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篇章语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屈承熹著;潘文国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61916752
  • 页数:3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著名美籍华裔语言学家屈承熹所著对汉语言进行研究的一部力作。该书突破了以往西方语言研究中以“句”为研究单位的局限,从篇章的角度对汉语进行研究,使一些语言现象得到了较合理的解释。本书在汉语言研究中的开创性使其在汉语研究领域广受关注,被视为汉语研究的经典之作。

英文版序 1

第一章 绪论:从语法到篇章 1

1.1 什么是篇章语法 2

1.2 为什么需要篇章语法 4

致谢 5

中文版序 7

1.3 从语法到篇章 8

译者序 9

1.4 汉语篇章语法的整体构想 9

1.5 关于本书无法涵盖内容的声明 9

1.6.1 语音 10

1.6 汉语概貌 10

1.6.2 构词法 12

1.6.2.1 屈折词缀 12

1.6.2.2 派生词缀 16

1.6.2.3 复合构词 17

1.6.3 句法 20

1.6.3.1 语序 20

1.6.3.2 “主语”与“话题” 21

1.6.3.3 特殊结构 23

第二章 动词词缀的体功能与篇章功能 31

2.1 动词的语义类 32

2.2 动词词缀作为体标记及其他功能 33

2.2.1.1 经历作为视点 34

2.2.1 经历体“-过”和起始体“-起来” 34

2.2.1.2 经历句作为状态 36

2.2.1.3 起始体作为视点 38

2.2.2 进行体“在-”和持续体“-着” 40

2.2.2.1 前人的研究 40

2.2.2.2 问题与解决方案 42

2.2.3 篇章中的持续体“-着”和进行体“在-” 44

2.2.3.1 动词类型和“-着”的语义解释 45

2.2.3.2 “-着”的句法解释 46

2.2.3.3 “-着”和语用 48

2.2.3.4 小结 50

2.2.4 完成体标记“-了” 51

2.2.5.1 近来对“-了”的语用/篇章研究 54

2.2.5 篇章中的动词后缀“-了” 54

2.2.5.2 “-了”作为顶峰标记 55

2.2.5.3 “-了”作为“先时性”的标记 58

2.2.5.4 “-了”和单音节活动动词 59

2.2.5.5 不用“-了”的情况:言说动词和带有文言色彩的动词 60

2.2.5.6 小结 61

2.2.6 动词后缀“-了”的多重属性 61

2.3 语法体和前/后景 62

2.4 体标记的篇章框架 64

2.4.1 体功能小结 64

2.4.2 理论的应用 64

第三章 篇章中的情态副词 71

3.1.1 情态 72

3.1 情态、情态副词及连接词 72

3.1.2 汉语中的情态副词 73

3.1.3 情态副词的连接性 74

3.1.4 小结 76

3.2 情态副词及其篇章功能 76

3.2.1 “就”和“才” 77

3.2.2 “并”、“倒”和“也” 82

3.2.3 “又”、“还”和“再” 85

3.3 总结 91

第四章 句末助词 95

4.1.1 带“吗”的问句和带其他助词的问句 96

4.1.1.1 否定形式的带“吗”的问句 96

4.1 句法—语义功能 96

4.1.1.2 带“吗”的问句和“V不V”问句的区别 97

4.1.1.3 其他“疑问”助词:“啊/呀”、“吧”、“呢” 98

4.1.2 表示情状改变的助词“了” 99

4.1.3 预设助词“嘛” 102

4.2 情态功能 104

4.2.1 表说话者的迟疑的“吧” 104

4.2.1.1 李讷和汤珊迪的“寻求同意”说 104

4.2.1.2 “吧”表示说话者的迟疑 106

4.2.1.3 “吧”表示停顿 108

4.2.1.4 小结 109

4.2.2 表“个人介入”的“啊/呀” 110

4.2.2.1 赵元任和窦道明发现的功能 110

4.2.2.2 李讷和汤珊迪的“舒缓语气”说 111

4.2.2.3 “个人介入”说 112

4.2.3 表“执著”的“嘛” 113

4.2.3.1 Chappell的“显著、不同意和愤慨”说 113

4.2.3.2 从事实到执著 115

4.2.3.3 小结 117

4.3 篇章功能 119

4.3.1 表篇章结尾的“了” 119

4.3.2 小句间/句子间的连接词“呢” 122

4.3.2.1 李讷和汤珊迪的“对期盼之回应”说 122

4.3.2.2 Alleton的“要求听话方积极参与”说 123

4.3.2.2.1 疑问语调 123

4.3.2.2.3 断定语调 124

4.3.2.2.2 悬疑语调 124

4.3.2.2.4 评论 125

4.3.2.3 King的“对后景信息的评估者”说 125

4.3.2.4 “呢”作为小句间或句子间的连接词 127

4.3.2.4.1 屈承熹:从“接续性”到“关联” 127

4.3.2.4.2 寻求参与、强调、关联:句法结构和信息状况 129

4.3.2.5 小结 133

4.3.3 表“显著性”的“嘛” 134

4.4 语义、句法及语用之间的相互作用 135

4.4.1 完成、情状改变和篇章结尾 135

4.4.2 预设、执著和显著性 138

4.5 结论:句末助词功能的多样性 139

第五章 信息结构 143

5.1.1 信息状况与句法相关 144

5.1 已知信息和新信息 144

5.1.2 已知信息/新信息与定指/不定指 146

5.1.3 已知信息能否传递消息——信息来源与信息处理 150

5.2 语序作为信息处理的方式 154

5.3 信息结构中的主题、话题、焦点和对比 158

5.3.1 主题、话题、对比及其信息值 158

5.3.2 焦点和对比作为信息处理的手段 160

5.4 信息结构和信息重心 163

5.5 总结 164

第六章 主从关系和前后景配置结构 167

6.1.1 后景和前景 168

6.1 前后景配置结构、信息、从属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168

6.1.2 信息、前后景和从属关系 169

6.2 汉语从属结构中前后景配置的状况 175

6.2.1 关系小句 175

6.2.2 从属连词 179

6.2.3 名词化结构 180

6.2.4 “非限定”动词形式 182

6.2.5 其他结构 184

6.3 总结和进一步说明 185

第七章 话题性、原型和汉语话题 191

7.1 话题和主语的异同 192

7.1.1 汉语中的话题和主语 193

7.1.2 关于话题的定义 195

7.2 话题性和原型 197

7.3 话题形成和接续的三个阶段 203

7.3.1 无标记话题的形成 203

7.3.2 有标记话题的形成 206

7.4 总结和进一步说明 211

第八章 篇章中的回指 217

8.1 回指作为一种照应手段 217

8.2 汉语中的回指 218

8.3 汉语回指的主要研究者 219

8.3.1 李樱对于回指和篇章结构的研究 220

8.3.1.1 句法限制和语义限制 220

8.3.1.2 篇章的需要 222

8.3.2 陈平的研究:回指和指涉对象之追踪 224

8.3.2.1 连续和打断 225

8.3.2.2 可忽略性和篇章显著 226

8.3.2.3 次要停顿和主要停顿 227

8.3.2.4 值得注意度和识别难度 227

8.3.2.5 词汇的不兼容性和句法的平行性 228

8.3.3 许余龙论回指及其解析 228

8.3.3.1 可及性标记 229

8.3.3.2 副话题、预期话题和话题堆叠 230

8.3.4 小结 232

8.4 编码、结构和解码:一个综合模式 233

8.4.1 理论的精炼、非话题PA和句法的要求:一个案例分析 234

8.4.2 非话题位置NA的句法和语用 240

8.4.3 回指与视角 242

8.5 总结与结论 243

第九章 话题链和汉语句 247

9.1 话题链 247

9.1.1 话题链作为篇章单位 248

9.1.2 话题链作为句法范畴 251

9.1.3 与话题链相关的问题 252

9.1.3.1 第一环 252

9.1.3.2 话题链中的内嵌 254

9.1.3.3 套接链 255

9.1.3.4 话题链是句法单位还是篇章单位 258

9.1.4 小结 259

9.2 再论话题链 260

9.2.1 话题链的理据 260

9.2.2 话题链之外 268

9.3 为汉语的“句子”定位 270

9.3.1 小句和篇章性 270

9.3.2 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 272

9.3.3 小句结合中的“非常规”后景布局 275

9.3.3.1 连接副词 275

9.3.3.2 动词形式 277

9.3.3.3 从后景往前景推进原则 279

9.3.4 句末助词 280

9.4 “汉语句”的定义 282

9.5 总结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290

10.1 “汉语句”之间的关系 293

10.1.1 词汇衔接 293

第十章 段落及其他 293

10.1.2 修辞关系 298

10.2 段落:篇章主题与段落分界 305

10.2.1 篇章主题 305

10.2.2 如何辨认段落的界线 308

10.2.2.1 语义不和谐 308

10.2.2.2 同一范畴中“掌控”短语的出现 309

10.2.2.3 观点的转换 309

10.2.2.5 文体的差异 310

10.2.2.6 管界终止的描写 310

10.2.2.4 回指短语的出现 310

10.2.2.7 小结 311

10.3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 312

10.3.1 Miracle论“好”、“可是(但是、不过)”和“那(么)” 312

10.3.2 杨美慧论“那”:王萸芳论“然后” 313

10.4 总结与结论 314

第十一章 结论 317

11.1 贯穿始终的主题 318

11.2 通向篇章结构的语法之路 319

11.3 余论 320

后记 323

参考文献 329

索引(及术语中英对照)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