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戏弄 新1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任半塘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32543773
  • 页数:774 页
图书介绍:著名学者任半塘教授长期研究唐代文艺的成果之一。本书从辨体、剧录、脚色、伎艺、设备、演员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戏剧在宋元之前尤其是在唐代的发展状况,具有开创性及较高的学术价值。这次新1版是为了满足学界的需求而重印的。

第一章 总说 1

一、正名 1

「唐戏弄甲篇」 1

「唐戏弄存说」 1

唐兼五代 2

「戏弄」与「戏剧」之较 2

曰「戏」与曰「舞」之较 2

「弄」之七义 3

表解与实例 9

「弄」之最高意义 9

「把戏」与「儿戏」 9

横面发展(恣意顽耍 普遍运用 因时即事 戏剧行动 戏剧风 无限真实) 10

其他名称之关系(以剧类名当剧名 以剧类名当脚色名 以剧名当剧类名 以歌曲名当剧名 一般名义之正变) 10

二、去蔽 25

(甲)根本缺陷 25

(一)唐说残阙 26

(二)唐说假借(二十例) 27

(三)唐说简单 38

(四)唐说俚僻 39

(五)宋说疏略 40

(乙)概念偏颇 42

(六)源体与本体相混 42

(七)流变与本体相混 43

(八)专从形式、衡定本质 45

(九)孤立材料,滋生误会 47

(丙)成见为蔽 主观太过 50

(十)以为唐戏无故事 51

(十一)以为唐无戏曲 53

(十二)以为唐戏无说白 54

(十三)以为曲、白、演未合一 56

(十四)忽略全面 57

(十五)想像支离 58

客观太过 59

(十六)以为未脱窠臼 61

(十七)以为离後世规制尚远 62

(十八)以为无剧本便无戏 65

断代限体 67

(十九)体裁之曲解 72

(二十)时代之歧视 74

风气拘囿 76

(廿一)外国乐舞关系 78

(廿二)西域关系 80

(廿三)印度关系 82

(廿四)日本关系 86

(廿五)声韵通转 88

蔽与不蔽,相倚而生 89

全书结论十八则 90

发展常轨 92

研究路线 92

人事弱点 93

文化地位 94

艺术总平 94

扩充资料 94

要求通晓 95

歌舞类戏之贡献 95

科白类戏之贡献 96

无限真实 96

特殊英烈 96

杰出人才 97

民间滋长 97

帝王提倡 98

比较价值 98

与其他伎艺之关系 99

从「人为戏」到「物为戏」 99

断代分工与合作 100

三、溯源 南北朝隋 101

作用与纲领 101

(甲)後魏 为愚痴 俳优鄙艺 杂伎内之仙人 撰合大曲 戏衣 伎作容态 102

(乙)北齐 民间戏 宫戏 似戏非戏种种 106

(丙)後周 歌舞戏二 胡戏之可考者 混在百戏内之戏剧 大规模之装旦非戏剧 109

(丁)南齐 作女儿子 後堂杂戏 布景伎等 112

(戊)梁 梁戏不振原因 「日作优倡」 上云乐 俳伎与布景伎 117

(己)隋 倡优獶杂 承於前代之戏 见於乐曲之戏 推自杂伎之戏 寓於散乐之戏 科白类戏不发达 121

问题商榷 南朝优戏并不罕闻 南北朝之比较 隋另有戏、水饰非戏 许史独得隋唐之真象 121

附录:梁武帝、周舍、李白、李贺之上云乐 130

四、初唐 132

概说与总表 资料十六条 六要点(歌舞戏已盛 科白戏已立 女优已普遍 胡戏已流行 朝野俱有发展 散乐系统已著) 「浮广」与「不可以御」说 太子承乾之事 133

五、盛唐 147

资料二十一条 鸟瞰 六要点(散乐深入民间 女优质量俱进 歌舞戏众体朋? 参军戏名优辈出 傀儡戏等杂伎并作 嗜好普遍与演出认真) 由唐塑故事说明唐戏 147

六、中唐 159

资料二十四条 五要点(科白类戏空前发展 托讽匡正达最高度 歌舞类戏编制进步 欣赏趣味?杂 军镇与地方戏剧均盛) 159

七、晚唐 170

资料二十三条 六要点(戏剧伎艺益进 政治讽刺大表 历史戏具体形成 傀儡戏民间更盛 社会作用 宗教关系) 170

八、五代 181

资料十八条 四要点 庄宗造成黄金时代(剧本 脚色 服饰 布景 武打) 讽刺剧复盛 歌舞戏进步 蜀戏冠天下(十五例) 181

第二章 辨体 195

一、唐人分类 196

段氏分类表 196

段氏分类说明(著录当时事实 显示清乐有戏 胡部用西凉乐 段录传本有异文 何谓鼓架部 综合分类与全书概况) 196

对综合分类之误解 196

二、近人分类 202

王考分类 202

王考分类六失 202

(标准不统一 歌舞戏、滑稽戏难对立 歌舞戏不能赅括处 滑稽戏不能赅括处 歌舞戏反面条件难立 滑稽戏反面条件难立) 202

与唐人分类比较 202

其他六家分类意见 202

三、第三种分类 212

概说 212

资料总目(七十三单位) 212

要点说明(标准统一 二原则) 212

分类表 212

表例说明 218

全能类略 218

(两大缺陷问题 纯粹演故事问题 真正戏剧问题) 218

歌舞类略 218

歌演类略 218

科白类略 218

三种分类比较 218

四、歌舞戏总 232

概说 232

远源 232

晋歌舞戏 232

汉歌舞戏 232

唐说种种 232

乐、曲、舞 232

舞戏 232

歌舞作剧 232

「俳优歌舞杂类」 232

杂戏、杂伎杂剧(从杂曲、杂舞到杂剧、杂戏 资料之真实 「子女锦锦」 「杂剧丈夫两人」 「杂剧」应为民间所用辞 产生杂剧之客观条件 「子女」有「生旦」之义 由此事看优伶地位) 232

辨明歌舞始见戏剧 232

唐燕乐歌舞六型 232

说白之辨 232

演故事之辨 232

辨明角抵始见戏剧 232

强派戏剧入角抵 232

角抵要义 232

汉魏所谓角抵中有戏 232

角抵、戏剧并行不悖 232

王考周史说之商榷 232

戏剧在角抵以外之实例 232

对歌舞戏两种不同之含义 232

自汉迄元之发展说明 232

外国关系 232

与宋戏之比较 232

唐已成熟,宋更发展 232

宋仍有未及唐处 232

卢论商榷 232

比较表 232

五、合生 268

概说(以歌舞戏演时事 发展与转变) 268

初唐表现(名义 曲调 脚色 表演 唐戏风气一斑御前杂剧、唐早於宋) 268

中唐实例 268

五代转变 268

与宋合生之关系(宋之内容乃咏题目、唱题目、演题目 宋之形式乃嘲讽 唐合生并不偏重舞蹈 转变经过阙碍 孙李二说商榷 比较表有关「合生」之异解 沈曾植说) 268

六、大面 282

概说 282

先决四点(大面乃类名 假面不皆为大面 面具不皆为大面 面具包含套头) 282

王氏所考及商榷 282

考补(驱傩所见 其他唐戏所见 嗔拳戏用面具 装面非大面) 282

七、钵头 附钵头戏不同於日本拔头舞、印度拔豆舞辨 291

概说 291

唐说三种(张祜诗示为宫伎 通典示为西域伎 段录详其表演情形 诸史商榷) 291

钵头为类名之定论 291

「祝千秋」与「格兽复仇」 291

「钵头」音义推测 291

出拔豆国说难立(王、许、刘三家原旨 流於荒幻说 截断众流说) 291

钵头伎非角抵(钵头伎非两两相当 角抵无许多歌曲) 291

与大面等戏之比较 291

与日本拔头舞为两事(常傅二氏说及五要点 一舞一戏,无从牵合 向氏说多参差) 291

与印度拔豆舞为两事(田边、高楠二氏说 中印二伎乃各异、非沿讹) 291

外国关系总说 291

八、弄婆罗门 附和尚俳优说 309

概说 309

「婆罗」二字断为?文 309

戏、乐、舞 309

与霓裳曲之原名无涉 309

有关曲调 309

唐戏实例 309

後世流变 309

诸说商榷(牵合饱老舞 牵合霓裳舞) 309

和尚俳优 309

附录:望月婆罗门调格等 309

九、拍弹 318

概说 318

晚唐情形(新声度曲 表演不穷 托於赵十之戏 风行二十年) 318

盛唐情形(辞?长短句可能为胡乐、胡戏) 318

汉魏情形 318

十、参军戏 附参军戏非相声杂技辨 323

概说 323

古剧整体不可割裂 323

「主曲而不主戏」之非 323

政治讽刺为灵魂 323

科白并重 323

毋掩蔽戏剧性 323

唐人之说为证 323

王说影响 323

「古优戏」有别於「古俳优」(周优戏兼科、白、唱 汉优戏兼科、白、唱 三国时完美之科白戏 从唐以前求唐代情形) 323

唐参军戏沿古优戏,非沿古俳优(石耽伎乃优戏,非俳优〔甲〕 体裁托始於石耽伎〔乙〕 调谑必在戏内〔丙〕 名称托始於周延伎〔丁〕 旧说疑?) 323

真正戏剧问题(?参军戏三要点 周史意见〔十四点〕与商榷) 323

特点分析 323

王考周史所见十点 323

中唐前不限演罪人戏(诸说商榷 演罪人戏之四种分析 硬性规定非宜 罪人必亲身入戏) 323

中唐後不限演假?戏(参军桩宜出盛唐 参军?可能为宫伎) 323

演时事亦有永久性 323

咸淡见义 323

概说 323

问答形式 323

问答体之普遍 323

「咸淡」二字含义 323

诸说商榷 323

公性与个性 323

滑稽形式 323

概说 323

滑稽价值与唐戏贡献 323

戏内戏外,记载相混 323

斫拨(与捷?关系 ?咸淡关系 与扑击无关 唐滑稽无扑击 扑抶掴搭属角抵 唐无「鹘侮参受」之限制 扑击有损戏剧性) 323

愚? 323

与相声杂伎迥异(诸家之说 演故事与否 有歌唱与否 代言与否 有政治讽刺与否) 323

三种滑稽伎互为影响 323

讽刺作用 323

概说 323

政治讽刺之正大 323

比较价值(与元院本比较 与清宫廷戏比较) 323

戏内戏外,记载相混 323

纲领与原则 323

匡正与讥嘲二类 323

编演之艰苦 323

社会不平现象 323

演员之勇於牺牲 323

我古优之人格不可诬 323

近人明於宋,昧於唐编剧之高度技术 323

优谏并非全部优戏 323

轻视讽刺之弊 323

以「戏曲」代「戏剧」 323

枉演故事为「托於故事」 323

否定「意义」 323

忘却滑稽戏曾被歌舞 323

假官内容 323

唐说二则 323

参军桩乃类名 323

「桩」之含义 323

假官题材便於讽刺 323

宋明清人之说 323

内容不宜硬性规定 323

予明戏之影响 323

歌唱伎艺 323

陆参军(唐说二则 内容不必为假官 脚色或兼有旦 歌以外或有舞 宫伎与女优问题 「陆」之含义 是类名,非戏名 「?」与「陆」之总假说 望夫歌未必为剧曲) 323

诸说 323

商榷 323

参军戏已入「全能」之渐 323

唐宋异同 323

概说 323

唐参军清贵之难入罪人戏 323

比较表 323

宋演罪人戏,意识转强 323

参军与罪人等五种关系 323

结论 323

附录:宋杂剧之扑击 323

十一、傀儡戏 附戏剧不源於说话辨 416

概说 416

与「人为戏」之源流问题 416

超百戏,入戏剧 416

资料约计 416

具体情况—唐人之说 416

源流、性质—歌舞戏 416

制度、内容—弄郭郎 416

种类、风气—盘铃傀儡 416

晚唐流行情形 416

弄老人 416

弄郤翁伯 416

木人赋—综合说明 416

木女赋及木偶人说 416

唐说总结 416

附元人对於发音之异说 416

问题讨论 416

故事问题(陈设与活动非演故事 演陈平解围及三国事说无据 郭郎乃演故事 唐傀儡戏不为讽谏) 416

肉傀儡问题(唐用肉傀儡说无据 二家说商榷) 416

引歌舞问题(以剧中人引歌舞说 以脚色引歌舞说 舞队内之舞头说 傀儡戏技师说) 416

居俳首问题(首舞说 重丑脚说 好戏先演说) 416

宫伎问题(傀儡发展重在民间 内教坊专容女伎) 416

舞队问题(「舞队」绝非「队舞」 唐无肉傀儡舞队 宋舞队或用唐傀儡戏 麻婆子 穿心国入贯 孙武子教女兵六国朝、四国朝 凤阮、嵇琴 快活三郎、快活三娘 乔三教) 416

本源问题(宋傀儡与唐俗讲无关 唐傀儡与唐俗讲各别 唐俗讲分人代言无据 宋傀儡限於讲唱无据 傀儡戏之戏剧性不可移 戏剧不源於说书 傀儡戏乃代言体 傀儡戏效果应高於说话 傀儡戏与崖词之异同 傀儡戏不可能为戏剧之源 王考重视宋伎之偏 演故事说造成严重矛盾 宋小说前有唐小说 宋杂戏前有唐杂戏 结语 外国关系渺茫) 416

附录:陈竺同「傀儡戏的演变」 盘铃考及郭郎儿近等调格 北宋僧方良法演禅师语录 沈继生「福建的提线的木偶戏」 416

十二、猴戏 465

与傀儡戏比较 465

与百戏内猴伎比较 465

猴戏特点 465

演进步骤(玩赏自然神态 肄习声伎 调训行动,以供使役 装服表情并人格化) 465

唐猴戏之表现(民间猴戏之基本讽刺 宫廷典型—孙供奉 翰林就职例弄猴戏) 465

五代猴戏—「侯侍中来」(伎艺方面之六要点 效果推测 二重讽刺 明改为院本 猴戏与院本之比较 唐猴戏说总结) 465

宋以後情形(宋仅有百戏猴伎可考金元院本内有猴戏 明清所见百戏猴伎与猴戏) 465

古俳优戏与猴之关系 465

第三章 剧录 465

一、概说 489

唐无剧目流传原因 489

从唐曲目测唐剧目 489

唐曲目流传概况 489

显具本事之唐曲目表 489

与汉乐府具本事者较 489

表内九种情形 489

全章概况 489

二、踏谣娘 496

概说 496

全能十事 496

故事 496

演出情形 496

音乐 496

歌唱 496

舞蹈 496

表演 496

说白 496

化装 496

剧场情形 496

效果一? 496

问题讨论 496

「谣」与「摇」非一事 496

「娘」与「郎」非一剧 496

歌舞融合一身 496

歌舞适应故事(用杂曲不用大曲 歌舞为主,未失自由 误为踏歌 踏?与踏地为节) 496

完全中国北方伎(无西域关系 牵涉民族文化问题 误为突厥之万岁乐 可能流传至海南 未必定受新罗影响) 496

并无男女合演之事(变更唐说原文 扮旦毋庸反对 坤角开始问题) 496

「踏谣」「谈容」与「谈歌」(别名不如本名 「谈容」或指白与科) 496

结语 496

附录:清代笳吹译文 496

三、西凉伎 附胡腾歌舞戏说 529

概说 529

发展史略 529

白元二诗 529

开天旧伎为歌舞 529

大?初为歌舞戏 529

贞元末成全能戏 529

全能戏之造诣 529

剧情大概 529

致辞 529

表演 529

乐舞 529

服装 529

效果 529

戏剧性未经肯定 529

历史背景 529

陇右六州之陷没 529

主庸将? 529

政乱民困 529

遗黎之痛尤深 529

胡腾歌舞戏 529

时在大?贞元两朝 529

李刘二诗 529

演员乃真胡儿 529

用地方音致辞 529

後期之情节、服装已小变 529

效果颇高 529

胡腾舞 529

胡醉子曲 529

狮舞作用 529

仪式化兼大众化 529

全剧赖以致远 529

美满结束 529

戏与诗相表里 529

河湟收复,戏遂结束 529

民间之保存 529

宋代所见 529

明代所见(蕲州傩戏 狮舞作用 扮演明皇问题) 529

西凉乐 529

西凉伎命名由来 529

乐之特点 529

剧中或用凉州大曲 529

附录:「西凉伎历史背景」及「民间保存的唐西凉伎」摘录 529

四、苏莫遮 554

概说 554

戏剧依据 554

与大面、钵头等一类 554

扮演胡王 554

综合乐、歌、舞、戏诸伎 554

始由侨民依其国俗演出 554

百戏之说 554

表演情形 554

民间用浑脱舞队 554

宫廷所演亦有粗野者 554

宋伎近似而非 554

历史经过 554

史料十一条 554

北周迄唐百三十五年 554

宋时高昌习俗仍在 554

明伎近似而非 554

乐曲演变 554

盛唐可能为大曲 554

宫调与改名 554

日本舞曲之宫调不同 554

乐器 554

乞寒宗旨 554

误「乞寒」为「乞食」 554

原俗为驱暑祛病 554

入戏为乞寒上寿 554

驱寒迎暖之异说(波斯故事一 波斯故事二 波斯故事三 三节不能集中在冬令) 554

戏名本意 554

本为帽名 554

异说为神名 554

异说为司祝者之称 554

教俗说 554

语原、义原、与戏原 554

戏俗起原 554

五种异说 554

乞寒与泼水须分论 554

高昌说最有力 554

余说商榷 554

外国关系 554

日舞之重点、特徵均异 554

唐伎并非无定 554

日舞「苏莫」音义 554

根源印度说 554

附录:波斯三故事原说 舞乐浑脱之语原 554

五、兰陵王 590

概说 590

初唐之演出 590

崔记三见曲名之意义 590

北齐为入阵曲与代面舞 590

唐为歌舞戏 590

具体情况 590

诸说商榷 590

宋有曲无戏 590

宋词存二体 590

三段之体,合於北齐乐制 590

戏与舞俱未见 590

与日本罗陵王舞曲大异 590

罗陵王乐舞概况 590

日人认为唐乐说 590

日人认为林邑乐说(高楠说 田边说 义与象均有别 日舞仅片段、不具体) 590

傅氏断为出於唐兰陵王(六种理由 目击记答舞情形 陵王啭四首) 590

传说商榷(服装不合 面具不合 舞容不合 本质意义不合) 590

兰陵王之戏剧性为举世所忽 590

唐戏并非由西域传来 590

王考造意 590

传文引申 590

史与地之关系冲突 590

大面渊源不能忘 590

舞始北齐是事实 590

中国人、中国事、中国戏 590

非西域系统之乐舞甚多 590

越调非胡声 590

附录:兰陵王调格 兰陵王歌声 唐乐传入日本情形 唐戏与旧舞之异 590

六、凤归云 623

概说 623

四据点 623

曲辞 623

代言对白演故事 623

王氏之追求古剧曲 623

周史之追求古剧曲 623

二辞宜为敦煌所流行 623

演出 623

「盖将军歌」之内容 623

确有舞,并演故事 623

歌之声辞(曲用凤将雏之声 辞演陌上桑之事) 623

结语 623

故事余义 623

咏罗敷之一般性 623

综合四据点乃可定事 623

社会意义 623

推论 623

盛唐已有长短句 623

清乐自有杂言歌辞 623

唐剧曲不必用大曲 623

唐歌舞戏之概况 623

附录:凤归云辞前二首 623

七、苏中郎 637

独立为戏(段录之表现 陈书之表现 通雅之表现 比较表) 637

众说商榷 637

演出概况 637

日本关系(与胡饮酒之关系 周史之重要揭发) 637

涂面问题(郎中、中郎之涂面各异 是涂面、非面具) 637

指为傀儡之误会 637

结语 637

八、舍利弗 附梵剧唐剧比较说 649

梵竺四曲之二(舍利弗 摩多楼子) 649

梵剧舍利弗(人物故事 发现经过 与二曲之关系) 649

传入中土时代(曲在北凉说 戏在金元说 戏与曲何以脱离 盛唐犹有所演) 649

唐剧舍利弗(弄婆罗门 最早之目连戏) 649

一般梵剧与唐剧之比较(一虚一实 一贵一贱 一文一语 一浅一深) 649

附录:金元戏剧不原於梵剧说 649

九、义阳主 659

概说 659

史料(剧名—义阳主 曲名—义阳子 情节—团雪、散雪 主题正大 体裁进步) 659

诗料(名情 巧语) 659

传奇意味(真事、真人、真姓名 用戏剧解决实际问题 唐戏脚本情况一斑剧内、剧外、俱传奇化) 659

合生非乐曲 659

十、神白马 附「弄贾大猎儿」 666

概说 666

戏剧依据(分类方面 乐曲方面 故事方面 玉马坠) 666

歌唱情形 666

异说参考—印度神白马 666

弄贾大猎儿 666

附录:晋白马故事 666

刘宋白马故事 666

玉白马故事 666

唐白马故事及印度秡豆王歌 666

十一、旱税 673

概说及史实 673

戏剧特点(歌辞 因戏作语之含义 七言句法与後世影响) 673

历史价值(政治经济背景 演出效果推测 第一流古剧中之第一本) 673

众说商榷 673

十二、弄孔子 680

概说及史实 680

政治社会背景 680

故事推测(哭颜回 夹谷会) 680

流传後世情形(北宋 南宋 辽 滇南孔剧 陈州、徐州孔剧—在陈绝粮) 680

意义推测 680

附录:参考唐讲唱「孔子项托相问书」、从宋戏演盗跖推论 680

泣颜回琴曲 680

孔剧二本情节等 680

十三、樊哙排君难 692

王考所致误解(以为唐人无编剧能力 以为唐戏简陋 以为唐戏犹乐舞) 692

史料四则 692

三项意义(主题表彰忠烈 歌「赞成功」杂曲 戏为原有,非新编) 692

题材广泛应用(诗、歌、戏 霸王戏与樊哙戏之较) 692

徐赋(排难与排?相融会 时代相同 声容表现 推测结果) 692

众说商榷樊哙冠 692

附录:樊哙冠 赞成功调格 唐戏扮演故事 692

十四、麦秀两歧 708

本事 708

演出情形 708

效果与意义 708

七点推论(真实性 永久性 唱辞代言 演戏次序 音乐传习不易 曲调特美 优伶伎术水准) 708

曲调考略 708

附录:麦秀两歧调格 708

十五、灌口神队 713

概说及史实 713

二郎神之曲与剧 713

地方性(服装仪仗,素所习见 宫廷停演,民间保存) 713

武剧之造诣 713

十六、刘辟责买 717

概说 717

史实 717

责买、贵买与贵糴 717

和糴与和市 717

主题意义(申刘辟之罪行 刺韦?之祸蜀 蜀民怨唐苛政) 717

历史价值(反抗封建统治 与旱税诸剧较 与後世戏剧较) 717

有关资料 717

十七、科白类诸剧 726

概说 726

总表及其作用 726

预陈三义 726

体裁介乎俳与戏之间 726

遗佚之戏太多 726

传说简单、戏不简单 726

系囚出魃 726

问答见义 726

在所谓「俳优杂戏」中 726

靳指天子 726

本事 726

「靳指」意义 726

?朝政 726

本事 726

政治立场与作用 726

侮李元谅 726

本事 726

优胡戏变态 726

三点推想 726

疗妒 726

本事 726

意义(乐、歌、舞、科、白粗备 生、旦、净、丑粗备 乐工充导演 家僮充演员唐戏之运用) 726

疗妒戏之发展 726

意见商榷 726

忤庞勋 726

本事 726

致辞乃戏中说白 726

三教论衡 726

唐人评述 726

滑稽不必讽刺 726

三教考略 726

戏剧化之衍进 726

李剧推测 726

後世流变 726

「三教人」与此无关 726

朱相非相 726

本事 726

弄婆罗门非普通俳谐 726

朱相与「诸相」 726

病状内黄 726

本事 726

咸淡不全 726

徐杨合演 726

四史所纪 726

「苍头」之讹及其影响 726

参侮鹘,非鹘侮参 726

掠地皮 726

大面实例 726

予後世影响 726

焦湖作獭 726

本事与主题 726

意义推阐 726

予後世影响 726

刘山人省女 726

史料 726

理论 726

远例二—优孟与周延所演 726

近例一—敬新磨所演 726

演出分析 726

心理解释 726

无限真实之特例 726

以王衍为戏 726

本事 726

演员殉艺之划时代 726

自家何用多拜 726

本事 726

演出之推测 726

讽刺剧典型 726

史家列为「谈谐」 726

五县天子 726

本事 726

演员之勇敢 726

附见王万弘事 726

附录:宋三教论衡剧 726

十八、待考诸剧 762

概说 762

剧目七(孟姜女 张飞胡 邓艾吃 五方狮子 羊头浑脱 九头狮子 益钱) 762

曲目八(阮郎归 濮阳女 杨下采桑 唐四姐 吕太后 大姊 急月记 金锁曲) 762

其他资料—康老子 762

附录:刘阮故事之词调及诗篇 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