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 3 轴心国的初期胜利》PDF下载

  • 购买积分:2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英)阿诺德·汤因比,维罗尼卡·M·汤因比编著;许步曾,周国卿,万紫,于树生译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7532769698
  • 页数:99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编 陆海空战概况(1939年9月—1941年12月)&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爵士将军 1

第一章 德国征服波兰(1939年9月1—30日) 3

第二章 英法的部署(1939年9月3日—11月30日) 6

第三章 俄国征服芬兰(1939年11月30日—1940年3月12日) 8

第四章 挪威战役(1940年4月9日—6月10日) 10

第五章 德国的西线攻势和法兰西之战(1940年5月10日—6月25日) 13

第六章 不列颠之战(1940年8月8日—10月31日) 21

第七章 第一次和第二次利比亚战役(1940年6月—1941年4月) 23

第八章 解放阿比西尼亚(1941年1—5月) 26

第九章 巴尔干战役和德军占领克里特岛(1940年10月28日—1941年5月31日) 28

第十章 德军入侵俄国(1941年6月22日—12月5日) 32

第二编 瓜分东北欧(1939年9月—1940年8月) 35

第一章 波兰&V·M·汤因比 37

第一节 德国和苏联瓜分波兰 37

第二节 苏联把占领的土地并入版图 49

第三节 波兰流亡政府 52

附录:关于苏管区和德管区之间人口迁移的俄德协定(1939年9月28日、11月3日、1940年9月5日)&阿诺德·汤因比 58

第二章 波罗的海国家&亚历山大·埃尔金 63

第一节 时间表 63

第二节 苏联—波罗的海国家的莫斯科条约(1939年9—10月) 65

(一)苏联—爱沙尼亚条约 65

(二)苏联—拉脱维亚条约 67

(三)苏联—立陶宛条约 68

第三节 苏联政府的意图 71

第四节 波罗的海国家的德意志人迁返德国 74

第五节 波罗的海国家并入苏联 77

第三章 芬兰&亚历山大·埃尔金 86

第一节 应邀去克里姆林宫 86

第二节 谈判 92

第三节 冬季战争(1939年11月30日—1940年3月12日) 104

第四节 1940年3月12日的和约 120

第五节 芬兰与莫斯科和约 122

第四章 1939年秋季希特勒的“和平攻势”&阿诺德·汤因比 132

第三编 法国崩溃以前的西欧 141

第一章 丹麦:德国入侵以前的政治情况&艾格尼丝·H·希克斯 143

第二章 挪威:德国入侵以前的政治情况&艾格尼丝·H·希克斯 153

第三章 荷兰:德国进犯以前的政治情况&汉弗莱·希金斯 169

第一节 荷兰的中立的国策 169

第二节 共产党和国家社会党 172

第三节 希特勒执拗的侵略意图 173

第四节 从战争爆发至1939年11月12日的惊恐 175

第五节 海上战争和俄芬战争对荷兰的影响 182

第六节 1940年1月的惊恐 185

第七节 1940年4月9日至5月9日 188

第八节 1940年5月10日的突然袭击 191

附录:沙斯少校关于1940年5月9日柏林事件的证词 194

第四章 比利时:德国进犯以前的政治情况&康斯坦斯·霍华德 197

第一节 比利时中立的背景 197

第二节 比利时的政策(1939年9月—1940年4月) 202

(一)武装中立 202

(二)第一次“警报”(1939年11月) 207

(三)第二次“警报”(1940年1月) 211

(四)盟国要求预防性进驻遭到拒绝 214

第三节 比利时遭到入侵和18天的战役 215

第五章 (上篇) 法国的政治背景(1939年9月3日—1940年5月10日)&菲利普·莱恩少校 228

第一节 1939年9月的国内政治形势 228

(一)政府 228

(二)反对派:赖伐尔和通敌的种子 232

第二节 达拉第政府的外交政策 234

第三节 头三个月战争中的法国 237

第四节 法国对俄国入侵芬兰的反应 241

第五节 达拉第政府的垮台 247

第六节 雷诺政府的组成 250

第五章 (下篇) 法国的覆灭&艾尔弗雷德·科班 258

第一节 法兰西战役 258

第二节 停战 267

第三节 英法关系 281

第六章 意大利:从不交战到介入战争&凯瑟琳·达夫 287

第一节 意大利在1939年9月的态度 287

第二节 内政 290

(一)政治和军事 290

(二)经济 294

第三节 介于盟国和德国之间的意大利 297

第四节 同欧洲各中立国的关系 304

(一)西班牙 304

(二)巴尔干诸国 305

第五节 意大利、苏联和东欧 309

第六节 1939—1940年之交 312

第七节 对封锁的反应以及同各交战国的经济关系 320

第八节 墨索里尼使意大利承担了介入战争的义务(1940年3—4月) 322

第九节 介入战争:事态的演变使步伐加快(1940年4—6月) 327

第四编 英国和英联邦(1939年9月—1941年12月) 341

第一章 联合王国的国内战线&阿诺德·汤因比 343

第一节 绪言 343

第二节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英国人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345

第三节 雷声大雨点小的“假战争” 354

第四节 1940年4月9日至6月25日之间英国人看法的彻底变化 362

第五节 1940年6月25日至1941年12月7日期间英国人的坚韧不拔 379

第二章 英国的经济背景&帕特里夏·哈维 386

第一节 从战争爆发至1940年5月 386

(一)为战争做准备 386

(二)海外供应的物资 388

(三)人力问题 392

(四)加强财政金融管理 393

(五)盟国间的合作 397

第二节 从法国沦陷到袭击珍珠港 398

(一)改变对战争的态度 398

(二)美国改变向海外供应物资的政策对英国的影响 400

(三)运输情况日益严重 402

(四)新的劳动力政策 404

(五)加强对民用品的管理 406

第三节 结束语 410

第三章 英联邦&杰弗里·考克斯 412

第一节 英联邦成员国各自作出决定 412

第二节 军事方面的努力 416

第三节 经济方面的发展 421

第四节 法国沦陷对军事、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423

第五节 战争头两年内英联邦的反应 428

第五编 征服东南欧(1940年6月—1941年6月)&伊丽莎白·威斯克曼 435

第一章 德国迫使罗、匈、保加入轴心国集团,以及领土易主(1939年8月—1941年3月) 437

第二章 意大利进攻希腊导致南斯拉夫革命和轴心国占领希、南两国 462

第一节 意大利进攻希腊 462

第二节 南斯拉夫与轴心国 469

第三节 瓜分南斯拉夫 491

第四节 战败和占领希腊 499

第六编 德国和苏联的破裂 503

第一章 德苏关系的恶化(1939年8月23日—1941年6月22日) 505

第一节 是无法抑制的冲突吗? 505

第二节 俄—德的政治关系(1939年8月23日—1940年9月1日) 515

第三节 俄—德的政治关系(1940年9月1日—1941年6月22日) 526

附录Ⅰ:俄—德的经济交易(1939年8月23日—1941年6月22日) 560

附录Ⅱ:共产国际及其在各国的支部采取的有利于德国的行动(1939年8月23日—1941年6月22日) 570

第二章 德国进攻苏联(1941年6月22日—12月31日) 574

附录Ⅰ:英国和美国对苏联的经济援助(1941年6—12月) 587

附录Ⅱ:苏联与英美以外其他国家的关系(1941年6—12月) 596

第七编 美国和欧洲战争(1939年9月—1941年12月)&康斯坦斯·霍华德 605

第一章 法国沦陷前 607

第一节 友好的中立 607

(一)美国宣布中立 607

(二)修订中立法 610

(三)做一个中立国的麻烦 614

第二节 和平倡议与战后计划 619

(一)对1939年10月间德国和平倡议的反应 620

(二)战后计划 621

(三)韦尔斯赴欧洲的使命 623

第三节 同中立国和非交战国的关系 626

(一)苏联 626

(二)日本 630

(三)意大利 634

第四节 国防和对盟国的援助 637

(一)国会对防务议案的态度 637

(二)对盟国的援助 641

第二章 从法国沦陷到罗斯福重新当选 648

第一节 战备计划:重整国家军备 649

(一)武装部队 649

(二)工业动员 652

(三)人力:征兵制法案 657

第二节 门罗主义和西半球防务概念 661

(一)对西半球的威胁 661

(二)欧洲国家在西半球的领土和“不转让主义” 664

(三)哈瓦那决议和相互保证的声明 668

(四)重整军备和经济防务 671

第三节 “除参战外”对英国的援助 673

第四节 选举中的对外政策问题 679

(一)共和党 680

(二)民主党 682

(三)竞选运动 683

第三章 非交战状态的后期 685

第一节 甘冒战争风险去援助英国 685

(一)租借计划 686

(二)英美参谋工作会议 692

第二节 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695

(一)生产问题 695

(二)胜利计划 699

第三节 大西洋战役(1941年3—12月) 703

第四节 大西洋会议 710

第五节 和日本的关系 717

第八编 日本&F·C·琼斯 727

第一章 日本“不卷入”欧洲战事(1939年9月—1940年7月) 729

第一节 对德苏协定的反应和对欧洲战事爆发的反应 729

第二节 汪精卫政权在南京建立 740

第三节 流产的格鲁—野村会谈 751

第四节 英日关系(1939年9月—1940年7月) 760

第二章 日本不由自主地陷入轴心国阵营(1940年6—9月) 778

第一节 日本、德国和南洋 778

第二节 日苏关系(1939年9月—1940年7月) 785

第三节 第二次近卫内阁(1940年7月) 789

第四节 1940年9月27日的三国公约 791

第三章 日本——有条件的轴心国伙伴(1940年9月—1941年12月) 799

第一节 日本同苏联的关系(1940年9月—1941年7月) 799

第二节 日本向南进军 819

(一)印度支那和暹罗 819

(二)威胁新加坡 832

(三)日本对荷属东印度施加压力(1940年5月—1941年6月) 845

第三节 美日会谈 852

(一)准备阶段(1940年11月—1941年7月) 852

(二)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南部 867

(三)拟议中的近卫—罗斯福会谈 874

第四节 东条内阁和日本决定开战 893

索引 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