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913:一个走向破碎的共和国 3
大选与大决裂 3
1913大选与“大决裂”&章永乐 3
危机四伏的“大妥协” 3
必然的“大决裂”:从《临时约法》到实力政治 10
1913年的选情与变局&张永 18
没有北洋的大选 18
民国政体的破裂 25
宋教仁遇刺 33
民初刺杀宋教仁案及其政治波动&迟云飞 33
道路之争:袁世凯刺杀宋教仁的政治背景 33
民初政局:当传统政治遭遇民主宪政 36
宋教仁遇刺与民初政治&高全喜 38
民初政治的转向 38
革命的退场与重启 40
宋教仁:“暗杀时代”的牺牲品&陆建德 43
历史充满悖论:主张暗杀的人死于暗杀 43
从建立有效中央集权的角度看袁世凯称帝 48
宋教仁之路与民初时政&章永乐 53
晚清国家能力的削弱 53
政治美德不常有 54
关于袁世凯的谜团 58
袁世凯或与刺杀宋教仁案无关&张永 60
刺宋案始末:袁世凯到底参与了多少? 60
缺乏制衡:袁世凯个人局限导致中国丧失建设良机 63
“二次革命” 69
正义但仓促的“早产革命”&杨天石 69
专制皇权与民主共和之争 69
抉择与争议:政治斗争与武力革命 74
制度缺席的“二次革命”&袁伟时 76
“二次革命”先天不足 76
“二次革命”的历史教训 80
“二次革命”与“不断革命”&杨天宏 82
“二次革命”师出无名 82
革命党的背离 84
“二次革命”,唯一的选项?&张华腾 88
斗争与妥协 88
理由充分吗? 94
“二次革命”与时局转型 105
帝国主义,共同的后台&瑞贝卡 111
“二次革命”只不过是参议员之间的风波 111
戊戍变法比辛亥革命还重要 113
1913年,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个延续 119
附和北洋的黎元洪&冯天瑜 121
渔父遇刺,风云暗涌 121
湖北兵变,反遭血洗 123
霸王请客,被调入京 126
1913,革命与政治 131
民初社会治理秩序崩溃导致立宪失败&秋风 131
民初立宪,忽视了北洋与清廷 131
地方士绅与清末立宪派 142
1911—1913: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145
从“南北议和”到“二次革命”&章开沅 152
财政困难是“南北议和”的一个原因 152
法统之争与“二次革命” 154
1911—1913:革命与“革命的反革命”&高全喜 159
1911—1912,从革命到国家建构 159
1913,政治的转向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