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禅,中华文化贡献中的奇迹 1
第一节 中华文化黄金浪潮三大波论 1
一、第一波:“远古的神创”到春秋战国的文化创生 1
二、第二波:魏晋南北朝融合佛教后的文化繁荣 3
三、第三波:以惠能南禅正式登台为标志的文化成熟 5
第二节 以禅文化为标志的中华文化勃勃生机 6
一、惠能南禅实质是中华文明的“生生”之不绝 6
二、以禅为形式的唐代文明的勃勃生机 8
第三节 生命观及《坛经》研究的成果综述 9
一、关于各种“生命论”的定性与研究 9
二、对《坛经》生命性的挖掘 10
第四节 本研究之构思设计 13
一、目的与意义 13
二、内容与思路 14
三、特色与方法 17
第一章 《坛经》几个关键性问题的争论与定位——争讼论 19
第一节 关于《坛经》版本及法衣传承的诸家论争 19
一、《坛经》作者及其版本问题的论争 19
二、法衣的传承问题 30
第二节 惠能“文化程度”及其思想标签 34
一、惠能“文化程度”问题的几种观点 34
二、学界对惠能思想的评价问题 39
第二章 生命奥秘的奇观——大生命观 46
第一节 “大生命观”的建立及“破除” 46
一、以佛性为生命本源 47
二、生命现象是本源的因缘显化 51
三、“现象”与“本源”的一体不二 54
四、理解“大生命观”所存在的误区 56
第二节 《坛经》的生死观 58
一、“生死事大” 59
二、“更无生灭可灭” 60
三、“性相如如” 63
第三节 “大生命观”的现代视野 66
一、“大生命观”视野下的生命现状 66
二、“大生命观”与部分现代生命观的比较 69
第三章 从西方哲学的视野来说——存在论 75
第一节 存在论概略 75
一、西方哲学的“存在” 75
二、中国哲学的“存在” 78
三、《坛经》之“存在”:自性即存在 79
第二节 自性存在与二元对立问题 80
一、作为哲学本体的存在:从哲学本体与哲学系统的对立看 80
二、作为宇宙生成本体的存在:心物、性相的不二 83
三、作为生命本来面目的存在:佛性与人性、本体与个体的统摄 86
第三节 终极存在对生命升华的重要意义 89
一、自性存在作为生命本来面目的真实不虚 89
二、确证生命本来面目存在的价值 91
第四章 来自生命本源的最深处——自性论 93
第一节 自性、佛性、人性 93
一、自性与佛性 93
二、人性 95
三、一心开二门:人性与佛性的交通 98
第二节 “何期自性”的展开 100
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101
二、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102
三、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102
四、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102
五、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103
第三节 自性的运作原理及可实现性 103
一、自性的运作原理 103
二、自性的可实现性 104
第五章 悟彻生命真相的关键——见性论 108
第一节 《坛经》关于见性的描述与勘验 108
一、对见性的描述 108
二、六根见性及其勘验 111
第二节 见性的实质及其重要意义 115
一、见性的实质 115
二、见性的重要意义 117
第三节 关于如何见性的探讨 118
一、对自性人人本具的认可 118
二、理清见性与坐禅、文字的关系 120
三、对见性的主动寻求 123
第六章 禅,拈花微笑的标志——开悟论 126
第一节 《坛经》开悟论中几组概念的辨析 126
一、见性与开悟 126
二、迷与悟 128
三、顿悟与渐悟 130
四、解悟与证悟 131
五、破初关、破重关与破牢关 133
第二节 关于如何开悟的论述 136
一、大善知识示导 136
二、持诵经典 138
三、坐与参 140
四、直用此心 142
第七章 生命的终极目标——成佛论 144
第一节 成佛的含义 144
一、两种涅槃 144
二、佛教不同时期的成佛义 145
第二节 《坛经》的成佛观 149
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149
二、佛性本无南北 151
三、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152
四、不论见性,唯论觉照 154
第三节 澄清《坛经》成佛观的两个误区 156
一、成佛不是成神,也不是消极,而是实现生命的完美境界 157
二、佛不在经卷,也不在口说,佛是行门 158
第八章 实现生命升华的制胜法宝——般若论 162
第一节 《坛经》的摩诃般若学 162
一、《坛经》般若的实质 163
二、摩诃般若之“用” 169
三、“此须心行” 174
第二节 即定即慧 175
一、两种定慧 176
二、“不论禅定解脱” 179
三、定慧之“体用”辨 181
第三节 无念无住无相 182
一、“三无”释义 183
二、关于“三无”能否作为修行方法的讨论 185
三、自性“三无”之妙用 187
第九章 成佛始于脚下——修行论 190
第一节 关于《坛经》修行论的混乱说法 190
一、关于根器问题的澄清 190
二、关于“坐禅”问题的辨析 192
三、关于“禅法有无”问题的讨论 194
第二节 《坛经》的修行总纲:返照 197
一、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197
二、返照的基本原理 199
第三节 《坛经》修行方法论述 201
一、无念行 202
二、般若行 204
三、一行三昧 206
四、被忽略的程式化修行 208
第十章 生命之美的终极战栗——美学论 218
第一节 禅宗美学概说:美是自性的确证与显现 218
一、空性圆满之美及其确证 219
二、禅宗对生命现象的美学观照 221
三、不二:“美是自性的显像化” 225
第二节 《坛经》的生命美学 228
一、《坛经》生命美学的前提 228
二、《坛经》生命美学的特质 230
三、《坛经》生命美学的确证 233
第三节 《坛经》的生命美学化显现 235
一、回归生活的禅审美化 235
二、超越死亡的禅艺术化 238
三、自性前提下禅宗行为艺术的美学实质 240
第十一章 生命至美的启蒙——美育论 244
第一节 《坛经》生命美育:开启自性的教育 244
一、《坛经》教育的实质 244
二、从美育角度看待禅宗教育 246
第二节 “三十六对法”:教育方法总论 247
一、“三十六对法”义及其运用 247
二、“三十六对法”的依据 250
第三节 《坛经》的美育实践 251
一、美育公案简析 251
二、“对法”的体现 253
三、核心:不离自性 256
第十二章 无底的心灵深渊——心性论 259
第一节 《坛经》对心性学说的挖掘 259
一、以心为本 259
二、心物一体 261
三、心性视角中生命构成之虚幻性 263
第二节 《坛经》心性论与现代心理学 265
一、心理与心性 266
二、从心性学的角度考察现代心理学的两个误区 267
三、《坛经》之佛禅心理学对“心理”的看法 269
第三节 《坛经》心性学说的运用 271
一、心性视角中心理疾病的构成 271
二、心性显用时心理疾病的解体 274
第十三章 花开两朵的误读——禅净论 278
第一节 “禅”“净”意蕴考辨 278
一、禅净关系略说 278
二、作为宗派、修持方法以及本体意义上的禅净 280
第二节 《坛经》净土观:东西方乃自心妄认分别 283
一、东西方净土的存在与分别 283
二、《坛经》对净土的阐释与统摄 285
第三节 自性功夫是“唯心净土”的考量 288
一、心净则佛土净 288
二、禅法视野中的净土修行观念 291
第十四章 古今的对话——比较论 294
第一节 《坛经》与弗洛伊德、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比较 294
一、《坛经》与弗洛伊德的生物本能理论比较 294
二、《坛经》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比较 299
第二节 《坛经》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对比 305
一、从以人为本到以心为本 305
二、需要层次论与贪欲论 308
三、存在性世界与涅槃空性的描述 310
四、自我实现和破执论 313
五、高峰体验与自性乐 317
第三节 《坛经》与拉康的镜像理论对比 319
一、拉康镜像理论 319
二、主体的虚幻与终结 322
三、《坛经》的自性存在与拉康对存在的探索 324
第四节 《坛经》与后现代主义对话 326
一、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内涵与问题的关键所在 326
二、《坛经》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超越 328
第十五章 新时代的来临——大禅论 331
第一节 大禅的无疆界性 331
一、本体意义上的“禅” 331
二、“禅”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显现形式 333
第二节 “大禅”在禅学史上的展开 335
一、以《坛经》为代表的纯禅时代 335
二、五代禅的烂熟 338
三、大禅:对纯禅时代的回归与超越 341
第三节 二十一世纪新人文思潮对“大禅”的回应 343
一、肯·威尔伯的回应 343
二、托尔《新世界:灵性的觉醒》的回应 349
三、马哈希的回应 361
第十六章 人类生命进化的曙光——意义论 365
第一节 人类生命的三次飞跃 365
一、第一、二次飞跃略述 366
二、第三次飞跃:以心为本 369
第二节 《坛经》大生命观与现代生命的安顿 371
一、禅与生命的质量 371
二、禅与价值多元的调和 372
三、《坛经》生命安顿的实质:归于生命的本来面目 374
四、禅的展望与迎接禅化时代的来临 376
结论 379
参考文献 390
后记一 396
后记二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