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部分 《清真释疑》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原因 3
一 历史背景 3
(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3
(二)中国穆斯林的来源 6
(三)身份认同危机 10
(四)穆斯林学者的贡献 11
二 社会原因 18
(一)回汉文化存在差异 18
(二)个别大臣心存偏见 20
第二部分《清真释疑》文本研究 29
一 金天柱及其资料来源与论述方法 29
(一)金天柱其人 29
(二)资料来源 31
(三)论述方法 33
二 《清真释疑》的刊刻与版本 37
(一)《清真释疑》刊刻时间 37
(二)《清真释疑》版本 38
(三)版本图样 46
三 学界对《清真释疑》的评价 52
四 前人对《清真释疑》的研究 54
(一)唐晋徽的《清真释疑补辑》 55
(二)海正忠的《白话译注〈清真释疑〉》 56
(三)宛景森的《清真释疑思想浅探》 57
(四)薛莲的《清真释疑版本考》 58
(五)“春风秋水”札记 58
(六)其他 58
第三部分《清真释疑》原文点校、今译与注释 63
一 《清真释疑》序文 63
(一)再次重刻《清真释疑》序 63
(二)石可宗序 64
(三)胡汇源序 66
(四)马廷辅序 69
(五)陈大韶序 73
(六)作者自序 76
(七)陈大韶点评 82
二 《清真释疑》正文 83
(一)纲领 83
(二)论饮食 85
(三)论伊斯兰教与天主教之区别 94
(四)论历法与斋课 100
(五)论丧葬 110
(六)论穿戴 117
(七)论认主与拜主 119
(八)论男女杂沓 129
(九)论夜聚晓散 132
(十)论保持气节 134
(十一)论修剃毛发 141
(十二)论崇拜偶像 144
(十三)论屠宰牲畜 149
(十四)论沐浴净身 153
(十五)论祭祀亡灵 159
(十六)论投胎转世 165
(十七)论神道与法术 170
(十八)论出家修行 175
(十九)结束语 180
(二十)陈大韶点评 183
(二十一)上馆卿余公请序书 185
第四部分 金天柱宗教哲学思想研究 206
一 金天柱教义思想 206
(一)真主的存在与独一 206
(二)真主的方位 207
(三)天地万物的生成 209
(四)赏善罚恶 210
(五)对其他宗教的批判 211
(六)穆斯林不拜佛的理由 212
二 金天柱教法学思想 213
(一)饮食禁忌 214
(二)斋戒的现实意义 215
(三)天课的社会价值 217
(四)土葬的好处 219
(五)服装的颜色 220
(六)男女有别 221
(七)饮酒的危害 223
(八)修剔毛发 224
(九)屠宰牲畜 224
(十)沐浴净身 225
(十一)金天柱与教法宗旨学 226
三 金天柱哲学思想 229
(一)人本主义思想 229
(二)资源有限思想 230
(三)积极入世思想 231
(四)忠君爱国思想 232
(五)关于孔子的身份 234
(六)对儒家思想的取舍 236
结语 237
参考文献 239
一 中文书目 239
二 外文书目 243
(一)阿拉伯文 243
(二)英文 244
三 主要参考书目 245
四 网站 245
后记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