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技院校通识教育:理念与模式 1
第一节 通识教育缘起与概念内涵辨析 1
一、对“通识教育”概念的梳理 1
二、国际及地区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 10
第二节 科技院校通识教育模式类型与特征 42
一、通识教育理念流派及其哲学基础 42
二、西方人文教育理念及其实践模式演进 68
三、大学通识教育模式及其哲学基础 78
第三节 科技与人文的融合:科技院校通识教育理念 88
一、科技教育与科学精神是科技院校教育的基本功能 88
二、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是科技院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91
三、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全人教育是科技院校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 93
第二章 日本科技院校通识教育模式研究——以东京工业大学为例 98
第一节 日本科技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 98
一、以“培养工业实用人才”为特征的通识教育(1868—1911年) 98
二、以“中西合璧的人才”为特征的通识教育(1912—1944年) 100
三、以“市民教育”为主要特征的通识教育(1945—1989年) 102
四、以“自由自主”为特征的通识教育理念(1990年至今) 105
第二节 日本科技院校通识教育模式解析 107
一、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与目标 107
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选择 120
三、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通识教育制度设计 124
四、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通识教育组织实施管理与评价 128
第三节 日本科技院校通识教育模式特征 130
一、日本科技院校通识教育理念与目标——“全人培养” 130
二、日本科技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进步论” 131
三、日本科技院校通识教育制度设计——“限制性修读” 131
四、日本科技院校通识教育组织管理——“各学院共同承担+协调” 132
第三章 新加坡科技院校通识教育模式研究——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为例 134
第一节 新加坡科技院校通识教育的历史发展 135
一、“生存经济”下的新加坡科技院校通识教育(1965—1979年) 135
二、“效率经济”下的新加坡科技院校通识教育(1979—1990年) 136
三、“知识经济”下的新加坡科技院校通识教育(1990年至今) 139
第二节 新加坡科技院校通识教育模式分析 143
一、新加坡科技院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143
二、新加坡科技院校通识教育知识领域与课程内容 153
三、新加坡科技院校通识教育的修读制度与安排 162
四、新加坡科技院校通识教育的组织管理 171
五、新加坡科技院校通识教育的考核评量 178
第三节 新加坡科技院校通识教育模式特征 185
一、以“全人教育”为价值取向的通识教育课程理念 185
二、基于“核心分布与多元文化论”的课程领域与内容选择 187
三、以“限定性选修与知识互补”为特征的修读制度安排 189
四、以“行政协调各学院共同承担式”为特征的通识课程管理模式 191
第四章 印度科技院校通识教育模式研究——以印度理工学院为例 193
第一节 印度科技院校通识教育的历史发展 194
一、通识教育的萌芽阶段(1947—1965年) 194
二、通识教育的发展阶段(1966—2000年) 196
三、通识教育的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 198
第二节 印度科技院校通识教育模式分析 199
一、印度科技院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199
二、印度理工学院通识课程领域与内容设置 203
三、印度科技院校通识课程制度安排及其实施 212
四、印度科技院校通识教育的组织管理 218
五、印度科技院校通识教育的考核评量 219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通识教育模式特征 220
第五章 日本、新加坡、印度科技院校通识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222
第一节 三国科技院校通识教育理念与目标 222
第二节 三国科技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规划与内容选择 224
第三节 三国科技院校通识教育修读制度安排 226
第四节 三国科技院校通识教育组织与管理 227
第五节 三国科技院校通识教育考核与评价 228
第六章 构建面向未来的中国科技院校通识教育模式 230
第一节 科技院校通识教育模式:经验与反思 230
一、日本、新加坡、印度三国科技院校通识教育模式的经验 231
二、当前中国科技院校通识教育模式的反思 235
第二节 中国科技院校通识教育模式的重构 242
一、中国科技院校通识教育理念与目标的定位 242
二、中国科技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与内容安排的思考 244
三、中国大学科技院校通识教育修读制度设计的审视 246
四、中国科技院校通识教育实施方式与途径的思考 248
五、中国科技院校通识教育评估与管理的检讨 250
参考文献 253
后记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