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前言 1
原版序 1
编译者语 1
第一编 机械复制时期的艺术 2
第一章 光晕的消失 2
机械复制 2
展示价值 7
第二章 电影复制 14
电影演员 14
电影拍摄 18
电影效应 22
战争美学 27
第二编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第一章 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的巴黎波希米亚人 34
游手好闲的人 54
现代主义 81
经验与贫乏 112
第二章 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 112
记忆与体验 116
大众的意义 122
人群中的人 128
技术与赌博 134
时间与体验 141
想象力的空间 148
第三章 巴黎,十九世纪的都城 158
傅立叶与拱廊街 158
达盖尔与西洋景 161
格朗德维埃与世界博览会 164
路易·菲力浦与居室文化 167
波德莱尔与巴黎街道 170
豪斯曼与街垒 173
赞歌和挽歌 180
普鲁斯特的形象 180
第三编 文集 180
19世纪的心里话 184
沙龙密语 186
极端的自我沉溺 189
与死亡对峙 192
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 196
生命深处的冲动 196
儿童的疗救力量 200
评弗兰茨·卡夫卡的《建造中国长城时》在未来远离镜子 204
灵魂为身体设宴 208
弗兰茨·卡夫卡 214
掌权者和沉沦者的双重身份 214
卡夫卡的塞壬 218
“成为印第安人” 222
人的动作 225
人类始终是在演戏 228
因为不知道基督,人类遭受了许多苦难 231
动物是最会思考问题的 234
包容万物 237
乞丐的愿望 239
人和马的位置 242
贝尔托尔特·布莱希特 246
形式荒漠中的探索 246
属于一切的人 249
他的对象是贫穷 253
文学史与文学学 258
雇佣兵 258
驱逐历史的帮凶 264
随笔 270
《莫斯科日记》自序 270
俄罗斯玩具 272
法西斯艺术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