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学术精神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方同义,陈新来,李包庚著
  • 出 版 社:宁波:宁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602946X
  • 页数:38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社科规划办的一个研究项目的结题成果,是对浙东学术精神的涵义、代表和基本观点的系统论述。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浙东学术宏观研究”,下编为“浙东学术大师的学术精神”,本书在文化积累、传承乡邦先贤的精神上较有价值。

上篇 浙东学术精神总论 2

第一章 浙东学术和浙东学派 2

一、浙学·浙东学术·浙东学派 2

二、浙东学术义辨 5

第二章 浙东学术的渊源 12

一、浙东学术发展的社会历史和人文地域条件 13

二、浙东学术的渊源 19

第三章 浙东学术的演变 37

一、春秋战国时期:越文化的兴起 37

二、汉唐时期:浙东学术的发轫 40

三、宋元时期:浙东学术中心和学术派别的形成 44

四、明代浙东阳明心学的兴起和演变 65

五、清代浙东学派和浙东史学 75

六、近现代的浙江学人 87

第四章 浙东学术的主题 88

一、实学主题 89

二、心学主题 115

三、史学主题 130

第五章 浙东学术的精神 144

一、实事实功,经世致用 144

二、广采博纳,兼收并蓄 147

三、求真求是,一本万殊 149

四、经史并重,义利双行 153

五、学有专攻,贵在创新 157

下篇 浙东学术大师的学术精神 163

第六章 “疾虚妄”,“衡平实”,“立效验”——王充的学术精神 163

一、生平 163

二、坚持元气自然论,批判神学目的论 167

三、坚持无神论,批判社会迷信 170

四、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批判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172

结语 175

第七章 “泛观广接”,“兼取其长”——吕祖谦的学术精神 176

一、生平和学术活动 176

二、“杂博”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81

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86

四、“存心”、“力行”、“致知”的认识论 189

结语 192

第八章 “勉强行道大有功”——陈亮的学术精神 197

一、陈亮的生平与著述 198

二、陈亮的哲学思想 201

三、陈亮的史学思想 204

四、陈亮的政治经济思想 207

结语 212

第九章 “善为国者,务实而不务虚”——叶适的学术精神 214

一、生平 214

二、“物在”则“道在”的唯物主义思想 218

三、“内外交相成”的认识论 220

四、政治、经济思想 221

结语 226

第十章 “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王阳明的学术精神 228

一、王阳明的生平 228

二、良知说的形成 229

三、良知说的内容 235

四、良知说的意义 251

结语 253

第十一章 “一本万殊”,“贵在自得”——黄宗羲的学术精神 254

一、黄宗羲生平与著述简介 254

二、黄宗羲“一本万殊”的学术思想 257

三、黄宗羲的认识论思想 262

四、黄宗羲的学术风格 267

结语 271

第十二章 “精研史学”,“经世致用”——万斯同的学术精神 275

一、万斯同的生平与著述简介 275

二、“不居纂修之名,隐操总裁之柄”——万斯同的史学 277

三、“六经皆史”——万斯同的经学 282

四、万斯同的史学研究方法和史学精神 284

结语 286

第十三章 “博采慎取”,“史以纪实”——全祖望的史学精神 288

一、全祖望生平与著述 288

二、全祖望史学思想的特点 293

三、“风骚驱使古人书,倜傥指挥天下事”:全祖望的人生理想及其失落 296

四、全祖望的教育和社会政治思想 300

结语 302

第十四章 “随时撰述以究大道”——章学诚的学术精神 305

一、生平与著述 306

二、“道因器显”的哲学思想 307

三、“随时撰述以究大道”的学术理念 313

四、史德、史识、史义、史体兼综的史学理论体系 320

五、方志学理论的构建 328

结语 333

第十五章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的学术精神 334

一、蔡元培的生平和学术活动 334

二、蔡元培的社会政治思想 340

三、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342

四、蔡元培的哲学思想 345

结语 350

第十六章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学术精神 352

一、鲁迅生平与著述简介 352

二、鲁迅的哲学及社会思想 354

三、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361

结语 366

第十七章 不畏权势,坚持真理——马寅初的学术精神 370

一、马寅初生平 370

二、马寅初20年代的政治金融思想 373

三、马寅初30、40年代的政治经济思想 376

四、马寅初的人口思想 379

结语 383

后记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