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标 1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2
第三节 当今研究成果之检讨 10
一、学位论文 11
二、单篇论文 16
第二章 内、外《传》筮例概述 21
第一节 《左传》占筮卦例「无爻变」——「僖公十五年、成公十六年、召公七年」 21
(一)《左传·僖公十五年》(645B.C.丙子) 21
(二)《左传·成公十六年》(575B.C.丙戌) 23
(三)《左传·昭公七年》(535B.C.丙寅) 25
第二节 《左传》占筮卦例「一爻变」——「庄公二十二年、闵公元年、闵公二年、僖公十五年」 26
(一)《左传·庄公二十二年》(672B.C.己酉) 26
(二)《左传·闵公元年》(661B.C.庚申) 28
(三)《左传·闵公二年》(660B.C.辛酉) 29
(四)《左传·僖公十五年》(645B.C.丙子) 30
第三节 《左传》占筮卦例「一爻变」——「僖公二十五年、襄公二十五年、召公五年」 34
(一)《左传·僖公二十五年》(635B.C.丙戌) 34
(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548B.C.癸丑) 35
(三)《左传·昭公五年》(537B.C.甲子) 37
第四节 《左传》占筮卦例「一爻变」——「昭公七年、昭公十二年、哀公九年」;「五爻变」——「襄公九年」 47
(一)《左传·昭公七年》(535B.C.丙寅) 47
(二)《左传·昭公十二年》(530B.C.辛未) 49
(三)《左传·哀公九年》(486年B.C.乙卯) 52
(四)《左传·襄公九年》(564B.C.丁酉) 54
第五节 《国语》占筮卦例 56
(一)《国语·晋语》(637B.C.甲申) 56
(二)《国语·晋语》(636B.C.乙酉) 58
(三)《国语·周语》(607B.C.甲寅) 64
第六节 引述人物事理与筮法无关之卦例 66
(一)《左传·宣公六年》(603B.C.戊午) 66
(二)《左传·宣公十二年》(597B.C.甲子) 67
(三)《左传·襄公二十八年》(545B.C.丙辰) 67
(四)《左传·昭公元年》(541B.C.庚申) 68
(五)《左传·昭公二十九年》(513B.C.戊子) 68
(六)《左传·昭公三十二年》(510B.C.辛卯) 69
第七节 小结 69
第三章 历代诸家筮法「之八」、「皆八」之说 73
第一节 韦昭之说 73
第二节 刘禹锡之说 80
第三节 程迥之说 90
第四节 小结 97
第四章 「贞」、「悔」之疑义与筮法「之八」、「皆八」之关系 99
第一节 唐前诸家「贞」、「悔」之说 100
第二节 「四德」抄袭说之反思及贞「正」、「卜问」之探讨 106
第三节 北宋诸家之论 130
第四节 南宋程迥之说 136
第五节 朱熹之论 139
第六节 朱熹以降诸家之说 144
第七节 小结 150
下册 153
第五章 不变、可变、宜变之争议与筮法「之八」、「皆八」之关系 153
第一节 不变、可变与宜变 154
第二节 「宜变」法之争议 161
第三节 「之八」、「皆八」,「宜变」法之矛盾 176
第四节 小结 182
第六章 筮法「之八」、「皆八」之真象 185
第一节 贞、悔非本卦、之卦之旁证 185
第二节 贞〈屯〉?悔〈豫〉?皆八之探讨 196
第三节 「八」者,乃动爻之假设 230
第四节 「八」者,乃不变爻之推定 234
第五节 小结 249
第七章 结论 253
第一节 《连山》、《归藏》不占变说之省思 253
第二节 《易纬乾凿度》非伪书之说考 269
第三节 出土材料之省思 290
第四节 总结 297
参考书目 299
一、古籍 299
(一)十三经注疏类 299
(二)其它古籍类 299
二、专书 307
三、论文集 309
四、论文 310
(一)学位论文 310
(二)期刊论文 310
(三)研讨会论文 312
(四)报纸暨电子文献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