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第一章 扶养的含义第一节 扶养的概念界定 1
一、关于扶养法律概念的不同观点 1
二、扶养的概念是否应当包括扶养的事由 3
三、扶养的内容是否包括精神方面的安慰和关心 6
四、对扶养法律概念的认识 10
第二节 扶养法律关系的特征 11
一、扶养法律关系的法定性 11
二、扶养法律关系的身份性 13
三、扶养法律关系的相对性 13
第三节 扶养的分类 15
一、法定扶养和意定扶养 15
二、抚养、扶养和赡养 15
四、生活保持义务和生活扶助义务 16
三、迎养和给养 16
第四节 扶养与相关概念 19
一、扶养与监护 19
二、扶养与亲权 20
三、扶养与政府扶助 21
四、扶养与社会保险 22
第五节 扶养制度与相关法律 23
一、扶养制度与亲属法 23
二、扶养制度与其他民事法律 24
三、扶养制度与刑法 28
四、扶养制度与民事诉讼法 28
第二章 扶养的原理第一节 扶养制度的逻辑起点 30
一、无力自存是扶养制度的逻辑起点 30
二、无力自存的概念 32
三、无力自存者的类型 34
第二节 扶养制度的哲学基础 37
一、作为社会关系表现形式的扶养活动 37
二、扶养活动的目的性 39
三、扶养活动的规律性 43
四、从扶养活动到扶养制度 45
第三节 扶养制度的伦理学基础 47
一、法律伦理分析的意义 47
二、扶养制度的道德标准分析 47
三、扶养制度的人性基础 52
四、扶养制度的道德价值 56
第四节 扶养制度的社会学基础 60
一、作为社会问题的无力自存 60
二、无力自存问题的破坏性 61
三、无力自存问题的社会控制 64
四、个体支持的独特价值 65
五、家庭的本质规定性 68
第五节 扶养制度的经济学基础 69
一、效用最大化理论 69
二、扶养的个人效用 71
三、扶养的家庭效用 74
第三章 扶养的范围第一节 扶养范围的含义 77
一、扶养范围的概念 77
二、扶养范围的法律意义 78
三、扶养范围与法定继承人范围 78
第二节 扶养范围的比较分析 79
一、我国婚姻法关于扶养范围的规定 79
二、其他立法例关于扶养范围的规定 80
三、各国有关扶养范围规定的比较分析 84
一、共同生活事实 87
第三节 扶养范围的确立根据 87
二、婚姻关系 90
三、血缘联系 91
四、其他根据 94
第四节 我国扶养范围立法的若干争议探讨 95
一、离婚后原配偶的扶养义务 95
二、继父母子女之间的扶养义务 104
三、三亲等以上直系血亲的扶养义务 109
四、三亲等旁系血亲的扶养义务 111
五、直系姻亲的扶养义务 115
六、关于扶养范围立法争议的综合认识 119
第四章 扶养的顺序第一节 扶养顺序的含义 121
一、扶养顺序的概念 121
二、扶养顺序的作用 121
一、我国婚姻法有关扶养顺序的规定 122
三、扶养顺序与法定继承顺序 122
第二节 扶养顺序的比较分析 122
二、其他立法例有关扶养顺序的规定 123
三、各国和地区有关扶养顺序规定的比较分析 127
第三节 确立扶养顺序的根据 135
一、亲疏 135
二、成年 138
三、尊卑 139
四、其他根据 140
第四节 我国扶养顺序立法的若干问题 140
一、扶养顺序划分标准的唯一性与多样化 140
二、成年子女和未成年子女在扶养顺序中的单列问题 141
三、配偶与子女的先后顺序 145
四、尊长与卑幼的先后顺序 147
五、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与兄弟姐妹的先后顺序 149
六、继父母子女的顺序 150
第五节 扶养顺序的衍生问题 151
一、扶养顺序的适用原则 151
二、共同扶养义务人之间的关系 152
三、共同扶养权利人之间的关系 157
第五章 扶养的成立第一节 扶养成立的含义 159
一、扶养成立的概念 159
二、扶养成立的制度价值 159
第二节 扶养成立的比较研究 160
一、我国婚姻法有关扶养成立的规定 160
二、其他立法例有关扶养成立的规定 161
三、各国有关扶养成立规定的比较分析 166
第三节 扶养成立的实质要件之一:权利人有扶养需要 170
一、扶养需要概述 170
二、扶养需要的判定 173
三、权利人的过错与扶养需要 175
四、权利人的赠与与扶养需要 177
五、未成年人扶养需要的年龄界限 179
第四节 扶养成立实质要件之二:义务人有扶养能力 180
一、扶养能力的概念 180
二、扶养能力判定的一般根据 181
三、扶养能力的具体判定 184
第五节 扶养成立的形式要件 186
一、扶养成立的形式要件概述 186
二、扶养请求的提出 187
三、临时扶养 188
第六章 扶养的程度第一节 扶养程度的含义 190
一、扶养程度的概念 190
三、扶养程度与扶养内容 191
二、扶养程度的制度价值 191
第二节 扶养程度的比较分析 192
一、我国婚姻法关于扶养程度的规定 192
二、其他立法例关于扶养程度的规定 193
三、各国有关扶养程度规定的比较分析 198
第三节 扶养程度的确定 201
一、扶养权利人扶养需要多少的判定 201
二、扶养义务人扶养能力大小的判定 204
三、确定扶养程度的方法 206
第四节 扶养程度的范围 209
一、生活费 209
二、教育费 211
三、培训费 212
四、医疗费 213
五、丧葬费 214
六、侵权损害赔偿 215
第七章 扶养的方式第一节 扶养方式的含义 217
一、扶养方式的概念 217
二、扶养方式的制度价值 217
三、扶养方式的类型 218
第二节 扶养方式的比较分析 219
一、我国《婚姻法》关于扶养方式的规定 219
二、其他立法例关于扶养方式的规定 219
三、各国关于扶养方式规定的比较分析 222
第三节 迎养 224
一、迎养的概念 224
二、迎养的特征 226
三、迎养的类型 227
四、迎养与意思自治原则 228
第四节 给养 231
一、给养的概念 231
二、给养的特征 232
三、给养的类型 233
四、金钱给养的担保 235
五、现物给养的权限分配 236
六、劳务给养的履行 238
第五节 扶养方式的适用根据 240
一、扶养方式的适用顺序 240
二、确定扶养方式的一般根据 242
第八章 扶养的变更第一节 扶养变更概述 246
一、扶养变更的概念 246
一、我国婚姻法有关扶养变更的规定 247
第二节 扶养变更的比较分析 247
二、扶养变更的制度价值 247
二、其他立法例有关扶养变更的规定 248
三、各国有关扶养变更规定的比较分析 253
第三节 扶养程度的变更 255
一、适用扶养程度变更的扶养方式 255
二、扶养程度变更的事实根据 256
三、扶养权利人扶养需要的变化 258
四、扶养义务人经济能力的降低 259
五、扶养义务人经济能力的增强 261
六、扶养程度变更的程序 263
七、扶养程度变更的追溯力 264
八、额外开支 265
第四节 扶养方式的变更 268
一、扶养方式变更的种类 268
二、扶养方式变更的根据 269
三、扶养方式变更的程序 272
四、两次变更的时间间隔 272
第九章 扶养的消灭第一节 扶养消灭的含义 275
一、扶养消灭的概念 275
二、扶养消灭的制度价值 276
第二节 扶养消灭的比较分析 276
一、我国婚姻法有关扶养消灭的规定 276
二、其他立法例有关扶养消灭的规定 277
三、各国有关扶养消灭规定的比较分析 283
第三节 当事人死亡导致的扶养消灭 285
一、当事人死亡致扶养消灭概述 285
二、权利人死亡前的扶养费请求权 286
三、义务人的多余给付 288
四、义务人死亡前的扶养费欠款 289
五、义务人死亡后的扶养义务 290
第四节 扶养要件消失导致的扶养消灭 291
一、扶养要件消失致扶养消灭概述 291
二、因权利人不再需要扶养导致扶养消灭前的扶养费欠款 292
三、因扶养义务人丧失扶养能力致扶养消灭前的扶养费欠款 294
第五节 身份关系消灭导致的扶养消灭 295
一、身份关系消灭致扶养消灭概述 295
二、继父母与生父母离婚后继父母子女的扶养义务 296
三、收养关系的成立对生父母与出养子女扶养义务的影响 298
第六节 权利人品行不端导致的扶养消灭 298
一、权利人品行不端致扶养消灭概述 298
二、权利人拒不履行或者逃避对义务人的扶养义务 299
三、权利人消极地不履行对义务人在先的扶养义务 300
四、权利人对义务人及其近亲属有严重的故意违法犯罪行为 302
五、权利人的不名誉行为 303
六、因品行不端导致扶养消灭的效力范围 304
第七节 其他原因导致的扶养消灭 305
一、其他原因导致扶养消灭概述 305
二、扶养义务人的履行 305
第十章 扶养的性质第一节 扶养与债 307
一、探讨扶养与债之间关系的意义 307
二、关于扶养与债关系的不同观点 307
三、理论上的比较 309
四、实践中的需要 312
五、扶养与债的关系界定 314
第二节 扶养请求权的专属性 314
一、扶养请求权专属性的理论基础 314
二、扶养请求权专属性的具体体现 315
三、扶养请求权专属性的例外 318
四、扶养请求权的抛弃 319
第三节 扶养请求权与时效 321
一、扶养请求权对诉讼时效的适用 321
二、对过去的扶养 325
第四节 无扶养义务而为的扶养 327
一、无扶养义务而为的扶养概述 327
二、几种无扶养义务而为的扶养 328
第五节 第三人对扶养义务人的侵害 334
一、第三人侵害扶养义务人对扶养关系的影响 334
二、扶养权利人与侵权人的关系 335
三、扶养权利人与次顺序扶养义务人的关系 336
附录:民法典亲属编扶养章试拟 338
参考文献 346
后记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