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生活的“在场者”与社会的“建设者”&韩玉奎 1
序二 知识分子的责任情怀与小资情结&张德平 3
第一辑 第三只眼(评论) 3
无辜逝去的宝贵生命,能换来积极的结果吗? 3
从烈士陵园的冷清,看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 6
汶川:第一时间的“第一” 9
调研、决策和拍脑袋缺一不可 12
“暴民”的产生与消弭 16
让网评的名和姓更有草根特色 19
官员问责风暴让民众重拾信心 21
可能必死的“杀人恶徒”,为何审判得让人心生疑窦? 23
百家讲坛:旗帜到底能打多久? 26
一把刀子,两面三刃,受伤害的到底是谁? 28
时评人手记:巴东事件时评之体会 31
道德评判与契约关系的博弈,我们该倾向谁? 33
何处才是媒体监督司法的“楚河汉界”? 36
暴雨给孝感带来了什么? 39
从“水淹三军”到安全度汛——一个城域的进步 41
屏南“量身定招”事件:皇帝的新衣看得见 43
警惕“摸奶哥”事件发酵成“集体窥私门” 45
道德救赎的底线,需要法律护航 47
记者下基层,别秋凉风也凉 50
“下里巴人”更需要“阳春白雪” 52
低碳不等于牺牲基本生活质量 54
被“钓”不可怕,可怕的是裁判不公 56
将“假期安排人性化”进行到底 58
高考学子:最好的营养保健品是“适当休息” 60
物欲时代更应提倡“劳动光荣” 62
附录一 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审视与救赎——时评集《第三只眼》述评&杨锦辉 64
第二辑 心的眼睛(随笔) 75
桂子花开的季节 75
冬季到江城来看雨 76
“把事情做对”与“做对的事情” 78
肉体的躁动与灵魂的失语 80
怀念“猪狗不如”的80学生时代 82
旧词“新”解 84
灯光 86
在路上 88
在轮椅上跳舞,她比我们更美丽 92
宝贝的圣诞 94
儿子的贺卡 96
我喜欢的几个老头老太太 98
世说“新”语 101
那些陌生的孩子 103
新律诗平仄韵律的新理解 106
四十不惑 108
快半拍,慢半步 111
一路向西 114
不“信”不“仰” 119
小城市的幸福感 122
五年 124
日常闲聊之“教育絮语拾零”(72则) 127
闲言碎语之生活漫谈拾零(50则) 141
附录二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第三只眼睛》读后感&刘少峰 150
后记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