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编 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3
第1章 可持续发展的形成与发展 3
1.1 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3
1.2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 5
参考文献 7
第2章 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内部运动 8
2.1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 8
2.2 可持续思想与经济 9
2.3 可持续经济展望 12
参考文献 17
第3章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18
3.1 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应用 18
3.2 经济可持续与资源相结合 20
3.3 经济可持续发展 22
3.4 生产、市场与可持续性 26
参考文献 30
第4章 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 31
4.1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 31
4.2 可持续经济发展的特征及构建 34
4.3 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 36
参考文献 42
第2编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方面 45
第5章 人口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45
5.1 我国可持续发展人口战略 45
5.2 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49
5.3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51
5.4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2
参考文献 55
第6章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56
6.1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概述 56
6.2 新中国城市化进程 60
6.3 中国城市化的规模结构 63
6.4 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68
6.5 中国城市化的环境与制度问题 71
6.6 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创新 74
参考文献 79
第7章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构建与应用 80
7.1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产生的背景 80
7.2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 81
7.3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指标体系 85
7.4 可持续发展系统构建的方法与模型概述 90
7.5 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93
7.6 国内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98
7.7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102
参考文献 107
第8章 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方法 108
8.1 可持续发展测度的主旨 108
8.2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测定理论和方法 110
8.3 代际公平的经济解释 115
8.4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 123
参考文献 127
第9章 可持续发展的评估体系与方法 128
9.1 可持续发展评估概述 128
9.2 可持续发展评估的原则 129
9.3 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131
9.4 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 141
参考文献 145
第3编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方面 149
第10章 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149
10.1 概论 149
10.2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51
10.3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55
10.4 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57
10.5 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60
10.6 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162
10.7 能源的利用与保护 164
参考文献 168
第11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69
11.1 环境与环境保护 169
11.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72
11.3 大气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174
11.4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181
11.5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188
11.6 其他环境污染 197
参考文献 202
第12章 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203
12.1 对生物多样性的科学认知 203
12.2 全球生物多样性现状 207
12.3 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 210
参考文献 215
第4编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方面 219
第13章 生态自然观 219
13.1 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及意义 219
13.2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自然观 222
13.3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自然观 226
13.4 生态文明观与现代化建设 230
13.5 本章小结 233
参考文献 236
第14章 西方环境伦理学主要观点 237
14.1 人类中心主义 237
14.2 非人类中心主义 239
参考文献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