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观之外的长生与成仙 晚唐五代道教修道变迁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平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1720566
  • 页数:31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学术界对唐宋之际道教所发生的大变革——从外丹到内丹的变化以及重玄学思潮对这一巨变的理论影响的研究基础上,试图在晚唐政教关系机制变迁与修道格局变化的大背景下,对以往研究中较少关注的晚唐五代教外修道者进行考察,从基层道教信仰和修行这一特定视角,揭示了以气法为中心的修道方法兴起与这一教外修道者的内在联系,为阐释唐宋之际道教从内丹向外丹的转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作者的观点是:初唐、盛唐的国教化、宫观化和规范化是唐代道教异于前代的特色;晚唐教外修道者利用新政教关系拓展其声望,并逐渐取代宫观道教成为新的神圣代表和修道风气的引领者。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解题 1

第二节 方法与视角 4

第三节 研究史与史料 7

第四节 基本思路 22

第二章 唐代道教特色与边缘修道群体出现 27

第一节 早期道教史中的修道者 27

第二节 唐代道教宫观化与教外修道者 39

一、重释唐初的道教宫观化 39

二、出家与传度:唐代政权教权矛盾一瞥 44

三、山居道士与学道者 47

第三节 唐人眼中的“道士”:观念史角度的观察 51

第四节 唐代教外修道者的特质 58

第五节 附论:浅谈修道分期 61

一、选择的时代:先唐修道方法争论 61

二、被选择的时代:唐代中前期规范化进程 63

第三章 中唐以降的道教危机 66

第一节 中晚唐宫观道教世俗化危机 66

第二节 道教危机的思想表征 77

一、道教中对“道”理解的分化 78

二、道教之“术”的专门化 87

第四章 晚唐边缘修道群体的勃兴 95

第一节 引子 95

第二节 个案研究:以《玄珠心镜》的创生、流传为中心 97

一、史料、人物与事件重述 97

二、《玄珠心镜》及周边 101

三、教外修道者的凸显 104

第三节 直接化与简单化——中晚唐教外修道风尚初窥 106

第四节 教外修道者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化 112

一、教外修道群体的自我认同构建 112

二、教外修道者被认同形成:交流与小传统 116

第五章 晚唐修道格局的变化与政教关系机制变迁 119

第一节 长安道教衰落与修道格局变革 119

一、长安道教在全国道教格局中的地位与功能 120

二、宗教环境与道教状况 124

三、修道者眼中的长安 131

第二节 以侯道华升仙为中心看政教联系机制及其变迁 133

一、作为事件和故事的侯道华升仙 134

二、神圣的形成及其影响力扩展 145

三、侯道华印象:记忆、变迁 151

第三节 周息元入京的讨论:“声望”与道士处境变迁 154

一、周息元生平的文献考察 154

二、再论晚唐士人崇道与政教关系 162

三、声望、生计与晚唐修道转向 165

四、结论 169

第四节 修道者与社会环境互动:以“隐于世”与“隐于市”为例 169

一、教理的冲突:隐逸与救世 169

二、唐代修道的困境 174

三、修道方式变化与隐逸观的重建 176

四、丹道之变 178

五、小结 180

第六章 晚唐修道方法变迁考:以气法为中心 183

第一节 早期服气法:从葛洪到陶弘景 183

第二节 中唐成仙理论的转型:以吴筠为中心 189

一、吴筠的神仙观念 192

二、吴筠对学仙之法的理解 195

三、吴筠的气法观 198

第三节 晚唐气法的理论发展 199

一、晚唐气法发展概观 200

二、个案研究:《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 207

三、晚唐气法发展原因浅析 212

四、晚唐气法发展的影响 214

第四节《黄庭经》研修史与唐代修道转型 218

一、《黄庭经》在唐代前期的地位 218

二、玄宗后期的《黄庭经》崇拜与修道转型 224

三、贞元、元和以后《黄庭经》地位的提升 230

四、结论 237

第五节 小结 246

第七章 五代道教与修道管窥 247

第一节 唐末五代政治变局与道教处境变化 249

一、国教不再? 250

二、道教神圣性、合法性的重构 256

三、五代修道者的选择与无奈 260

第二节 道术功能分化与修道纯粹化的继续 264

一、五代道术分化与修道困局 265

二、五代修道仪式的重建 268

三、救赎与修道的分与合 272

第三节 诸地方传统的重建 274

一、五代官方崇道与地方道教传统的形成契机 275

二、道教新传统与教外修道 278

第四节 个案研究:郑遨的修道历程 281

一、郑云臾及其求道生涯 281

二、“道士”的观念边界的再讨论 287

三、声望、地域与风尚:关于五代道教研究模式的再思考 288

第八章 结论 293

参考文献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