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册 3
序例 3
第一课 经学总述 5
第二课 经字之定义 8
第三课 古代之《六经》 10
第四课 西周之《六经》 15
第五课 孔子定《六经》 19
第六课 孔子弟子之传经(上) 21
第七课 孔子弟子之传经(下) 25
第八课 尊崇《六经》之原因 28
第九课 两汉《易》学之传授 31
第十课 两汉《尚书》学之传授 35
第十一课 两汉《诗》学之传授 40
第十二课 两汉《春秋》学之传授 46
第十三课 两汉《礼》学之传授 49
第十四课 两汉《论语》之传授附《孟子》、《学》、《庸》 52
第十五课 两汉《孝经》之传授附《尔雅》 55
第十六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易》学 59
第十七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书》学 64
第十八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诗》学 68
第十九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春秋》学 71
第二十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礼》学 75
第二十一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79
第二十二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孝经》学附《尔雅》 82
第二十三课 宋元明之《易》学 86
第二十四课 宋元明之《书》学 95
第二十五课 宋元明之《诗》学 100
第二十六课 宋元明之《春秋》学 103
第二十七课 宋元明之《礼》学 109
第二十八课 宋元明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113
第二十九课 宋元明之《孝经》学附《尔雅》 116
第三十课 近儒之《易》学 119
第三十一课 近儒之《书》学 123
第三十二课 近儒之《诗》学 126
第三十三课 近儒之《春秋》学 129
第三十四课 近儒之《礼》学 134
第三十五课 近儒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138
第三十六课 近儒之《孝经》学附《尔雅》 140
弁言 147
第二册 147
第一课 《易经》总义 148
第二课 《易经》卦名 151
第三课 卦名释义 154
第四课 论《易》卦之作用 160
第五课 释三《易》 163
第六课 释《周易》之旨 165
第七课 论《易》有三义 168
第八课 释《彖》辞 170
第九课 释爻辞(上) 173
第十课 释爻辞(下) 176
第十一课 释《易》象 179
第十二课 释《十翼》 183
第十三课 说筮法 186
第十四课 说互体(一) 189
第十五课 说互体(二) 192
第十六课 说互体(三) 195
第十七课 说互体(四) 197
第十八课 说卦变(一) 200
第十九课 说卦变(二) 202
第二十课 说卦变(三) 205
第二十一课 说比例 208
第二十二课 论《易经》与文字之关系 212
第二十三课 论《易》学与数学之关系 218
第二十四课 论《易》学与科学之关系 221
第二十五课 论《易》学与史学之关系 224
第二十六课 论《易》学与政治学之关系 227
第二十七课 论《易》学与社会学之关系 230
第二十八课 论《易》学与伦理学之关系 232
第二十九课 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一) 235
第三十课 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二) 238
第三十一课 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三) 241
第三十二课 论《易经》与礼典之关系(上) 244
第三十三课 论《易经》与礼典之关系(下) 249
第三十四课 论《易》词(上) 252
第三十五课 论《易》词(下) 255
第三十六课 释《易》韵 257
附录 263
刘君申叔事略 蔡元培 263
仪征刘先生行述 陈钟凡 265
刘师培见存经学论著选目 陈居渊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