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第1章 绪论 1
1.1 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2 典型路段的确定 2
1.3 重点问题和主要内容 4
1.4 主要研究方法 14
1.5 各章安排及主要研究成果的特色 15
第2章 研究方法论问题 18
2.1 关于岩土工程系统问题的讨论 18
2.2 复杂巨系统方法论与工程地质力学的结合 22
2.3 工程地质力学综合集成方法在川藏公路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9
第3章 地质背景与自然环境 39
3.1 研究区地质构造框架 40
3.2 青藏高原隆升与演化 43
3.3 现代地质作用和东构造结抬升速率 44
3.4 藏东自然环境基本特征 46
3.5 地质背景与自然环境的地位与作用 51
第4章 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分区 54
4.1 研究意义 54
4.2 基本思路 54
4.3 分区的一般方法 56
4.4 工程地质条件及其评价 57
4.5 工程地质区段的划分 66
4.6 讨论 89
5.1 工程地质评价有关方法 90
第5章 关系矩阵法在工程地质分区中的应用 90
5.2 工程地质定量分区法 91
5.3 关系矩阵法在区划分中的应用 92
5.4 关系矩阵法在亚区划分中的应用 95
5.5 定量与定性评价结果对比 99
5.6 与前人分区结果对比 100
第6章 地质灾害分类、分布规律及防灾减灾策略 102
6.1 八宿至林芝段地质灾害的分类 102
6.2 主要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及分布规律 104
6.3 八宿至林芝段地质灾害频发原因分析 116
6.4 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策略 119
7.1 研究现状 125
第7章 典型地段水岩相互作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125
7.2 研究意义 126
7.3 研究方法 127
7.4 水与地质灾害 127
7.5 土石混合体及其特点 129
7.6 川藏线土石混合体与滑坡 131
7.7 土石混合体滑坡的水岩相互作用 133
7.8 川藏公路典型水岩作用形式及其对地质灾害(滑坡)的影响 134
7.9 水岩作用分析在102滑坡群研究中的应用 137
7.10 结论 141
第8章 滚石灾害 143
8.1 滚石灾害及其特点 143
8.2 研究动态 146
8.3 滚石灾害多发的背景 149
8.4 滚石灾害调查 153
8.5 滚石灾害影响因素的研究 168
8.6 滚石灾害评价 172
8.7 滚石灾害防护措施 179
8.8 几点结论 179
第9章 滚石灾害风险分析 180
9.1 滚石灾害的风险概念 180
9.2 滚石事件的频率估计 184
9.3 遭遇滚石的年平均概率 186
9.4 滚石事件引起死亡的概率 190
9.5 结论 193
第10章 碎屑流灾害 194
10.1 概念和内涵 194
10.2 研究区岩屑坡分布特征 195
10.3 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197
10.4 形成条件和发育类型 200
10.5 产生条件 202
10.6 发展趋势预测 204
10.7 防治措施及建议 204
第11章 102滑坡及其防治对策 205
11.1 滑坡群路段的交通状况 205
11.2 102滑坡群的自然背景 206
11.3 102滑坡的基本特征 208
11.4 102滑坡的稳定性分析 210
11.5 102滑坡防治研究 217
11.6 隧道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218
11.7 结论 221
第12章 边坡加固和工程地质勘察新技术 222
12.1 研究目的 222
12.2 川藏线边坡工程的加固新技术 222
12.3 工程地质勘察新技术 238
12.4 几点说明 240
第13章 滚石、面状碎屑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治方法 242
13.1 研究范围 242
13.2 研究思路 242
13.3 对地质灾害现有防治措施的评价 244
13.4 滚石、面状碎屑流和滑坡整治的建议方法 252
第14章 监测技术 274
14.1 岩土工程监测的一般目的和川藏线监测的主要目的 274
14.2 监测技术及其分类 275
14.3 监测系统的设计原则和一般设计方法 292
第15章 综合地质信息系统在工程地质分区中的应用 295
15.1 在工程地质分区中的应用意义 295
15.2 工程地质分区的可视化研究 298
15.3 工程地质分区可视化的实现 301
15.4 几点看法 306
第16章 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地质灾害整治方案中的应用 307
16.1 概述 307
16.2 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及其整治方法虚拟漫游系统 314
16.3 结语 321
参考文献 323
后记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