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法律文化协同创新文库 汉语言的法文化透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霍存福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1885609
  • 页数:27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将史料与汉语言中的具有法律文化色彩的语言进行分析,分类,梳理,包括雅语,俗语以及跨文化语言对比,如摘取英语中的谚语。作者考察全面,语言流畅。霍存福,男,1958年生于河北省康保县。1977年考入吉林大学法律系,1981年考取同系研究生,先后获法学学士、硕士学位,1985年留校任教,1986年8月聘讲师,1991年1月聘副教授,1996年6月任法学所副所长,1996年9月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4月任法学所所长,1998年6月任法学院副院长,1999年获法学博士学位,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0年7月任法学院院长。现为沈阳师范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法言法语与法律、法学 2

一、法律、法学造就了法言法语 2

二、法律的变化造成了某些法律语言的消失 3

第二节 法言法语与法律文化 5

第三节 研究史与研究思路 6

一、语言学者的文化研究 6

(一)文化语言学研究 6

(二)比较语言学研究 7

二、文化学者的语言研究 8

三、法学研究者的语言研究 10

四、历史学者的法制文书语言研究 12

五、本书的研究方法与结构 12

第二章 雅语的法文化探究 14

第一节 法律术语:公文、吏语所构成的法律、法学骨架 15

一、以吏学为代表的官府公文、吏语 15

二、以律学为代表的法律、法学术语 20

(一)实词术语 20

(二)虚词术语 24

1.“八例”“八字之义” 24

2.“字类”与“刑名十六字 30

三、法律术语的变迁 32

第二节 汉语成语:文人语、书面语所反映的法文化倾向 33

一、动机论:“诛故贳误”所体现的中国人对待故意和过失的态度 34

二、过恶论:“罪大恶极”所体现的中国人对罪与恶、罪与过的并提 37

三、报应论:“报仇雪恨(冤、耻)”所体现的中国人的报复心理 40

四、自新论:“悔(改)过自新”所体现的中国人对于过错纠正的自力主义 44

五、报应论:“父债子还”所体现的责任连带与承继观念 47

六、信用论:“债多不愁”所体现的中国人对待债的根本态度 50

七、资源论:“求亲告友”所体现的中国人解决困难时的心理指向 51

第三节 法律格言:名句所蕴含的法律哲理与劝诫意义 55

一、先秦诸子的法律格言 56

(一)法家格言 56

(二)儒家格言 58

二、汉以后的法律格言 60

(一)概览 60

(二)“用法恒得法外意”的思想渊源与法哲学内涵 63

1.陶侃“用法恒得法外意”本事 63

2.“用法恒得法外意”在后世之传流播布 72

3.“用法恒得法外意”被普遍借用的情形 89

4.谢安“用法恒得法外意”之法哲学意味 99

第三章 俗语的法文化考察 108

第一节 法律谚语:法律生活道理与经验的民间形态 108

一、法谚所反映的法律生活现象概览 110

二、法谚与法律的关系 113

三、法谚与其他谚语的关系 121

第二节 惯用语:简洁而灰暗的法律感受 128

一、一片杀气的刑事法类惯用语 129

(一)犯罪方面 129

(二)刑罚方面 133

二、聚焦于债务的民事法类惯用语 136

(一)物权关系 136

(二)债权关系 137

(三)婚姻家庭关系 141

三、集中于司法黑暗的诉讼法类惯用语 142

四、揭示官场风气的行政法类惯用语 145

五、围绕情面的外围惯用语 147

第三节 歇后语:以诙谐道出的法律体认 147

一、《杂纂七种》与歇后语的特征 148

二、歇后语中的犯罪与刑罚问题 150

(一)犯罪方面 152

(二)刑罚及其与犯罪的对应方面 154

三、歇后语中的民事法问题 155

(一)物权方面 157

(二)债权方面 158

1.对待债的总体态度 158

2.各种契约之债 158

3.婚姻家庭方面 160

四、歇后语中的诉讼法问题 161

五、歇后语中的行政法问题 164

(一)官吏民分野 166

(二)对官员的勉励 166

(三)官场病态 166

(四)科举 169

(五)选官 170

六、歇后语的变迁及其与法律内容的关系 171

(一)在突出诙谐与强调劝谕之间的选择 171

(二)“注释”语与“引子”的增多趋势 173

(三)歇后语反映法律现象的滞后性与法律内容反映的不精确问题 176

第四章 法言法语的跨文化比较 181

第一节 中西法谚的数量分布比较 182

一、刑事法谚 182

(一)法谚中的犯罪(wrongdoing) 183

1.罪与非罪的区分 184

2.犯罪种类及其热点 184

3.犯罪原因及情境 189

4.罪犯秉性 192

5.犯罪心理及犯罪规律 194

6.犯罪对策 197

(二)法谚中的刑罚(punishment) 199

二、民事法谚 211

(一)讲述民事法律规则 211

(二)描述民事活动 212

(三)比喻 213

第二节 中西法谚的特征比较 215

一、差异性 215

(一)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 215

1.法谚的法律源头 217

2.法谚的宗教源头 219

3.法谚的名著源头 220

(二)体现人性论与文化面貌的差异 225

(三)不同喻体反映对差异法律生活的投影和描摹 228

二、共同点 233

(一)皆关乎悔过、宽恕、怜悯 234

(二)反映各民族法律生活智慧 235

(三)皆本着天理人情根基,有相似的追求 236

第五章 法言法语的传统与转型 239

第一节 法言法语的传统积淀 239

一、“除本分利”中的合伙制度 239

(一)成语背后的问题 240

(二)明清小说中的“除本分利” 241

(三)“除本分利”制度的现今活力 250

二、“人情与本分”中国式权利概念及语境 253

第二节 法言法语的更新与转型 257

一、法律现象消失与语言因素的消失 258

二、新法律现象的出现与新语素的产生 259

三、新旧交替的转型 260

参考文献 263

后 记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