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一、盆地分析研究现状 1
二、合肥盆地研究现状 2
三、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4
第一章 合肥盆地地质概况 6
第一节 大地构造位置 6
第二节 盆内主要断裂及一批新断裂 9
第三节 构造层划分 10
第二章 合肥盆地地层与沉积相 12
第一节 合肥盆地前中生界地层 12
第二节 合肥盆地中新生界地层 15
第三节 合肥盆地中新生界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18
一、肥北地区中新生界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19
二、肥南地区中新生界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22
三、盆地中新生界沉积体系和沉积相模式 25
四、盆地中新生界沉积充填序列 29
第三章 合肥盆地构造特征 32
第一节 合肥盆地前中生代基底构造特征研究 33
一、前中生界基底特征 33
二、前中生界构造属性 35
三、前中生界构造单元划分 38
一、中新生界构造单元划分 39
第二节 合肥盆地中新生界构造特征 39
二、盆地断层特征研究 43
第三节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岩浆活动 48
一、中生代火山岩和侵入岩 48
二、新生代火山岩和潜火山岩 54
三、中新生代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 59
第四节 合肥盆地构造应力场分析 62
一、印支期构造应力场特征 62
二、燕山期构造应力场特征 63
三、喜马拉雅期构造应力场特征 63
四、盆地现代构造应力场和构造运动特征 63
一、重力场特征 66
第四章 合肥盆地重、磁、电、震联合反演研究 66
第一节 盆地重、磁、电、化学场特征研究 66
二、磁力场特征 70
三、电场特征 72
四、地球化学场特征 74
第二节 资料的常规处理与初期成果解释 76
一、重力资料处理 76
二、磁力资料处理 79
三、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处理 82
二、不同地球物理场之间具有内在的成因联系 86
一、问题的提出 86
第三节 重、磁、电、震联合反演 86
三、联合反演的定义 87
四、重、磁、电、震联合反演获得了印支面、结晶基底构造图 93
第五章 郯庐断裂带对合肥盆地形成演化的影响 96
第一节 郯庐断裂带的构造演化 97
一、平移运动 97
二、伸展运动 99
三、逆冲活动 100
第二节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的走滑运动与盆地原型 100
一、张八岭隆起带 100
三、郯庐断裂带的平移时代 101
二、盆地东缘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构造特征 101
四、早白垩世合肥盆地原型 104
第三节 郯庐断裂带晚白垩世—古近纪的伸展活动与盆地原型 106
第四节 郯庐断裂带新近纪以来的逆冲活动与盆地消亡 110
第六章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形成机制 113
第一节 大别造山带与合肥盆地的耦合 113
第二节 前侏罗纪盆前阶段 115
第三节 侏罗纪类前陆盆地阶段 120
第四节 早白垩世挤压走滑阶段 125
第五节 晚白垩世—古近纪伸展阶段 131
第六节 新近纪—第四纪拗陷阶段 133
一、油气苗地面显示 136
第七章 合肥盆地油气地质特征研究 136
第一节 盆地油气显示 136
二、金寨县张店中侏罗统三尖铺组油砂岩地球化学特征 137
第二节 盆地烃源岩分布及特征 141
一、寒武系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 141
二、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分布及特征 142
三、中新生界烃源岩分布及特征 143
第三节 盆地储集层特征研究 154
一、储集层分布特征 154
二、储集空间类型 155
三、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 155
四、储集层成岩作用 159
五、盆地储集层评价 160
第四节 盆地油气保存条件与生储盖组合 161
一、盆地中、新生界盖层条件 161
二、盆地中、新生界圈闭条件 163
三、盆地中、新生界生储盖组合 164
第五节 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 166
一、盆地构造演化与生储盖组合 166
二、盆地可能的储油构造类型 166
第六节 盆地含油气远景评价 168
参考文献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