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长江上游地区的范围界定 1
一、地理学角度的观点 1
二、经济学角度的观点 2
三、本书的观点 4
第二节 长江上游地区工业发展的现实背景 4
一、中国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为大势所趋 5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全国共识 6
三、国家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建设 7
四、长江上游地区工业化进人中期阶段 9
五、长江上游地区背负着沉重的环境代价 10
第三节 环境绩效评价在工业转型发展中的作用 11
一、环境绩效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二、环境绩效评价的内容 12
三、环境绩效评价的作用 12
第二章 长江上游地区工业化进程及生态环境压力分析 14
第一节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4
一、发展概况 14
二、宏观环境 29
三、总体趋势 31
第二节 长江上游地区工业化进程综合评价 34
一、工业化的内涵 34
二、工业化进程的量化指标及方法 35
三、数据整理与权重计算 37
四、总体评价与结果分析 39
五、小结 43
第三节 长江上游地区工业化的生态环境压力 44
一、生态环境压力指数法简介 44
二、变量和数据的选取 45
三、生态环境压力的时空差异比较 46
四、生态环境压力与工业化进程的相关分析 52
五、小结 54
第三章 生态效率视角的动态环境绩效评价模型 56
第一节 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56
一、环境绩效的内涵 56
二、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相互影响 59
第二节 环境绩效评价研究述评 63
一、环境绩效评价的三大思路 63
二、DEA评价模型中的非期望产出处理方法 66
三、生态效率视角的环境绩效评价 67
四、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环境绩效评价 69
五、环境绩效的影响因素 71
六、环境绩效的演变趋势 75
七、小结 77
第三节 生态效率视角的动态环境绩效测度模型 77
一、静态环境绩效的测度模型 78
二、动态环境绩效的测度模型 80
三、动态环境绩效的多重分解 80
四、小结 82
第四章 长江上游地区工业动态环境绩效评价 83
第一节 长江上游地区工业环境绩效演变 83
一、变量和数据的选取 83
二、长江上游地区工业的静态环境绩效 84
三、长江上游地区工业的动态环境绩效及其构成 87
四、小结 92
第二节 长江上游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潜力分析 95
一、工业可持续发展源泉的理论分析 95
二、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前沿分析 97
三、长江上游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潜力比较 99
四、小结 100
第五章 长江上游地区工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因素及趋同分析 101
第一节 EKC理论视角的工业环境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101
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提出 101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形成机制 102
三、工业环境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 104
第二节 长江上游地区工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107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107
二、变量和数据的选取 109
三、Tobit回归模型简介 110
四、经验分析:以长江上游地区省份工业为例 111
五、小结 114
第三节 长江上游地区工业环境绩效的趋同分析 115
一、引言 115
二、生态效率趋同测试模型 116
三、经验分析:以长江上游地区省份工业为例 117
四、小结 122
第六章 环境绩效优化的绿色增长路径:理论及经验借鉴 123
第一节 绿色增长促进环境绩效优化的机制分析 123
一、绿色增长的内涵 123
二、绿色增长的源泉 124
三、绿色增长优化环境绩效的机制 125
第二节 绿色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127
一、资源环境状况 127
二、经济发展水平 128
三、科技进步水平 128
四、制度安排 129
五、对外开放程度 129
第三节 韩国的低碳绿色增长战略及启示 130
一、概况 130
二、主要举措 131
三、启示 135
四、小结 137
第七章 长江上游地区工业绿色增长的对策建议 138
第一节 全面推进生态创新 138
一、生态创新的内涵 138
二、生态创新的路径 141
第二节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142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142
二、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绿色增长的机制 143
三、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措施 144
第三节 加快推进绿色技术进步 146
一、绿色技术进步的内涵 146
二、绿色技术进步促进绿色增长的机制 147
三、绿色技术进步的主要措施 150
第四节 不断完善环境规制手段 153
一、完善与环境相关的税收体制 153
二、健全并推行可交易排污许可证制度 155
三、改革(或取消)化石燃料能源补贴 156
第五节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157
一、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157
二、提高民众人力资本水平 159
参考文献 163
后记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