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习指导》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存富,王中兴主编;张清智,梅书生,沈继宗副主编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202005077
  • 页数:356 页
图书介绍:

总论篇 1

一、基本理论要点 1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研究对象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轮廓 1

(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

二、基本概念 5

(一)社会主义 5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

(四)过渡时期 7

(五)生产力标准 7

三、基本理论问题阐释 8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门新型学科 8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10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13

(四)划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依据 16

(五)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 19

(六)我国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可超越性 20

(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重大成果 24

(八)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 26

(九)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28

(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31

(十一)我国现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34

(十二)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37

(十三)全面准确地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9

(十四)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 43

(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有关问题 46

四、学术观点综述 46

(二)关于生产力标准问题 53

经济建设篇 56

一、基本理论要点 56

(一)选择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 56

(二)改革所有制结构 57

(三)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经济体制 59

(四)建立有效的经济运行机制 61

(五)完善分配方式和科学指导消费 64

(六)积极发展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 66

二、基本概念 67

(一)国民生产总值 67

(三)整顿经济秩序 68

(二)经济发展战略 68

(四)治理经济环境 69

(五)第三产业 69

(六)经济杠杆 70

(七)宏观经济 70

(八)微观经济 71

(九)经济体制 71

(十)经济机制 71

(十一)租赁 72

(十二)知识密集型产业 72

(十三)劳动密集型 73

(十四)经济特区 73

(十五)对外开放政策 73

(十七)股份制 74

(十八)软件 74

(十六)厂长负责制 74

(十九)产业结构 75

(二十)超前消费 75

(二十一)粗放经营 76

(二十二)集约经营 76

(二十三)新经济政策 76

(二十四)国家资本主义 77

(二十五)剪刀差 77

(二十六)国家预算 78

(二十七)企业破产制度 78

(二十八)政社合一 79

(二十九)一大二公 79

(三十)所有权、经营权 79

(三十二)企业纯收入 80

(三十一)所有制结构 80

(三十三)企业破产法 81

(三十四)企业经营机制 81

(三十五)金融市场 81

(三十六)市场机制 82

(三十七)资金市场 82

(三十八)劳务市场 83

(三十九)技术市场 83

(四十)生产资料市场 84

三、基本理论问题阐释 84

(一)正确选择经济发展战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84

(二)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86

(三)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 89

(四)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91

(五)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 94

(六)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中外合资企业、合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98

(七)我国国有企业目前主要存在的经营方式及其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原因 101

(八)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104

(九)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06

(十)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性 109

(十一)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 111

(十二)充分认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114

(十三)科学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117

(十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 120

(十五)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 122

(十六)增强企业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当前要把转变 124

企业经营机制作为深化改革的中心环节 124

(十七)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意义 127

(十八)建立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节体系的必要性和途径 129

(十九)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其改革 131

(二十)正确认识和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135

(二十一)我国现阶段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137

(二十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先富与后富,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140

(二十三)社会主义消费的性质和作用及其提高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 143

(二十四)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46

(二十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关系 148

(二十六)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形式和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50

(二十七)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特区 152

(二十八)正确理解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格局 155

四、学术观点综述 158

(一)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策略选择的有关问题 158

(二)关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问题 160

(三)关于所有制改革问题 162

(四)关于经济运行机制问题 171

(五)关于我国市场发育和价格改革问题 173

(六)关于分配和消费问题 181

政治建设篇 184

一、基本理论要点 184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184

(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85

(三)发展统一战线,增强民族团结 187

(四)加强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88

(五)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190

二、基本概念 191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91

(二)政治体制 192

(三)公务员制度 192

(五)政治参与 193

(四)一国两制 193

(六)战斗力标准 194

(七)军事法规 194

(八)法律虚无主义 194

(九)协商对话制度 195

(十)党政分开 195

(十一)党的政治领导 196

三、基本理论问题阐释 196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 196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也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99

(三)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职能及其侧重点的变化 201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02

(五)“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 204

(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206

(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关系 207

(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制约性 211

(九)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 213

(十)党政分开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 214

(十一)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采取“坚决、审慎”的方针 216

(十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走以法治国的道路 217

(十三)新时期必须加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219

(十四)新时期如何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 222

(十五)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 224

(十六)正确对待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 226

(十七)国防建设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29

(十八)新时期我军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的客观依据和重要意义 231

(十九)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是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根本任务 236

(二十)改革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239

(二十一)新时期我军建设必须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道路 242

(二十二)我军的建设与改革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根本标准 245

(二十三)建立和完善军事法规对军队建设有重要意义 247

(二十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49

(二十五)党政分开是党的领导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253

(二十六)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 257

(二十七)保持廉洁是当前党的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263

四、学术观点综述 265

(一)关于“新权威主义”问题 265

(二)关于民主政治建设问题 269

(三)关于法及法的本质属性问题 271

(四)关于东欧的多党制问题 273

一、基本理论要点 275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275

精神文明建设篇 275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目标和根本任务 278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281

(四)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283

二、基本概念 285

(一)文明 285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85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286

(四)蒙昧时代 287

(五)野蛮时代 287

(六)文明时代 287

(七)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 288

(八)理想、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理想 288

(十)“尤里卡”计划 289

(九)技术革命 289

(十一)超导材料 290

(十二)伦理 290

(十三)人道主义 291

(十四)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291

(十五)文化 291

(十六)中国文化 292

(十七)星火计划 292

(十八)《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92

(十九)宗教 293

(二十)耗散结构理论 293

(二十一)协同论 294

(二十二)突变论 294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295

三、基本理论问题阐释 295

(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297

(三)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299

(四)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301

(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社会功能 302

(六)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304

(七)民主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307

(八)教育科学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09

(九)教育、科学文化工作者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使命 310

(十)我国教育界出现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原因探讨 312

(十一)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现代化建设的 314

关系 314

(十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316

(十三)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必须贯彻“双百方针” 317

(十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层次性规律 319

(十五)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同步进行 322

(十六)正确理解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323

(十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贯彻“开放”的原则 324

(十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贯彻“建设”的原则 327

(十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是中国文明的复兴 328

(二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331

(二十一)商品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标准 333

(二十二)正确认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 335

(二十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 336

四、学术观点综述 339

(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339

(二)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341

(三)关于商品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346

(四)关于精神文明建设自身发展问题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