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城市流转中失地农民福利问题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聂鑫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010136851
  • 页数:220 页
图书介绍:农地城市流转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竞争配置的结果,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农地城市流转在满足城市土地需求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无序的流转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可逆转的生态和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书稿从福利经济学、公平正义理论以及农地城市流转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讨论。然后在实地问卷调查和相关部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获取大量实地农民相关的一手数据,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失地农民多维福利状态的进行比较分析,较为全面的对失地农民的福利现状有一个全面和清晰的认知。在对现行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补偿机制改革建议,特别是建议要根据失地农民的偏好拓展补偿的形式,强调进行公平的补偿是提高农民福利的有效途径。

导论 1

一、为何研究农地城市流转中失地农民福利问题 1

二、农地城市流转问题研究综述 7

三、本书的研究思路 18

第一章 研究理论和基础 23

第一节 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 23

一、福利的基本定义 24

二、关于福利改进的标准 26

三、关于社会福利函数 28

四、福利的定量研究方法 30

第二节 公平理论 34

一、公平、正义的思想 34

二、不平等的测度 38

第三节 农地城市流转相关理论 41

一、农地城市流转决策理论 41

二、农地城市流转的外部性研究 42

第二章 失地农民多维福利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框架和假设 46

第一节 失地农民多维福利现状研究 46

一、失地农民多维福利状态的纵向比较分析 47

二、失地农民多维福利状态的横向比较分析 51

三、征地后失地农民福利满意度分析 54

第二节 可行性能力分析框架下的失地农民多维福利影响因素的研究 58

一、个体福利测度理论的综述 59

二、森的可行性能力框架下多维福利影响因素选取的综述 63

三、失地农民多维福利影响因素的选取 65

第三章 失地农民多维福利影响的测量分析模型 77

第一节 微观个体多维福利测度方法的研究 77

一、微观个体多维福利测度方法的综述 77

二、微观个体多维福利测度方法的选择 79

第二节 失地农民多维福利测度模型的研究 85

一、潜在变量方程法(LVM)模型的原理 85

二、失地农民多维福利测度模型的构建 89

第四章 失地农民多维福利影响因素与测度的实证研究 93

第一节 问卷的设计 93

一、问卷内容和选项的设计 94

二、问卷评定量表选择 96

第二节 目标群体、调查方法、抽样方法与样本量的确定 97

一、目标群体、调查方法、抽样方法的确定 97

二、调查样本量的确定 99

第三节 问卷的预调查 100

一、问卷的预测试 100

二、预调查对问卷的修改 101

第四节 正式调查与调查数据的预处理、描述性统计 101

一、调查区域的选择 101

二、调查数据初步处理 104

三、调查数据的再次处理 112

四、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114

第五节 调查数据的检验与模型的修正 117

一、模型的适配度指标和模型识别 117

二、调查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 120

三、模型的检验 124

四、模型的修正 132

第六节 研究结果分析 133

第五章 失地农民多维福利变化经济分析与补偿机制优化 142

第一节 失地农民多维福利补偿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142

一、农地城市流转各个权利主体福利变化分析 142

二、农地城市流转社会总福利最优的分析 146

三、失地农民多维福利补偿优化的经济学分析 153

第二节 失地农民多维福利补偿机制现状分析 155

一、失地农民多维福利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 155

二、失地农民多维福利补偿机制缺失分析 158

第三节 失地农民多维福利补偿机制优化 160

一、多维福利补偿的原则 160

二、多维福利补偿形式的拓展 162

三、补偿基金的资金的来源与分配 163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166

第一节 研究结论 166

一、健康状态、居住状态、社会参与支持、工作状态与补偿公平5个因素影响着失地农民多维福利水平 166

二、不同的影响因素对失地农民多维福利的影响方式和大小各异 167

三、失地农民多维福利改进:制度优化方向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社会总福利的帕累托改进 168

四、改革现行失地农民多维福利补偿机制,加强可行性能力补偿,是进行有效补偿的根本 169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70

一、研究的不足 170

二、未来研究方向 172

附录 175

参考文献 207

后记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