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基础第1章 科学与研究 3
一、导言 3
二、社会研究之外的选择 5
(一)权威 5
(二)传统 6
(三)常识 6
(四)媒体的神话 7
(五)个人经验 8
(一)科学 10
三、科学是怎样运作的 10
(二)伪科学和垃圾科学 12
(三)科学共同体 13
(四)科学共同体的规范 14
(五)科学方法和态度 15
(六)科学中的期刊论文 16
(七)作为转化过程的科学 17
四、研究过程的步骤 18
五、定性与定量的社会研究 23
六、为什么要进行社会研究? 24
七、结论 25
一、导言 28
第2章 研究的维度 28
二、研究的维度 29
(一)研究的应用 29
(二)研究目的 38
(三)研究的时间维度 41
三、资料搜集的技术 46
(一)定量资料 46
(二)定性资料 49
四、结论 52
一、导言 54
第3章 理论与研究 54
二、什么是理论? 55
三、社会理论与意识形态 56
四、理论的构成 59
(一)概念 59
(二)范围 64
(三)关系 65
五、理论的各个方面 66
(一)理论化的方向 66
(二)理论的层次 68
(三)理论的焦点 70
(四)解释的形式 70
(五)理论框架 79
(六)面向现实的取向 81
六、动态的搭档 84
七、结论 85
第4章 方法论的意义 87
一、导言 87
二、三大研究取向 88
三、实证主义社会科学 90
(一)问题 91
(二)概要 96
四、诠释的社会科学 97
(一)问题 98
(二)概要 103
五、批判的社会科学 103
(一)问题 105
(二)概要 112
六、女性主义与后现代研究 112
七、结论 115
第5章 文献回顾与伦理关怀 121
一、导言 121
二、文献回顾 122
(一)在哪里可以找到研究文献 125
(二)怎样进行系统的文献回顾 138
(三)记笔记 142
(四)怎样才算是好的文献回顾? 144
(五)在社会研究中使用因特网 147
三、社会研究中的伦理 150
(一)个体研究者 153
(二)为什么要合乎伦理? 153
(三)权力 154
(四)与研究对象有关的伦理议题 155
(五)伦理与科学共同体 167
(六)伦理与研究赞助者 169
四、结论 173
第二部分 计划和准备第6章 定性与定量研究设计 179
一、导言 179
二、三角校正 179
三、定性和定量取向的研究 181
(一)技术主导的与超验的观点 182
(二)建构逻辑和实践逻辑 183
(三)线性和非线性路径 183
(四)客观性和完整性 184
(五)预先计划的和逐渐形成的研究问题 185
四、定性设计议题 189
(一)个案和情境语言 189
(三)情境是关键 190
(二)扎根理论 190
(四)利用手头现成材料制作东西 192
(五)个案和过程 192
(六)诠释 192
五、定量设计议题 193
(一)变量和假设语言 193
(二)因果理论和假设 195
(三)解释的维度 200
(四)因果解释中的潜在错误 203
(五)从研究问题到假设 210
六、结论 213
第7章 定性与定量测量 217
一、导言 217
二、为什么要测量? 218
三、定性与定量测量 219
四、测量的构成 220
(一)量的概念化与操作化 224
(二)质的概念化与操作化 225
五、信度与效度 228
(一)定量研究中的信度与效度 228
(二)定性研究中的信度与效度 235
(三)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237
(四)术语“可信”与“有效”的其他用法 238
六、有关定量测量的指导 239
(一)测量层次 239
(二)专门化的测量工具:量表与指数 241
七、指数的建构 244
(一)目的 244
(二)加权 246
(三)缺失值 247
(四)比率与标准化 247
八、量表 249
(一)目的 249
(二)量表的逻辑 250
(三)常用的量表 251
九、结论 262
第8章 定性与定量抽样 266
一、导言 266
二、非概率抽样 267
(一)随意、偶遇或方便抽样 267
(二)配额抽样 268
(三)立意抽样或判断抽样 269
(四)雪球抽样 270
(五)异常个案抽样 271
(一)总体、元素和抽样框 272
三、概率抽样 272
(六)连续抽样 272
(七)理论抽样 272
(二)为什么要随机? 275
(三)概率样本的类型 275
(四)隐藏的总体 291
(五)样本应该有多大? 292
(六)做推论 294
四、结论 296
第三部分 定量资料的搜集和分析第9章 实验研究 301
一、导言 301
(一)适合实验的研究问题 302
(二)实验用于社会研究的简史 303
二、随机分配 305
(一)为什么要随机分配? 305
(二)如何进行随机分配 306
(三)配对与随机分配 307
三、实验设计的逻辑 308
(一)实验术语 308
(二)设计的类型 311
(三)设计的符号表示 317
(一)内部效度的逻辑 319
(二)对内部效度的威胁 319
四、内部与外部效度 319
(三)外部效度与实地实验 323
五、实务考虑 325
(一)计划与引导性检验 325
(二)对受试者的指示 326
(三)实验后的访谈 326
六、实验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 326
七、关于实验伦理 328
八、结论 328
一、导言 332
第10章 调查研究 332
(一)适合调查研究的问题 333
(二)调查研究简史 333
二、调查研究的逻辑 337
(一)什么是调查研究? 337
(二)进行调查的步骤 337
三、构造问卷 339
(一)优质题目的撰写原则 339
(二)帮助被访者回想 345
(三)题目与答案的类型 346
(四)开放式与封闭式题目 350
(五)用字措辞 355
(六)问卷设计 356
四、调查的类型及优缺点 364
(一)邮寄和自填问卷 364
(二)电话访问 365
(三)当面访问 366
(四)特殊情况 366
(五)成本 367
五、访问 368
(一)访问员的角色 368
(二)访问的阶段 371
(四)访问员偏差 373
(三)访问员训练 373
(五)文化意义和调查访问 375
(六)电脑辅助的电话访问 378
六、调查伦理 379
七、结论 381
第11章 非反应研究与二次分析 388
一、导言 388
二、非反应测量 389
(一)非反应研究的逻辑 389
(二)非反应或无干扰观察的类型 389
三、内容分析 391
(一)什么是内容分析 391
(三)记录与归档 391
(二)适合内容分析的主题 392
(三)测量与编码 393
(四)编码、效度和信度 394
(五)怎样进行内容分析 397
(六)推论 400
四、现有统计资料/文献和二次分析 401
(一)适合的主题 401
(二)社会指标 402
(三)查找资料 403
(四)局限性 407
(五)现有统计资料/文献研究实例 412
五、推论与理论检验问题 413
(一)根据非反应资料作推论 413
(二)伦理关怀 414
六、结论 414
第12章 定量资料分析 418
一、导言 418
二、资料的处理 419
(一)资料编码 419
(二)数据录入 419
(三)数据清理 421
(一)频数分布 423
三、单变量的结果 423
(二)集中趋势测量 424
(三)变异的测量 425
四、双变量的结果 430
(一)双变量的关系 430
(二)查看关系:散点图 432
(三)双变量表 433
(四)相关测量 439
五、多变量 441
(一)统计控制 441
(二)百分比表的详析模型 443
(三)多元回归分析 447
六、推论统计 448
(一)推论统计的目的 448
(二)统计显著 449
(三)显著性水平 449
(四)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 451
七、结论 453
第四部分 定性资料的搜集和分析第13章 实地研究 459
一、导言 459
(一)适合实地研究的议题 460
(二)实地研究简史 460
(一)什么是实地研究? 465
二、实地研究的逻辑 465
(二)实地研究计划的执行步骤 467
三、选择地点与获准进入 469
(一)选择地点 470
(二)进入的策略 472
(三)进入现场 474
(四)建立关系 476
四、现场中的关系 478
(一)现场中的角色 478
(二)弄清内部规则 480
(三)维持关系 482
(一)观察与倾听 484
五、观察与搜集资料 484
(二)记笔记 487
(三)资料的质量 493
(四)确定焦点和抽样 495
六、实地研究中的访问 496
(一)实地访问 496
(二)生活史 499
(三)实地访问的问题类型 500
(四)报告人 501
七、离开现场 502
(五)访问情境 502
焦点小组 503
八、实地研究的伦理困境 504
(一)欺骗 505
(二)保密 505
(三)涉及越轨者 505
(四)有权势的人 506
(五)出版实地研究报告 506
九、结论 506
一、导言 512
第14章 历史比较研究 512
(一)历史比较研究的简史 513
(二)适合历史比较研究的问题 514
二、历史比较研究的逻辑 515
(一)历史比较研究的逻辑与定量研究 515
(二)历史比较研究的逻辑与诠释研究 519
(三)一个独特的历史比较研究取向 520
三、历史比较研究计划的执行步骤 525
(一)调查对象的概念化 525
(二)找出证据 525
(三)评估证据的质量 526
(五)综合整理 527
(四)组织证据 527
(六)撰写报告 528
四、历史情境下的资料与证据 528
(一)历史证据的类型 528
(二)使用二手资料的研究 532
(三)使用原始资料的研究 535
五、比较研究 537
(一)比较研究的类型 537
(二)比较的单位 540
(三)跨文化研究的资料 542
(四)西方文化偏见 545
六、历史比较研究中的等值性 547
(一)等值性的重要性 547
(二)等值性的类型 548
七、伦理 551
八、结论 552
第15章 定性资料的分析 557
一、导言 557
二、资料分析方法的比较 558
(一)相似性 558
(二)差异性 559
三、编码和形成概念 560
(一)概念化 560
(三)解释与定性资料 560
(二)定性资料的编码 561
(三)撰写分析性备忘录 566
(四)浮现事实 568
四、定性资料的分析策略 569
(一)叙述法 570
(二)理想类型 572
(三)连续逼近法 573
(四)例证法 574
(五)路径依赖与偶然事件 574
(六)主题分析法 577
(七)分析性比较 579
五、遗漏了什么 581
(一)负面证据 582
(二)遗漏产生的局限 584
六、其他技术 584
(一)网络分析 585
(二)多重分类过程 585
(三)图表 586
(四)用于定性资料的软件 587
(五)事件—结构分析 590
七、结论 591
一、导言 597
第五部分 与其他人交流第16章 撰写研究报告和社会研究中的政治 597
二、研究报告 598
(一)为什么要撰写研究报告? 598
(二)写作过程 599
(三)定量研究报告 608
(四)定性研究报告 610
(五)研究计划书 613
三、社会研究中的政治 617
(一)研究者研究中的限制 617
(二)发现的传播 628
四、客观性与价值中立 633
五、结论 635
附录附录A 美国社会学学会道德手册 641
附录B 随机数表 657
附录C 用于二次分析的数据档案和资料的实例 662
附录D 测量理论与建构指数和量表的专门技术 666
附录E 评估研究 671
术语汇编 677
参考文献 711
人名索引 784
主题索引 791
译后记 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