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业技术 1
第一节 稻作农业 1
一、壮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发明人工栽培稻的民族之一 1
二、稻作农业工具 3
三、稻作种植技术 12
第二节 杂粮作物种植技术 25
一、薯类作物 26
二、芋 27
三、粟 28
四、麦类 28
五、玉米 30
第三节 经济作物种植 31
一、甘蔗 31
二、茶 34
三、花生 36
四、烟草 36
五、苎麻 37
六、蚕桑 38
七、棉花 40
第四节 园艺作物种植技术 40
一、荔枝 41
二、龙眼 42
三、柑橘 43
四、芭蕉 44
五、柚 45
六、蔬菜 46
第二章 林业技术 49
第一节 村寨、神林,壮族林居一体 49
第二节 壮族地区林业发展足迹 50
一、秦汉至宋元时期 51
二、明清时期 51
三、民国时期 52
第三节 壮族地区树种的开发和利用 52
一、桄榔树 52
二、杉木 53
三、松树 55
四、木棉树 56
五、竹子 56
六、油桐 57
七、油茶 58
八、八角 59
九、肉桂 59
十、榕树 60
十一、珍贵树种 61
第四节 树类的引进 63
第三章 水生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65
第一节 淡水鱼类捕捞和养殖 65
一、淡水鱼类的捕捞 65
二、鱼苗装捞的专业化 68
三、淡水鱼类的养殖 74
一、秦汉时期的珍珠采集 75
第二节 珍珠的采集 75
二、三国至元时期的珍珠采集 76
三、明清至民国的珍珠采集 78
第三节 海洋渔业 82
一、海洋捕捞 83
二、海洋养殖 86
第四节 科学技术研究 88
一、鱼类资源研究 88
二、鱼类人工繁殖试验 89
第四章 畜禽养殖技术 91
第一节 壮族对畜禽的驯化 91
一、狗的驯化 91
二、猪的驯化 92
三、山羊的驯化 93
四、牛的驯化 93
五、马的驯化 94
六、鸡、鸭、鹅的驯化 95
第二节 家畜家禽饲养技术 95
一、牛的饲养技术 96
二、马的饲养技术 99
三、猪的饲养技术 103
四、山羊的饲养技术 106
五、其他家禽的饲养技术 108
第三节 畜禽养殖人才培养 110
第四节 畜禽疫病防治 111
第一节 棉种植与利用 115
一、越人是中国最早种棉用棉的族群之一 115
第五章 织染技术 115
二、可纺织的是灌木棉非乔木棉 116
三、汉至南北朝:壮族种棉用棉发展时期 118
四、隋唐宋朝:壮族种棉进入兴盛时期 119
五、元至民国:壮族种棉用棉停滞、衰退时期 121
第二节 苎麻利用与加工 123
一、越人是最早种苎麻、用苎麻的民族之一 123
二、苎麻种植利用是壮族的传统产业 125
二、竹布 127
第三节 野生纤维利用与加工 127
一、树皮布 127
三、蕉布 128
四、鹅毛被 129
第四节 壮锦制作与发展 130
一、壮锦的形成与发展 130
二、壮锦图案风格和特点 132
三、壮锦原料 135
四、壮锦制作和技术工艺 135
五、织造方法和特点 139
第五节 染色工艺 140
一、染锦的染料 140
二、染色工艺 141
第六章 建筑技术 143
第一节 村寨建筑技术 143
一、“板”的形成 143
二、干栏建筑技术 144
第二节 圩市建筑技术 151
一、圩市建筑的形成 152
二、圩市建筑的布局特点 153
第三节 仓储建筑技术 153
第四节 土司衙门建筑 154
一、广南沈氏土司衙门 155
二、忻城土司衙门建筑群 155
三、安平土司衙门建筑群 157
第五节 民用宅院群体建筑 157
一、唐代六合坚固大宅 157
二、明代隆安县学宫建筑群 158
三、围陇村地主宅院建筑群 158
四、西林县岑毓英官宅建筑群 158
五、东兰高等小学堂建筑群 158
六、武宣地主庄园 159
第六节 古塔、古楼(阁)、古亭、寺庙及园林建筑技术 159
一、古塔建筑技术 159
二、古楼(阁)建筑技术 160
三、古亭建筑技术 161
四、寺庙建筑技术 162
五、园林建筑技术 164
第七节 其他建筑技术 164
一、建筑雕塑和摩崖造像 164
二、军事要塞建筑 166
第八节 建筑材料 166
第一节 水路交通运输 169
第七章 交通技术 169
一、河(航)道设施建设与整治维修 170
二、航运工具的设计与制造 172
三、水上运输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175
第二节 公路交通运输 178
一、古路和公路的修建 179
二、桥梁的修建 181
三、运输工具的研制与应用 184
第三节 铁路交通运输 186
一、铁路线路的修建 187
二、铁路桥梁的建设与维修 189
三、铁路运输与设备维修 190
第四节 航空交通运输 191
一、飞机场的修建 191
二、航空运输 192
第八章 水利技术 194
第一节 水利资源概况 194
一、壮族地区河流概况 194
二、壮族地区水资源概况 194
三、壮族地区的水旱灾害 195
第二节 水利建设技术 196
一、壮族地区水利建设概况 196
二、壮族地区各时期的水利建设技术 197
三、水利人才培养 213
第一节 有色金属的开采与冶炼铸造 214
一、先秦时期 214
第九章 采冶铸造技术 214
二、秦汉时期 220
三、三国晋唐时期 227
四、宋至清代时期 231
五、民国时期 240
第二节 其他金属的开采与冶炼铸造 241
一、先秦时期 242
二、秦汉时期 242
三、三国晋唐时期 243
四、宋元明清时期 245
五、民国时期 249
第三节 非金属的开采与加工 250
一、原始社会时期 250
二、先秦时期 253
三、秦汉时期 254
四、三国晋唐时期 256
五、宋元明清时期 257
六、民国时期 259
第四节 能源矿产的开发与利用 260
一、煤炭 260
二、石油和天然气 264
第十章 轻工传统制造技术 267
第一节 陶瓷制造技术 267
一、史前时期的制陶技术 267
二、先秦时期的制陶技术 271
三、秦至清时期的制陶技术 275
四、民国期间钦州紫砂陶艺 280
五、青瓷的起源与发展 281
六、繁荣的宋代瓷艺 284
七、元明以后的瓷艺 289
第二节 造纸技术 290
一、造纸技术的传入与发展 291
二、造纸原材料 295
四、竹纸的生产工艺及操作 297
三、纱纸的生产工艺及操作 297
第三节 食品加工技术 299
一、秦以前 299
二、秦至宋元时期 301
三、明清至民国 304
第四节 酿酒技术 306
一、秦汉晋隋时期 306
二、唐宋时期 307
三、元明清时期 309
四、民国时期 310
第五节 海盐的制造技术 311
一、海盐的开发与发展 311
二、晒盐法的传入与推广 313
三、制盐工艺操作技术 314
四、盐务与盐税 314
第六节 粮油加工技术 315
一、粮食加工技术 315
二、油料加工技术 318
一、先秦时期 319
第七节 制糖技术 319
二、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320
三、唐至明清时期 321
四、民国时期 324
第八节 茶和烟草 325
一、茶 325
二、烟草 328
第九节 生活日用品制造技术 329
一、小五金 330
二、竹木器加工制造 330
三、制革和革制品 332
四、工艺美术品 333
第十一章 壮医壮药 341
第一节 壮医的形成和发展 341
一、壮医的起源 341
二、壮族医药的经验积累时期 346
三、壮医药的初步形成与发展 347
四、壮族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56
五、壮医诊断学 359
六、壮医治疗学 362
七、壮医预防学 363
第二节 壮族对药物的使用与种植 366
一、历代文献记载的壮族使用的药物 366
二、药物的人工栽培 383
第一节 富有民族特色的壮族天文学 386
第十二章 壮族天文、历法、度量衡和地学 386
第二节 壮族古代的历法与纪时 390
一、物候与时令 390
二、壮族古历法 391
三、古代壮族纪年、纪月、纪日法 392
四、古代壮族纪时法 393
第三节 壮族古、近代度量衡的创造及其发展衍变 394
一、先秦以前壮族度量衡的初创阶段 394
二、秦汉至明清时期壮族的度量衡经历了吸收和发展时期 396
第四节 地学 398
三、民国期间度量衡逐步趋于统一 398
一、地质科学 399
二、地理科学 402
三、地震科学 407
第十三章 壮族古代自然哲学观、花山崖壁画和古壮字创造 411
第一节 壮族古代自然哲学观 411
一、古代壮族进步的唯物主义自然哲学 411
三、壮族古代自然哲学的历史影响 415
二、落后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念 415
第二节 花山崖壁画 417
一、绘画颜料配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418
二、悬崖峭壁作画,难度大,技艺高超 418
三、创造了实用的作画工具 419
四、选择作画岩壁的科学依据 419
五、绘画技术的科学性 420
六、花山崖壁画以图像形式记录了壮族社会科技发展的概况 420
第三节 古壮字的创造 422
一、创造文字的孕育阶段 423
二、刻画文字——原始文字的诞生 424
三、壮族方块土俗字的创造及其应用 425
附录一 大事记 430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 430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 430
第三节 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431
第四节 秦汉晋时期 431
第五节 隋唐宋元时期 433
第六节 明清时期 435
第七节 民国时期 438
附录二 壮族科技人物小辑 441
第一节 壮族留学生 441
第二节 医学 444
第三节 地理和地质 451
第四节 矿业 453
第五节 农业 455
第六节 其他 456
后记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