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前言 1
序文 1
第一章 绪论 1
1.1汉语的特征 1
1.2中国语言学的各领域 2
1.2.1“小学”和语言学 2
1.2.2有关中国语言学各领域简介 5
1.3中国语言学史概观 9
第二章 周秦 11
2.1先秦哲学家的语言观 11
2.1.1名和实的问题 11
2.1.2墨子的语言观 13
2.1.3荀子的语言观 15
2.2训诂的开始 17
2.2.1按字形解释的形训 17
2.2.2按字音解释的声训 18
2.2.3用简单的语句进行解释 18
2.2.4语法的解释 19
2.3秦朝的语言政策 20
第三章 汉 23
3.1时代背景 23
3.1.1古籍的整理和训诂学的振兴 23
3.1.2重视文字教育并编纂识字课本 24
3.1.3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的矛盾 25
3.1.4中国语言学的发端 27
3.2训诂学 28
3.2.1经传的注解 28
3.2.2古训的集成——《尔雅》 31
3.3方言学——《方言》 50
3.3.1《方言》的编撰 50
3.3.2《方言》的体例 56
3.3.3《方言》的内容 59
3.3.4《方言》的价值 64
3.3.5《方言》的版本 67
3.4文字学——《说文解字》 69
3.4.1《说文解字》的编撰 69
3.4.2《说文解字》的系统 74
3.4.3《说文解字》的解说方式 77
3.4.4《说文解字》的价值 84
3.4.5《说文解字》的不足 86
3.4.6《说文解字》的版本 89
3.5语源学——《释名》 93
3.5.1《释名》的编撰 94
3.5.2《释名》的内容和体例 97
3.5.3《释名》的解说方式 98
3.5.4《释名》的解说特征 101
3.5.5《释名》解说方面的问题 103
3.5.6《释名》的价值 104
3.5.7有关《释名》研究的著作 107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109
4.1时代背景 109
4.2训诂学 111
4.2.1注释领域:义疏、音义的发展 111
4.2.2《尔雅》领域 112
4.2.3郭璞《尔雅注》和《方言注》 115
4.3文字学 124
4.3.1《字林》 124
4.3.2《玉篇》 125
4.4音韵学 129
4.4.1反切的使用 130
4.4.2声调的认识 137
4.4.3韵书的出现 139
第五章 隋唐 145
5.1时代背景 145
5.2训诂学 146
5.2.1《五经正义》 146
5.2.2《经典释文》 147
5.2.3玄应《一切经音义》和慧琳《一切经音义》 150
5.2.4《匡谬正俗》 153
5.2.5其他注释书 154
5.3文字学 155
5.3.1《干禄字书》 156
5.3.2《五经文字》 158
5.3.3《新加九经字样》 160
5.4音韵学——《切韵》 161
5.4.1作者陆法言 161
5.4.2《切韵》的体例和内容 163
5.4.3《切韵》的缺点 169
5.4.4《切韵》的价值 170
5.4.5《切韵》的版本 170
第六章 宋 175
6.1时代背景 175
6.2训诂学 177
6.2.1宋代训诂学的特征 177
6.2.2朱熹的训释方法 179
6.2.3有关经史子集的训释书 181
6.2.4雅学领域 182
6.3文字学 183
6.3.1《说文解字》的继承和发展 183
6.3.2字典的编纂 192
6.3.3古文字学的滥觞——金石学 208
6.4音韵学 213
6.4.1韵书 213
6.4.2等韵学 233
6.4.3古音学的开端 250
6.5语源学 253
6.5.1右文说的发端 253
6.5.2宋代的右文说 254
第七章 元 259
7.1时代背景 259
7.2训诂学 260
7.2.1经传的注释 260
7.2.2虚词词典——《语助》 261
7.3文字学 262
7.3.1《龙龛手鉴》 262
7.3.2《四声篇海》 265
7.3.3《字鉴》 266
7.4音韵学 267
7.4.1韵书 267
7.4.2等韵图——《切韵指南》 277
第八章 明 281
8.1时代背景 281
8.2训诂学 282
8.2.1注释领域 282
8.2.2雅学领域 283
8.3文字学 286
8.3.1《字汇》 286
8.3.2《正字通》 288
8.4音韵学 290
8.4.1韵书 290
8.4.2古音学 297
第九章 清 301
9.1时代背景 301
9.2训诂学 304
9.2.1注释领域 306
9.2.2雅学领域 309
9.2.3训诂词典类 323
9.2.4虚词词典类 326
9.2.5读书劄记 328
9.3文字学 333
9.3.1《说文》学的兴起 333
9.3.2古文字学 364
9.3.3传统字典的集大成之作——《康熙字典》 383
9.4音韵学 391
9.4.1古音学的发达 391
9.4.2韵书 412
9.5方言学 416
9.5.1《方言》注释书 417
9.5.2方言研究 421
9.5.3俗语研究 424
9.6语源学 431
9.6.1右文说的发展 432
9.6.2语源学专书——《文始》 434
9.6.3《释名》的注释 439
9.7语法学——《马氏文通》 442
9.7.1作者马建忠 443
9.7.2《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 446
9.7.3《马氏文通》的优点和不足 453
9.7.4《马氏文通》的版本 456
第十章 现代 459
10.1时代背景 459
10.1.1传统学科的继承和发展 460
10.1.2新学科的诞生 465
10.2训诂学 467
10.2.1训诂学新方向的探索 468
10.2.2现代训诂学的性质和范围 472
10.2.3语义学领域 475
10.2.4雅学及其他古籍领域 481
10.2.5词典的编纂 484
10.2.6训诂学概论及训诂学史著作 489
10.3文字学 494
10.3.1甲骨文研究概况 494
10.3.2金文研究概况 516
10.3.3《说文解字》研究概况 524
10.3.4汉字改革运动 529
10.3.5文字学理论研究著作 534
10.4音韵学 541
10.4.1高本汉的音韵学研究 541
10.4.2汉字读音标记法——注音符号和汉语拼音 553
10.4.3现代中国音韵学研究概况 568
10.5方言学 586
10.5.1现代中国方言学的发展历史 587
10.5.2台湾、香港和其他地区的中国方言研究 602
10.5.3现代中国方言学的课题 604
10.6语源学 605
10.6.1《释名》研究概况 606
10.6.2右文说研究概况 612
10.6.3同源词研究概况 620
10.6.4现代中国语源学研究的课题 627
10.7语法学 629
10.7.1现代中国语法学的发展历史 629
10.7.2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中国语法研究 674
书名索引 689
人名索引 721
共著者简历及执笔部分 744
译者后记 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