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在母校怀里 3
写在母校梯形教室 3
哦,我那拥挤的梯形教室 5
我就是听不得水声 7
稿费 9
与诗书做了闺中伴 12
擦黑板 14
“泛歌舞” 17
考研 18
“我要上学” 22
搬家 24
坐拥书斋 27
把旧世纪送给新世纪 29
无言的导游 31
捧读《辞海》 33
女儿结 35
这海,那海 37
校报——我的老友 40
校庆感言 41
今夜,我们不拉窗帘 43
“甩”出来的健康 46
机遇青睐女子教育 47
一齿落 50
过了一个穿旗袍的年 52
我的纳豆 55
今天,我穿什么上讲台? 58
“冉冉地出情人” 61
河东河西 63
第二辑 弦歌声声 69
从一字师到终身师 69
平井先生 72
“二十四只眼睛” 76
东瀛姑娘同歌雅韵 77
感受精彩——“四大小说”导读 79
悠着点儿,幽着点儿 82
从“四大天王”到《西厢记》 85
抒情长征 87
因为有诗 90
师之初 92
缅怀柯森耀先生 93
拜师 95
备课心境 97
女博士生的泪 98
观“踏歌” 102
与学生们“谈情说爱” 104
本世纪最后一茬学生 106
经历是一种财富 109
今夜读诗 112
你是风景、你是目光 115
当我们跨进校园 117
看学生木偶表演所想到的 119
坐在南京路上,漫谈 122
亲近“四大名剧” 125
学做姐姐 129
学了点女红之后 131
去看看我的大小白菜 134
章荑荪先生三十年祭 136
元宵狂欢月下踏歌 139
怀念我们的“生产队” 141
教书先生听说书 143
寻访荒芜 149
难舍校园 151
弹硌路 153
春篱 158
不可居无绿 160
半壁阳台 163
期待 167
学做老叶 169
窗外的雪 172
想想也很美好 175
尘埃落定,去喝杯咖啡 178
李清照又生气了 180
奉贤“瓦尔登” 182
板桥 184
约在梅边 187
昂昂的梧桐树 189
第四辑 师大人的那些事 195
博士——搏士 195
这一间书房 198
一个纯粹的人 200
李老师好 201
邻家有女初长成 204
学化学的志林兄 206
“导爷”孙逊 209
黑龙江香瓜子 213
非常时期的非常告别 215
新西兰田螺姑娘 217
南瓜的名与实 220
也学化学的志林嫂 222
志明与鲜墙房黑豆腐 224
我的韩剧“粉丝”同事 227
真学者商韬 230
小屁孩儿 232
听曹旭吹箫 235
在世博园区写春联 238
绿色校长的绿色人生 240
文心雕龙,厨心雕凤 243
蒋公的小说与幽默 249
打火英雄周李民 253
女娲的歌喉 256
年希属于80年代 260
广仁师弟与英语版南西厢 262
鸣塘兄多才多艺 265
空篱疏园渺菊影 267
看顾伟丽那样芬芳 271
唐老师落的两次泪 274
壮丽转身 276
大衣口袋里的那一握 278
黄刚的好记性与边疆情结 281
苏智良与他的“大书” 283
旅行中的趣事 286
特立独行的萧功秦 288
独一无二的潘悟云 290
老梅新花 293
第五辑 学而思则评 299
有感于昆曲专场演出中的“冷”与“热” 299
请随手关灯 301
关于男人关于小孩——与美国学者威廉·詹姆斯一席谈 302
“一手拿笔,一手拿抹布” 304
沉默训练 306
把自己当“人”看待 308
演戏与游戏 311
“大人”和“大写的人” 313
声讨假文凭 315
外地来的老师 317
为耳朵抱不平 318
走向多才多艺 320
同学,你怎么不脸红? 321
这也是必修课 323
一诺十金 325
教师的话语权利 327
谦让 329
学会赞美 331
“休闲喽——!” 332
新时代女性,重在平衡 334
“超女”·“超男” 336
让我们远离郁闷 338
“非遗”保护和现代大学使命 340
“救救语文”,首先应该是一场自救 343
赶快把“教育戏剧”引进课堂 346
劳动者的声音纪念碑 350
寻找一块属于自己的学术园地 353
同学,你怎么不抬头? 355
把课文“竖”起来再“读”一遍 357
教师节究竟放在哪一天为好?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