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侨批划代与第一代侨批 1
第一章 侨批的起源和划代 1
1.2 “海丝”与“丝银” 2
1.3 关于“大字” 4
1.4 华侨社区是形成侨批业的基地 6
1.5 华工是形成侨批业的基础 8
1.6 水客、客头与新客 11
1.7 亲情是产生侨批文化的源泉 13
1.8 第二代侨批的形成和特点 15
第二章 批信词源考与白话字解读 20
2.1 唐与唐批 20
2.2 新客与客批 21
2.3 “批信”词源考 22
2.4 “批信”辞汇验证 24
2.6 闽南白话字解读 26
2.5 帮号词源考 26
2.7 白话字书信 27
第三章 侨批书信 32
3.1 家事国事天下事 32
3.2 直系亲属 33
3.3 亲朋好友 36
3.4 出国谋生与寄钱还债 36
3.5 时代信息 37
3.6 伟人像笺 39
3.7 成笺制式 40
3.8 启事用笺 42
3.9 批信的纪年日期 44
第四章 机构网络 49
4.1 侨批局与民信局的区别 49
4.2 批局挂牌 51
4.3 “天一”首创网络 53
4.4 组织机构 55
4.5 分号设置 59
4.6 同业协作 61
4.7 晋江县银信业同业公会 63
4.8 反禁汇管制 64
4.9 晋江新批路 66
第五章 侨批邮路 71
5.1 海上交通与两岸交流 71
5.2 定期航班 73
5.3 早期航海批信 74
5.4 潮汕-闽南抗战侨批邮路 75
5.5 闽南抗战侨批邮路 79
5.6 “最后二批侨批” 81
5.7 战后清汇 84
5.8 清汇赔偿 87
5.9 恢复营业 89
5.10 二战侨批邮品 90
5.11 厦门解放与侨批邮品 91
第六章 批信局 98
6.1 邮局档案及其分析 98
6.2 1900年前后的闽南批信局 100
6.3 厦门批信局名录(1932) 101
6.4 厦门批信局名录(1945-1949) 102
6.5 安海-泉州线侨批局 104
6.6 晋江批信局 107
6.7 泉州与南洋联号批局 109
6.8 漳州-福州线侨批局 110
7.1 侨批的运转 113
第七章 侨批的运转和信用 113
7.2 珍稀的回批 115
7.3 回批上的邮戳 117
7.4 侨批帮号 119
7.5 由帮号认识侨批 122
7.6 帮号、甲子与年代 125
7.7 侨批的包裹业务 126
7.8 侨批资费与信用 128
7.9 批局的信用印记 130
第八章 侨批的金融运作 137
8.1 侨批汇兑与国际金融同步 137
8.2 汇兑方式与汇水买卖 139
8.3 汇兑债务的清理路线 142
8.4 批局、单班、银行 143
8.5 侨批与东南亚外汇管制 145
8.6 侨批与国内外汇管制 146
第九章 侨批信汇 152
9.1 信汇的形式与模式 152
9.2 信汇的功能 154
9.3 信汇指数与银行信汇 157
9.4 明批和暗批 159
9.5 信汇的结束 159
9.6 信汇的转化 162
9.7 山单和信用票 164
9.8 抢劫与掠夺 166
第十章 邮局经营和管理侨批 172
10.1 客邮企图插手侨批 172
10.2 总包邮件与混贴邮票 174
10.3 邮政储金汇业局 178
10.4 储汇局办侨批 179
10.5 邮资和禁例 182
10.6 华侨汇款与协济派送 185
10.7 侨批专用邮戳 188
10.8 批信处理及执照 190
第十一章 银行是侨批的最后归宿11.1 福建省银行的探索 203
11.2 战时福建省银行服务侨批 205
11.3 泉州中国银行经营侨批 207
11.4 银行接管侨批业 209
11.5 侨批业的结束 212
第十二章 侨批邮品的鉴定与估价12.1 典型侨批邮品的基本印记 214
12.2 基本印记和珍稀邮品的评分 215
12.3 信封纸质外观与年代关系 217
12.4 “壬九初七”考证的思考 218
12.5 《千字文》作帮号的序字 219
12.6 币制对侨批邮品年代的界定 222
12.7 “卜安”与白信印记 223
12.8 另类侨批与逆向汇兑 225
12.9 回批上的“收到”戳 226
12.10 侨批邮品价格总则 228
第十三章 侨批及其邮寄群体邮集的编组 228
13.1 邮集编组的指导思想 232
13.2 八框邮集的编组 234
13.3 专家评述与世界金奖 240
13.4 邮寄群体的形成与特征 241
13.5 邮寄群体邮集 243
13.6 小包邮件 245
13.7 物汇与关税 247
13.8 特殊邮政代办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