.1 社会矛盾的永恒性 156
6.2.2 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形态 157
6.2.3 社会主要心物矛盾的历史形态 159
6.2.4 社会系统四类矛盾的主次变化 161
6.2.5 社会系统人与物的关系——所有制问题 162
6.2.6 社会系统人与人的关系——阶级关系问题 167
6.2.7 社会系统中的互相作用 169
6.2.8 文化、经济、政治的主次矛盾问题 170
6.2.9 文化、经济、政治中的协作与竞争 170
6.2.10 社会的一般系统性 170
6.3.0 引言 172
6.3 社会绝对相对律(纲三) 172
6.2.11 社会系统的自组织性和他组织性 172
6.3.1 人类历史的绝对时代和相对时代 173
6.3.2 文化、经济、政治的绝对态、相对态 174
6.3.3 三组社会矛盾的进化 175
6.3.4 社会阶级矛盾的进化 176
6.3.5 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答问 178
6.3.6 中国的希望 181
6.3.7 历史进化极限点上的思考 183
7.1 中国古代的历史观(司马迁) 184
7.0 引言——现代历史观与近代历史观 184
第七章 历史观的回顾 184
7.2 西方近代唯心主义历史观(黑格尔) 188
7.3 西方近代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 190
7.3.1 要点 190
7.3.2 马克思历史观的本体问题 191
7.3.3 马克思历史观的辩证法 193
7.4 马克思、黑格尔、司马迁的历史际会 194
7.4.1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 194
7.4.2 马克思、黑格尔与司马迁的关系 195
7.5.1 黑格尔描述的主观客观对立统一 196
7.5 近代历史哲学基本原理性的探索 196
7.5.2 马克思描述的人与自然的一致性 198
7.5 3 马克思的实践观 201
7.6 近代历史观的具体结论举例 204
7.6.1 关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一些结论 204
7.6.2 恩格斯晚年的反思 206
7.7 近代历史观的研究 209
7.7.1 国内学者的研究 209
7.7.2 西方学者的研究 213
8.1 古代的当代化 217
第八章 结束语——历史的悖论 217
8.2 西方的东方证明 218
8.3 屈辱中的傲岸 220
8.4 守护自己的灵魂 222
8.5 从民族主义到天下主义 223
8.6 悖论不悖 225
附录 现代辩证逻辑真值公理和定理 226
参考文献 227
后记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