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印度古代历史概况 1
第一节 印度地理概观 1
第二节 印度民族概观 2
第三节 印度历史概观 3
第四节 印度古代宗教生活 7
第二章 印度古代典籍 18
第一节 《吠陀》本集 18
第二节 《吠陀》末书——《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三书 23
第三节 《吠陀》支分——六吠陀支分 28
第四节 副吠陀 31
第五节 两大史诗 32
第六节 往世书 33
第三章 印度古代第一期思想——《四吠陀》思想概要 35
第一节 宇宙之区分——三界 35
第二节 神力之崇拜 36
第三节 三界之主要神 39
第四节 一切杂神 49
第五节 宇宙之规律 54
第六节 神人之关系 55
第七节 祭祀之万能 56
第八节 咒法之使用 56
第九节 灵魂之来去 58
第十节 死后之归趣 59
第十一节 万有之本原 61
第四章 印度古代第二期思想——《梵书》思想概要 74
第一节 神格之变化 74
第二节 婆罗门教义之确立 76
第三节 最高之原理 78
第四节 生主之发展 79
第五节 大梵之代兴 84
第六节 自我之渐显 89
第七节 洪水之古劫 91
第八节 轮回之起源 92
第九节 业说之形成 93
第十节 不死之智行 94
第十一节 密语之神力 96
第五章 印度古代第三期思想——《奥义书》思想概要 99
第一节 梵我之同一 99
第二节 本体之性质 102
第三节 梵天之人格 106
第四节 自我之分析 108
第五节 宇宙之成坏 113
第六节 万有之缘起 115
第七节 轮回之确立 119
第八节 诸趣之区分 120
第九节 解脱之行法——瑜伽禅那之渊源 122
第十节 婆罗门旧教之动摇 127
第一节 各种流派之兴起 129
第六章 印度古代第四期思想——各种流派思想概要之一 129
第二节 六师外道 132
第三节 六十二见 139
第四节 婆罗门教之演变 147
第五节 婆罗门正统六派 152
第六节 异流三派 165
第七章 印度古代第四期思想——各种流派思想概要之二 178
第一节 知识之定量 178
第二节 法体之分析 184
第三节 修行之实践 203
第四节 解脱之风光 221
第五节 因果之观察 227
第六节 诸神之地位 235
第七节 万有之出生 244
第八节 世界之形态 252
第九节 有情之种类 260
第十节 本体之有我 263
第十一节 厌世之倾向 287
第十二节 学科之发达 289
第一节 佛法与外道之根本区别 294
第八章 佛教与外道之根本区别 294
第二节 何谓佛法 298
附录 释迦牟尼佛略传 306
第一节 释迦牟尼佛家世 306
第二节 释迦牟尼佛诞生 309
第三节 释迦牟尼佛出家 311
第四节 释迦牟尼佛修道成道 314
第五节 释迦牟尼佛弘法传教 318
第六节 释迦牟尼佛后佛教之发展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