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序 1
前言 1
第1章 HSDPA/HSUPA技术的背景和现状 1
1.1 移动通信现状 1
1.2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进展状况 2
1.2.1 国际标准化工作状况 2
1.2.2 国内标准化情况 3
1.3 HSDPA/HSUPA技术的概述及演进阶段 3
1.3.1 HSDPA第一阶段 5
1.3.2 HSDPA第二阶段 7
1.3.3 HSDPA第三阶段 8
1.4 HSDPA/HSUPA技术性能分析 8
1.4.1 HSDPA技术性能分析 8
1.4.2 HSUPA技术性能分析 9
1.5 HSDPA/HSUPA使用的关键技术 9
1.5.1 HSDPA中的关键技术 10
1.5.2 HSUPA中的关键技术 11
1.6 HSDPA与CDMA2000 1x EV-DO系统的比较 12
1.7 HSDPA和HSUPA商用前景分析 12
第2章 HSDPA物理层结构 15
2.1 新增信道 15
2.1.1 高速下行共享信道(HS-DSCH) 15
2.1.2 高速下行共享控制信道(HS-SCCH) 16
2.1.3 高速上行专用控制信道(HS-DPCCH) 19
2.2 基本物理层结构 21
2.2.1 HSDPA物理层模型 21
2.2.2 码域物理层结构 23
2.2.3 时域物理层结构 25
2.3 HS-DSCH信道编码与调制 25
2.3.1 加CRC 25
2.3.8 16QAM调制时的比特重分配 26
2.3.7 物理信道映射 26
2.3.6 交织 26
2.3.5 DTX指示比特 26
2.3.4 物理层HARQ功能及处理 26
2.3.3 信道编码 26
2.3.2 码块分割 26
2.3.9 HS-DSCH的调制 27
2.4 物理层HARQ功能与速率匹配 27
2.4.1 速率匹配 27
2.4.2 HARQ比特搜集 29
2.4.3 HARQ处理 29
2.5 相关信令及流程 32
2.5.1 相关的上行信令 32
2.5.2 相关的下行信令 32
2.5.3 上行测量反馈处理 32
2.5.4 上行链路DPCCH/HS-DPCCH时序关系 33
2.5.5 下行链路HS-DSCH/HS-SCCH时序关系 34
2.5.6 物理层FCS测量及相关信令 34
2.6 UE能力 35
第6章 增强型HSDPA 36
3.1 HS-DSCH协议结构 38
第3章 HSDPA L2/L3层技术 38
3.2 HS-DSCH MAC结构 39
3.2.1 UE侧的MAC结构 39
3.2.2 UTRAN侧的MAC结构 41
3.3 HARQ协议 44
3.3.1 相关协议处理 44
3.3.2 信令 46
3.3.3 错误处理 46
3.4 MAC层数据格式 46
3.5 信令参数 48
3.5.1 下行链路信令参数 48
3.5.2 上行链路信令参数 49
3.6 HS-DSCH协议终止点 50
3.7 移动性处理 50
3.7.1 服务HS-DSCH小区更新 51
3.7.3 硬切换期间Inter-Node-B同步服务HS-DSCH小区更新 52
3.7.2 Intra-Node-B同步服务HS-DSCH小区更新 52
3.7.4 激活集更新之后Inter-Node-B同步服务HS-DSCH小区更新 54
3.8 无线资源管理 55
第4章 HSDPA对Iub/Iur接口的影响 58
4.1 UTRAN接口 58
4.2 对Iub/Iur接口整体的影响 59
4.2.1 对Iub接口整体的影响 59
4.2.2 对Iur接口整体的影响 61
4.3 Uu/Iub/Iur接口消息过程 61
4.3.1 Uu接口消息过程 61
4.3.2 Iur接口消息过程 63
4.3.3 Iub接口消息过程 64
4.4 对Iuh/Iur接口控制平面协议的影响 66
4.4.1 对所需信令的影响 66
4.4.2 对NBAP处理过程的影响 68
4.4.3 NBAP小区级配置处理 72
4.4.4 HS-DSCH的配置和容量分配 73
4.4.5 HS-DSCH移动性处理 75
4.5.1 传输承载选择 82
4.5 对Iub接口用户平面协议的影响 82
4.5.2 流控制机制 90
5.1 自适应调制编码(AMC) 91
5.1.1 技术概述 91
5.1.2 性能评价 92
第5章 HSDPA关键技术 94
5.1.3 复杂度评价 94
5.2 混合自动(HARQ)请求重传 97
5.2.1 差错控制技术及传统ARQ 97
5.2.2 HARQ 102
5.2.3 SAW-HARQ 105
5.2.4 HARQ方案性能评价 110
5.2.5 SIR错误对HARQ性能的影响 113
5.2.6 复杂度评价 117
5.3.1 技术概述 123
5.3 快速蜂窝选择(FCS) 123
5.3.2 性能评价 125
5.3.3 复杂度评价 128
5.4 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处理 128
5.4.1 技术概述 128
5.4.2 性能评价 130
5.4.3 复杂度评价 132
5.5 快速调度 133
6.1 FDD模式的CQI增强 136
6.1.1 技术概述 136
6.1.2 技术细节 136
6.1.3 性能及复杂度评价 139
6.2 对单个UE的并发传输 153
6.2.1 技术概述 153
6.2.2 技术细节 153
6.4.1 技术概述 154
6.4 使用Preamble和Postamble降低ACK/NACK发射功率 154
6.3 Node-B与UE之间的快速信令 154
6.4.2 技术细节 155
6.4.3 性能评价 157
6.4.4 复杂度评价 161
6.5 下行链路HS-DSCH的码复用 165
6.5.1 技术概述 165
6.5.2 部分码复用 165
6.6.1 技术概述 166
6.6.2 技术细节 166
6.6 碎片专用物理信道 166
6.5.3 全部码复用 166
6.6.3 F-DPCH的时隙结构 168
6.6.4 与现有UTRAN特征的关系 171
第7章 HSDPA的TDD模式 174
7.1 TDD模式物理层描述 174
7.1.1 TDD下行物理层模型 174
7.2.1 AMC 175
7.2 TDD模式下的关键技术 175
7.1.3 TDD模式HS-DSCH在码域的物理层结构 175
7.1.2 TDD上行物理层模型 175
7.2.2 HARQ 176
7.2.3 FCS 176
7.2.4 MIMO 176
7.2.5 仿真结果 176
7.3 TDD模式相关信令流程 178
7.3.1 下行链路 178
7.3.2 上行链路 181
7.4 TDD模式UE能力 183
7.5 TDD模式对NBAP处理过程的影响 186
7.5.1 NBAP的HS-DSCH TDD信息字段 186
7.5.2 NBAP的HS-DSCH TDD信息响应字段 187
7.5.3 NBAP小区级配置处理 187
7.6.3 性能评价 189
7.6.2 技术特征 189
7.6 TDD CQI报告的动态范围扩展 189
7.6.1 技术概述 189
7.7 不使用相关DPCH的HSDPA操作 190
第8章 HSDPA性能的仿真及分析 191
8.1 链路仿真设计 191
8.1.1 链路级仿真参数 191
8.1.2 M进制调制 193
8.1.3 Turbo译码 193
8.2 链路仿真结果分析 194
8.1.4 性能度量 194
8.2.1 不同MCS方案下的性能 195
8.2.2 HARQ性能仿真 196
8.2.3 非理想信道估计的影响 197
8.3 系统仿真设计 199
8.3.1 系统级仿真参数 199
8.3.2 UE移动模型 200
8.3.3 分组调度模型 200
8.3.5 性能评估方法 201
8.3.4 性能度量 201
8.3.6 仿真实例 202
8.4 系统仿真结果 203
8.4.1 不同参数下的吞吐量性能 203
8.4.2 传播指数对吞吐量的影响 205
8.4.3 非理想测量和反馈的影响 205
8.4.4 MCS选择时延对HSDPA性能的影响 206
8.4.5 综合话音和数据业务性能 207
8.4.6 TPC用于时延补偿 210
第9章 HSUPA物理层结构 213
9.1 新增信道 213
9.1.1 上行链路传输信道E-DCH 213
9.1.2 上行控制信令物理信道E-DPCCH 214
9.1.3 下行控制信令物理信道 214
9.2 E-DCH的物理层模型和结构 216
9.2.1 HSUPA的物理层模型 216
9.2.2 E-DCH的物理层结构 216
9.2.3 E-DCH复用选择 219
9.2.4 时域物理层结构 220
9.2.5 码域物理层结构 223
9.2.6 码域和时域的结合 225
9.3 物理层成帧过程 230
9.3.1 E-DCH的编码与复用 230
9.3.2 E-DPCCH的编码及复用 232
9.3.3 下行控制信道的编码和复用 233
9.4 扩频和调制 234
9.4.1 E-DPCCH/E-DPDCH的扩频 234
9.4.2 E DPCCH/E-DPDCH的码分配 236
9.4.3 E-HICH/E-RGCH/E-AGCH的扩频 236
9.5 物理层流程 237
9.5.1 ACK/NACK检测 237
9.5.2 相对授权探测 237
9.5.3 E-DCH的定时 237
10.2.1 UE侧的MAC结构 238
10.2 MAC结构 238
第10章 HSUPA L2/L3层技术 238
10.1 E-DCH协议结构 238
10.2.2 UTRAN侧的MAC结构 241
10.3 HARQ协议 245
10.3.1 总体原则 245
10.3.2 错误处理 246
10.4 Node-B控制的调度 246
10.4.1 总体原则 246
10.4.2 UE调度操作 247
10.4.3 信令 249
10.5 QoS控制 250
10.5.1 总体原则 250
10.5.2 TFC和E-TFC的选择 251
10.5.3 MAC-d流的功率偏移属性设置 252
11.1 HARQ 253
11.1.1 技术概述 253
第11章 HSUPA关键技术 253
11.1.2 HARQ在传输信道中的实现 254
11.1.3 HARQ使用的信令 254
11.1.4 性能评价 255
11.1.5 复杂度评价 260
11.2 基于基站的调度 262
11.2.1 技术概述 262
11.2.2 使用快速TFCS约束控制的Node-B调度 263
11.2.3 控制UE发送时间的Node-B调度 264
11.2.4 在软切换中的Node-B调度 267
11.2.5 设定持续参数的Node-B调度 268
11.2.6 性能评价 268
11.3 短帧长 270
11.3.1 技术概述 270
11.3.2 性能评价 271
11.3.3 复杂度评价 277
11.4 快速DCH建立机制 277
11.6 软切换 279
11.5 新的扩频因子 279
第12章 HSUPA性能的仿真及分析 280
12.1 链路仿真假设 280
12.1.1 链路级仿真参数 280
12.1.2 信道模型 280
12.1.3 链路仿真方法 281
12.2 链路仿真结果 283
12.2.1 HARQ的性能评估 283
12.2.2 不同TTI的链路性能 285
12.3 系统仿真假设 291
12.3.1 系统级仿真参数 291
12.3.2 天线模型 292
12.3.3 性能度量 292
12.4 系统仿真结果 293
12.4.1 全缓存模型的性能 293
12.4.2 混合传输业务模型的性能 295
12.4.3 话音容量 297
13.1.1 应用场景 298
第13章 HSDPA网络规划 298
13.1 HSDPA组网策略 298
13.1.2 混合组网策略与单独组网策略 299
13.1.3 真实环境下的HSDPA无线网络吞吐量 301
13.1.4 HSDPA和R99无线网络的资源共享策略 304
13.2 WCDMA网络规划简介 309
13.2.1 WCDMA网络规划特点 309
13.2.2 WCDMA网络规划基本流程 311
13.3.2 预规划流程 314
13.3.1 HSDPA网络规划目标 314
13.3 HSDPA网络规划流程 314
13.3.3 无线仿真工具规划 319
13.4 引入HSDPA对R99网络规划的影响 322
13.4.1 引入HSDPA后R99的覆盖范围变化 322
13.4.2 引入HSDPA后R99的容量损失 323
13.4.3 引入HSDPA后R99的网络质量变化 323
附录 缩略语 325
参考文献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