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导言 1
机遇与挑战 1
从原理到形态上的变化 2
语义及其范式上的变化 4
表意范式到审美形态的变化 6
致读者 8
第一部分 画语 14
第一章 画面造型 14
1.1 二维平面的特性 14
1.2 绘画媒介的规范 16
1.3 解构与重建 20
1.4 色彩与体块 22
1.5 画面形状的独立 24
1.6 视觉空间的开拓 28
1.7 画面新维度 32
1.8 观念的变革 34
第二章 走向综合 36
2.1 认识材料 36
2.2 点、线、面的再造 40
2.3 画面的独立 46
2.4 体面的再造 48
2.5 媒介的综合 52
2.6 走出画面 56
2.7 画面的实体 58
2.8 实体空间的拓展 62
第三章 空间互动 66
3.1 认识空间 66
3.2 营造空间 72
3.3 层次空间 76
3.4 虚实空间 80
3.5 围闭空间 84
3.6 场性空间 88
3.7 墙上空间 92
3.8 造型空间的延展 94
第二部分 物语 104
第四章 物的语义 104
4.1 物的属性 104
4.2 物的形态 108
4.3 认识体量 112
4.4 现成品的使用 116
4.5 复合材料 118
4.6 多功能材料 120
4.7 智能材料 126
4.8 多媒体的使用 128
第五章 认识材质 130
5.1 材料的再认识 130
5.2 材料的绘制 132
5.3 绘画材料的实验 144
5.4 综合媒介的实践 148
5.5 材料的对应 150
5.6 物感的制作 152
5.7 材料的控制 156
5.8 材料的发挥 158
第六章 借物还魂 164
6.1 物质的功能 164
6.2 物质的选择 168
6.3 物质的形态 170
6.4 物性的强化 172
6.5 面积与容积 176
6.6 物性的发挥 180
6.7 物性的转义 184
6.8 物的多功能性 186
第三部分 话语 192
第七章 文化建构 192
7.1 共融与同创 192
7.2 对话的策略 194
7.3 有限与无限 200
7.4 自然的再发现 204
7.5 天然与人工 206
7.6 自然资源的利用 210
7.7 就“地”取“材” 212
7.8 借用自然的力量 218
第八章 资源整合 220
8.1 撷取与转换 220
8.2 挪用与借取 226
8.3 传统语言的扩充 230
8.4 图像与形象 240
8.5 生物生命资源 244
8.6 人类自身的资源 248
8.7 时间的碎片 250
8.8 生命的记忆资源 252
第九章 永恒主题 258
9.1 人与社会 258
9.2 人文关怀 260
9.3 生命力的再现 262
9.4 生命能量的释放 266
9.5 源头与原型 270
9.6 走入自然空间 274
9.7 享用公共空间 278
9.8 天人合一 280
第四部分 展示 284
第十章 综合能量的释放 284
10.1 认识场性 284
10.2 语境空间 288
10.3 呈现与表达 290
10.4 融合与发展 294
10.5 交流与沟通 296
10.6 渐变与对应 298
10.7 在场的语境 302
10.8 持久的活力 308
第十一章 持续的力量 310
11.1 永远的绘与画 310
11.2 形与色的激情 312
11.3 重复的力量 318
11.4 原始的能量 322
11.5 走向极致 326
11.6 全方位的综合 330
第十二章 超越话语的气场 342
12.1 话语的外延 342
12.2 进入境界 344
12.3 时间与空间 352
12.4 阐释的多元角度 360
12.5 跨时空的传输 370
后记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