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分子的对称性和群论概述 1
1.1 对称操作和对称元素 2
1.1.1 对称操作与对称元素 2
1.1.2 对称操作的矩阵形式 4
1.2 群 8
1.2.1 群的概念 8
1.2.2 对称群 9
1.3 群的表示简介 18
1.3.1 特征标 19
1.3.2 特征标表 20
1.3.3 约化公式 21
1.4 群论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实例 23
1.4.1 点群与杂化轨道 23
1.4.2 点群与分子振动 26
进修读物 33
第二章 配位场理论及其配合物 34
2.1 金属中心的电子结构 34
2.1.1 多电子原子的中心力场模型和原子轨道及其能量 35
2.1.2 多电子原子(或离子)的电子组态 37
2.1.3 总角动量 37
2.1.4 谱项能量和腊卡(Racah)参数 40
2.1.5 自旋—轨道偶合 43
2.2 配位场理论(LFT) 46
2.2.1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分子轨道理论 47
2.2.2 修正的晶体场理论(ACFT) 57
2.3 配位化合物的空间结构 70
2.3.1 配位数与配位化合物的空间结构 70
2.3.2 配合物空间结构的理论预测 76
2.4 配位化合物的异构现象 86
2.4.1 立体异构 86
2.4.2 结构异构 86
2.5 配位化合物反应的动力学和机理 89
2.5.1 配体取代反应 89
2.5.2 电子转移反应 107
进修读物 110
第三章 希有气体化合物 112
3.1 氙氟键化合物 112
3.1.1 氟化氙 112
3.1.2 氙的配合氟化物 119
3.2 氙氧键化合物 120
3.3 氙的其它键型化合物 121
3.3.1 氙氮键化合物 121
3.3.2 氙碳键化合物 122
3.3.3 Xe—B、Xe—CI、Xe—Br键化合物 122
3.4 氙化合物的水溶液 123
3.4.1 Xe(Ⅱ)的水溶液 123
3.4.2 Xe(Ⅳ)的水溶液 126
3.4.3 Xe(Ⅵ)的水溶液 127
3.4.4 Xe(Ⅷ)的水溶液 129
3.5 其它希有气体化合物 130
3.5.1 氪的化合物 130
3.5.2 氡的化合物 131
3.5.3 氦、氖、氩的化合物 131
3.6 希有气体化合物的应用 131
3.6.1 氧化剂 132
3.6.2 氟化剂 132
3.6.3 激光器的材料和特殊光学玻璃 132
进修读物 133
第四章 氟及其化合物 134
4.1 氟的基本化学特性 134
4.1.1 氟及其邻近元素 134
4.1.2 氟的一些特性 135
4.2 无机氟化物的制备 139
4.2.1 直接反应 139
4.2.2 卤素交换 140
4.2.3 用卤素化合物氟化 141
4.2.4 利用水溶液中的反应 141
4.3 有机氟化物的制备 141
4.3.1 金属氟化物跟其它卤化物的反应 142
4.3.2 氟化氢跟其它卤化物的反应 143
4.3.3 电解用氟取代氢 144
4.3.4 用氟直接取代氢 145
4.3.5 氟取代氧 145
4.3.6 其它 146
4.4 几种重要的无机氟化物 146
4.4.1 六氟化铀(UF6) 147
4.4.2 六氟化硫(SF6) 148
4.4.3 氟化卤和氟的配合物 149
4.5 碳氟化合物 152
4.5.1 “氟利昂”类化合物 153
4.5.2 碳氟羧酸类化合物 155
4.5.3 碳氟烯类化合物 156
进修读物 158
第五章 缺电子化合物 159
5.1 硼烷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反应 159
5.2 硼烷及其衍生物的结构模型 161
5.3 硼烷及其衍生物结构中的化学键 165
5.3.1 多中心定域键理论 165
5.3.2 骨架成键电子对理论 170
5.3.3 其它价键结构理论 177
5.4 硼烷及其衍生物 178
5.4.1 硼烷及其阴离子 178
5.4.2 碳硼烷及其阴离子 184
5.4.3 金属碳硼烷 187
进修读物 192
第六章 金属气体配位化合物 193
6.1 金属羰基配合物 193
6.1.1 单核金属羰基配合物 194
6.1.2 双核和多核金属羰基配合物 196
6.1.3 16—18电子规则 198
6.2 金属氧化氮(NO)配合物 204
6.2.1 金属氧化氮配合物的结构和化学键 204
6.2.2 金属氧化氮配合物的制备 207
6.3 金属双氮(N2)配合物 208
6.3.1 双氮(N2)配体与金属中心(M)的成键 209
6.3.2 几种金属双氮配合物的制备及其特性 212
6.3.3 固氮酶的模拟 215
6.4 金属双氧配合物 217
6.4.1 双氧配体 217
6.4.2 金属双氧配合物的结构及其成键 218
6.4.3 配位双氧的反应 225
进修读物 228
第七章 金属夹心化合物 229
7.1 金属夹心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230
7.2 金属夹心化合物的空间结构 234
7.3 金属夹心化合物的性质和合成反应 239
7.3.1 金属夹心化合物的性质 239
7.3.2 金属夹心化合物的合成反应 243
7.4 等叶片相似模型 246
7.4.1 分子片 246
7.4.2 等叶片相似 249
7.4.3 等叶片相似模型的作用 251
进修读物 253
第八章 金属原子簇化合物 254
8.1 金属—金属多重键 255
8.1.1 金属—金属四重键 256
8.1.2 金属—金属三重键 271
8.1.3 金属—金属二重键 274
8.2 金属簇合物的键价与结构 277
8.2.1 簇合物中M—M键价计算法 278
8.2.2 金属簇(MN)的键价与簇合物结构 280
8.2.3 MN键价与键长的关系 288
8.2.4 MN总键价与MN表面M—M键数的关系 289
8.3 金属簇合物的性质和合成反应 289
8.3.1 金属—羰基原子簇化合物 290
8.3.2 金属—卤素原子簇化合物 301
8.3.3 金属—异腈原子簇化合物 305
8.3.4 金属—硫原子簇化合物 306
8.3.5 纯金属原子簇 309
8.4 金属簇合物的催化性质和作用 311
8.4.1 金属原子簇的催化性质 311
8.4.2 金属原子簇的重要催化反应历程 316
进修读物 319
第九章 生物金属配位化合物 320
9.1 生物体内的化学元素 320
9.1.1 生物体内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分布 320
9.1.2 生物的必需元素 323
9.2 生命金属元素的功能 325
9.2.1 金属—生物催化剂 326
9.2.2 金属卟啉 341
9.2.3 金属咕啉 356
9.2.4 铁硫蛋白 359
9.3 生物金属配合物的应用 365
9.3.1 生物光电源 365
9.3.2 医用药物 366
进修读物 372
第十章 化学元素周期系的扩展 373
10.1 超重元素的理论预测 373
10.1.1 原子核的稳定性 374
10.1.2 原子核的壳层模型 375
10.1.3 超重元素稳定岛的预言 381
10.2 超重元素性质的预测 383
10.3 超重元素的获取 387
10.3.1 人工合成超重元素 387
10.3.2 探寻自然界的超重元素 390
10.4 化学元素周期系的远景 393
进修读物 395
附录Ⅰ 略语表 396
附录Ⅱ 化学上某些重要点群的特征标表 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