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目标:中国转轨时期货币政策的现实选择》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涛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1776776
  • 页数:226 页
图书介绍:对于中国转轨时期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应当如何选择,理论界一直存在着单目标、双目标、多目标的争论。在1995年的《中国人民银行法》通过以后,多数学者已经接受了将币值稳定固定为单一目标或双重目标中首要目标的观点,但关于货币政策目标的争论并没有就此结束。从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实践来看,中央银行始终受到来自政府的多目标约束并不得不追求和兼顾多目标。如何解释货币政策目标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差异?这是政府和中央银行的行为扭曲,还是符合中国改革客观历史进程的必然的制度安排?一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与其所处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阶段有何联系?中国是否具备实施单一目标的条件?对于这些问题,理论界仍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陈涛同志的专著《多目标:中国转轨时期货币政策的现实选择》再次鲜明地提出了多目标的观点。在对单目标论提出质疑和挑战的同时,对多目标的必然性、协调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较深入和创新性的分析。...

导论 1

0.1 问题的提出 1

第1章 西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理论与实践回顾 1

1.1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发展与演变 1

1.1.1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 1

0.2 概念说明 4

0.3 研究方法 5

1.1.2 主要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比较 5

0.4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7

0.5 主要结论 11

1.2 西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理论概述 15

1.2.1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涵与衡量标准的差异 15

1.2.2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22

1.2.3 西方学者对最终目标权衡的争论 27

1.3 西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32

1.3.1 国情不同决定了各国货币政策目标不尽相同 32

1.3.2 各国在不同时期选择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理论基础不同 35

1.3.3 在实践中各国中央银行都不同程度地兼顾多目标 35

1.3.4 西方国家惯用的协调货币政策多目标的原则 37

1.3.5 把币值稳定固定为货币政策单一目标或首要目标的基本条件 38

本章小结 43

第2章 中国转轨时期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45

2.1 中国理论界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分歧 45

2.1.1 单一目标论 45

2.1.2 双重目标论 48

2.1.3 多重目标论 52

2.2.1 货币政策名义目标的演变 53

2.2 中国转轨时期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 53

2.2.2 货币政策事实上面临着政府的多目标约束 55

2.2.3 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始终在追求多目标 57

本章小结 66

第3章 转轨时期货币政策选择多目标的必然性 67

3.1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若干特征 67

3.1.1 总量问题与结构问题交错和并存,互为因果 67

3.1.2 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突破同步推进 70

3.1.3 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安排改革顺序 72

3.1.4 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开放慢于经济领域 76

3.2 中国转轨时期政府宏观调控的特征 78

3.2.1 政府始终维持着对经济和金融较强的控制 78

3.2.2 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多重性与混合性 81

3.2.3 政府必须通过多种宏观政策共同追求其多重目标 84

3.2.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相对地位的变化 87

3.2.5 金融制度安排使中央银行追求多目标成为必然 91

本章小结 99

第4章 货币政策多重目标的协调性 100

4.1 对质疑多目标协调性理论依据的辩证分析 100

4.1.1 从“米德冲突”中获得的启示 100

4.1.2 对“丁伯根法则”若干假设的思考 101

4.1.3 对蒙代尔“政策搭配论”的质疑和借鉴 103

4.1.4 “克鲁格曼三角”与货币政策多目标冲突:逻辑错位 104

4.2 中央银行协调货币政策多目标的可能性 106

4.2.1 多目标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06

4.2.2 确定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和次要目标 110

4.2.3 设定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集与短期目标集 113

4.2.4 以目标区间取代目标单值,增强多目标的兼容性 114

本章小结 125

第5章 货币政策多重目标的有效性 128

5.1 西方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128

5.1.1 货币政策的数量性效果 128

5.1.2 货币政策的分配性效果 134

5.1.3 货币政策的时间性效果 135

5.2 西方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在中国适用性的研究 136

5.2.1 西方理论没有明确区分货币政策的作用与有效性 137

5.2.2 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衡量标准存在局限性 138

5.2.3 对货币主义的反思 140

5.2.4 对理性预期理论的质疑 141

5.2.5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局限性 142

5.3.1 如何看待90年代美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43

5.3 对质疑多目标有效性的两个例证的思辨 143

5.3.2 对90年代日本货币政策困境的思考 146

5.3.3 中国与美、日的差异 149

本章小结 153

第6章 中国多目标约束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155

6.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阶段性差异及成因 155

6.1.1 1979-1983年的货币政策 156

6.1.2 1984-1993年6月的货币政策 158

6.1.3 1993年6月—1996年的货币政策 162

6.1.4 1997—2002年的货币政策 164

6.2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结构性差异及成因 172

6.2.1 货币政策对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的作用效果不同 173

6.2.2 货币政策在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的效应不对称 177

6.2.3 货币政策在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农村的实施效应不同 180

6.2.4 货币政策效应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具有显著差异 183

本章小结 186

第7章 增强多目标约束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 188

7.1 扩大货币政策覆盖面,弱化结构性差异 188

7.1.1 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发展 188

7.1.2 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使货币政策向消费领域进一步延伸 190

7.1.3 加大货币政策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 192

7.1.4 发挥货币政策对地区结构的调整功能 194

7.2 健全信用制度——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制度保障 196

7.2.1 信用制度的微观功能 196

7.2.2 信用制度的宏观功能: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的制度保障 197

7.2.3 转轨时期我国信用制度的缺失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199

7.2.4 健全信用制度,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202

7.3 合理引导公众预期,增强货币政策效应 203

7.3.1 预期行为的主要类型 204

7.3.2 转轨时期我国公众预期的特征 205

7.3.3 正确引导公众预期,增强货币政策效应 206

7.4 协调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208

7.4.1 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运作差别 208

7.4.2 适当金融监管对货币政策的支撑作用 208

7.4.3 失当的金融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抑制 209

7.4.4 建立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有效协调机制 213

本章小结 215

参考文献 217

中文部分 217

英文部分 222

后记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