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555
1.1 调查背景 555
1.2 调查目的意义 555
1.3 主要调查内容 556
1.4 组织实施 558
小结 559
2 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560
2.1 自然环境概况 560
2.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68
2.3 土地利用状况 576
2.4 水资源状况 584
2.5 大气环境质量 600
2.6 声环境质量 607
2.7 固体废物处置 614
2.8 森林资源状况 617
2.9 生物多样性 624
2.10 上海市的主要灾害及其预防 647
3 生态保护与建设 656
3.1 机构与法规建设 656
3.2 水环境综合整治 660
3.3 生态示范建设 666
3.4 自然保护建设 668
4 生态环境状况专题调查 675
4.1 湿地调查 675
4.2 长江口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693
4.3 水源保护 717
4.4 上海城市绿化发展状况分析 741
4.5 外来物种和生物入侵 768
4.6 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788
5 生态环境调查主要结论及保护对策研究 812
5.1 生态环境调查主要结论 812
5.2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及保障措施 825
浙江篇 835
1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 837
1.1 自然环境概况 837
1.2 区域社会经济特点 839
2 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成绩 843
2.1 机构建设和法制建设 843
2.2 生态环境保护 844
2.3 生态建设 848
3 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850
3.1 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 850
小结 857
3.2 植被 858
小结 862
3.3 陆域水生态 862
小结 869
3.4 湿地生态 869
小结 873
3.5 海洋生态 873
小结 881
3.6 生态多样性 881
小结 895
3.7 农村生态 895
小结 900
3.8 城市(镇)生态环境 900
小结 904
3.9 生态灾害 904
小结 906
3.10 工矿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生态重建情况 907
小结 909
4 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成因及影响分析 910
4.1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910
4.2 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910
4.3 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分析 911
5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 914
5.1 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914
5.2 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监督管理和政策体系 914
5.3 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915
5.4 进一步加强污染控制,改善环境质量 916
5.5 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916
5.6 加强土地、森林资源保护,控制水土流失 917
5.7 强化城市规划,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917
5.8 综合整治,保护农村与农业生态环境 918
5.9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外来物种的安全防范 918
5.10 认真履行国际公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919
参考文献 920
江西篇 921
1 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现状 923
1.1 自然生态环境现状 923
1.2 区域社会经济现状 928
2 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成绩 929
2.1 机构建设与法制建设 929
2.2 生态保护 929
2.3 生态建设 945
3 生态资源开发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949
3.1 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949
3.2 植被状况及其动态变化 959
3.3 水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 965
3.4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现状 980
3.5 工矿开发的生态破坏与重建状况 981
3.6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992
3.7 城镇生态环境现状 996
3.8 生态灾害 1001
4 生态环境退化影响分析 1009
4.1 影响社会安定 1009
4.2 加剧自然灾害 1010
4.3 巨大的经济损失 1012
4.4 制约可持续发展 1015
5 生态环境变化因素分析 1018
5.1 人为因素 1018
5.2 自然因素 1023
6 典型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分析 1026
6.1 鄱阳湖生态环境调查 1026
6.2 赣南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调查 1057
7 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076
7.1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责任制 1076
7.2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法制 1076
7.3 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管的统一体制 1077
7.4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确保江西省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 1077
7.5 建立生态建设投入的市场运作机制 1077
7.6 建立全民参与的社会体系 1077
7.7 科学规划,坚持创新,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 1078
7.8 认真履行国际公约,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 1078
8 调查的基本结论 1079
8.1 全省生态环境现状在国内尚属良好 1079
8.2 全省生态环境总体呈退化的趋势 1080
8.3 调查表明,江西省生态环境的比较优势突出,但全省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要尽快扭转 1080
福建篇 1081
1 福建生态环境总体特征 1083
1.1 背山面海,相对独立而又有紧密内部联系的地理单元 1083
1.2 以湿润中、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导的生态环境要素组合和较高的能量积累与物质循环速率 1084
1.3 以地貌的空间格局为主导的陆域景观生态空间分异 1087
1.4 在较优越的生态环境中隐藏着特殊的生态脆弱性 1088
2 影响生态环境演化的社会经济因素 1090
2.1 经济发展 1090
2.2 社会发展 1094
3 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成绩 1098
3.1 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和法规建设 1098
3.2 生态保护 1099
3.3 生态建设 1101
4 陆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1104
4.1 土地利用和土地退化现状及其动态变化 1104
4.2 陆域植被状况及其动态变化 1110
4.3 陆域水生态现状及其变化 1114
4.4 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 1119
4.5 工矿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情况 1122
4.6 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1124
4.7 城镇生态环境 1130
4.8 陆域生态灾害 1136
5 海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趋热 1141
5.1 近岸海域总体状况 1141
5.2 海湾生态环境 1148
5.3 河口区生态环境 1151
5.4 岛屿及其周围水域生态环境 1153
5.5 红树林生态系统 1154
5.6 海洋生态灾害 1157
6 生态环境退化对福建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160
6.1 对经济的影响 1160
6.2 对社会的影响 1161
6.3 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161
7 福建生态环境变化的机制和驱动力—状态—响应分析 1163
7.1 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机制问题 1163
7.2 土地利用及其生态问题 1164
7.3 森林资源利用和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问题 1167
7.4 海湾资源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1168
7.5 生态环境问题的体制和政策因素 1171
8 基本结论 1172
9 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1173
9.1 编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按规划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1173
9.2 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及生态省建设工作相衔接 1173
9.3 突出森林生态系统保育、近岸海域生态管护和经济走廊带生态建设三个重点 1174
9.4 狠抓生态教育、监测、管理和建设四个环节 1175
参考文献 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