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
1.1 业绩评价的基本含义 1
1.1.1 业绩评价主体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2
1.1.2 业绩评价客体具有层次性 3
1.1.3 业绩评价内容和指标具有立体性 4
1.1.4 业绩评价方法具有可选择性 4
1.1.5 业绩评价的视角和目标具有多维性 5
1.2 业绩评价的理论基础 6
1.2.1 产权理论 6
1.2.2 信息经济学和委托代理理论 8
1.2.3 科斯定理 9
1.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10
1.3 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 13
1.3.1 早期的业绩评价方法——成本业绩评价 13
1.3.2 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财务业绩评价 14
1.3.3 当代的业绩评价方法——EVA和BSC 15
1.4 企业业绩评价发展趋势的思考 19
1.4.1 传统财务业绩评价体系的缺陷 19
1.4.2 对企业目标的再认识——创造价值 21
1.4.3 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 23
1.5 本书的内容结构 26
2.【案例】Marshall教授谈企业业绩评价 27
2.1 企业财务评价的基本理论 30
2.1.1 企业财务评价的含义 30
2. 企业财务评价:理论与模式 30
2.1.2 财务评价视角与财务评价内容 32
2.1.3 财务分析的基础信息 33
2.1.4 企业财务评价的原则 38
2.1.5 企业财务评价的一般程序 40
2.1.6 企业财务评价的分析方法 43
2.2 企业财务能力评价 46
2.2.1 营运能力比率及其基本评价 46
2.2.2 短期偿债能力比率及其评价 49
2.2.3 长期偿债能力比率及其评价 56
2.2.4 获利情况比率及其评价 63
2.2.5 财务能力综合评价 72
2.3.1 现金流量评价的意义 76
2.3 现金流量评价 76
2.3.2 现金流量结构分析 77
2.3.3 现金流量评价的比率指标 78
2.3.4 现金流量的横向比较分析 80
2.3.5 现金流量的动态分析 84
2.4 上市公司股票投资价值评价 89
2.4.1 每股盈余 89
2.4.2 每股股利 90
2.4.3 市盈率 90
2.4.4 股票获利率 91
2.4.5 每股净资产 92
2.4.6 股票投资价值评价应考虑的环境因素 93
3.1 现行评价模式与方法评述 100
3. 企业财务评价:评述与改进 100
3.2 改进传统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104
3.2.1 根据各项财务能力的逻辑相关性重构综合评价模式 104
3.2.2 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和科学性原则修正评价指标 107
3.2.3 构建人力资本效绩评价指标体系 108
4. 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方法 111
4.1 经济增加值方法的提出 111
4.1.1 EVA提出的背景 111
4.1.2 EVA的提出过程 114
4.2 经济增加值的方法介绍 115
4.2.1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公式 115
4.2.2 经济增加值中的调整项目 119
4.3.1 经济增加值的作用 124
4.3 对经济增加值的评论 124
4.3.2 经济增加值的优点 128
4.3.3 经济增加值的缺点 130
4.4 与经济增加值相关的几个评价指标 133
4.4.1 剩余收益 133
4.4.2 市场增加值 136
4.4.3 修正的经济增加值 138
5.【案例】谁在创造财富 谁在毁灭财富 140
5. 平衡记分卡业绩评价方法 153
5.1 平衡记分卡的产生 153
5.1.1 平衡记分卡的产生背景 153
5.1.2 平衡记分卡的提出过程 155
5.2 平衡记分卡的内容 157
5.2.1 财务方面 158
5.2.2 客户方面 160
5.2.3 内部经营过程 162
5.2.4 学习和成长方面 165
5.2.5 平衡记分卡的内部逻辑关系 166
5.3 平衡记分卡的实施 167
5.3.1 平衡记分卡体系设计 168
5.3.2 实施过程的重要环节 169
5.3.3 平衡记分卡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70
5.3.4 平衡记分卡与战略管理的结合 174
5.3.5 小结 176
5.4.1 平衡记分测评法的优点 177
5.4 对平衡记分卡的评价 177
5.4.2 平衡记分测评法存在的问题 179
6.【案例】Artemis平衡记分卡客户案例 181
6. 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 187
6.1 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 187
6.1.1 实物量考核阶段 187
6.1.2 产值和利润考核阶段 188
6.1.3 投资利润率考核阶段 189
6.1.4 综合考核阶段 190
6.2 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主体的再认识 191
6.3 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完善 194
6.3.1 对现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 194
6.3.2 完善国有资本业绩评价指标的思路 199
6.4 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