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5
第-章 童年的「流亡三部曲」 25
一、老家北大荒 25
二、父亲抗日,投奔西安 27
三、母子万里寻亲 28
四、返乡东北 32
五、逃难上海 33
六、台湾——香蕉天堂 35
第二章 生涯多转折 37
一、刘自然事件 37
二、就读政大外交系 39
三、初进外交部 44
四、留学美国:蒋廷黻大使的感召 46
第三章 美国新英格兰的留学生涯 49
一、佛莱契尔法律外交学院 49
二、美国参加越战的争议 55
三、反主流文化运动 59
四、打工与交友 61
五、「美国之音」工作 64
第四章 「乱世佳人」家乡的教书生活 67
一、三更灯火五更鸡 67
二、《南方的心灵》 71
三、以历史为志业 73
四、黑色的一九六八年 75
第五章 芝加哥大学:随师习道记 79
一、芝大校训、学风与学运 79
二、主授美国历史的恩师——富兰克林 88
三、主授美国与东亚关系的恩师——入江昭 90
四、主授中国现代史的恩师——孔复礼 92
第六章 为何中国知识分子左倾? 97
一、说之以理 98
二、动之以情 104
三、爱国诗人闻一多的悲剧 111
第七章 毛泽东的中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23
一、反右派斗争 123
二、三面红旗运动 126
三、文化大革命 127
第八章 激情、分裂、抉择——留美华人的保卫钓鱼台运动 133
一、前言 133
二、源起与一月之大游行 134
三、四月大游行 137
四、保钓运动开始向左转 137
五、安娜堡国是大会 140
六、保钓左派代表访问北京 146
七、「反共爱国联盟」——右派大反击 148
八、我对保钓左派人士之批评 151
九、台湾不保钓?大陆有保钓? 154
十、保钓运动后各派保钓人士之动向 156
十一、对保钓运动左派思潮之反思 167
十二、总结:功大于过,瑕不掩瑜 171
十三、出版《保钓风云录》 172
十四、向美国建言解决钓鱼台争议 176
十五、邵家两代保钓 178
第九章 「中国热」与西方对中共评价之两极化 181
一、圣母大学 181
二、美国和中国为何相互拥抱? 185
三、西方人士对中共的正面看法 186
四、西方人士对中共的负面看法 190
五、我的看法 194
六、中共对毛泽东及文革的看法 198
第十章 美台断交,共赴国难 201
一、个人对处理台美关系的建言 201
二、美台断交,美中建交 205
三、参与「台湾关系法」之游说工作 207
四、共赴国难 209
第十一章 客座中央研究院:研究大陆为何沦陷 211
一、雅尔达密约与马歇尔使华 212
二、苏联为何要控制东北? 213
三、蒋中正为何拒绝与史达林合作? 214
四、为何美国不愿介入国共内战 222
五、「国家」一曲打动心弦 225
第十二章 杭立武先生提携,终于返乡回国 227
一、游子返乡 227
二、杭立武生平及重要贡献 228
三、「亚洲与世界社」与学术外交 229
四、「中国人权协会」及取消戒严之建议书 230
第十三章 政大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学术外交 233
一、中心的历史与任务 233
二、中心之改革工作 235
三、蒋经国总统之领导风格 237
四、学术外交之一:大西洋理事会 238
五、学术外交之二:中美大陆会议 240
六、学术外交之三:「国际政治学会」会籍问题 241
七、学术外交之四:香港的历史角色与未来影响 243
八、王永庆对台湾发展之远见 245
九、国际开会文化之异同 246
十、工作之动力 247
第十四章 出任政府、总统、行政院长之发言人 249
一、俞国华院长 249
二、蒋经国总统 260
三、李登辉总统 263
四、李焕院长 266
五、郝柏村院长 268
六、感想 279
第十五章 新闻事业之「解严」与「兴利」 283
一、导言 283
二、开放报禁 284
三、开放台湾禁歌 289
四、开设电影分级制及审检《悲情城市》 291
五、筹建公共电视台 294
六、开办台北国际书展 306
七、设立金曲奖 307
八、做李安大导演的小「推手」 309
九、和证严上人结缘 309
第十六章 开放两岸新闻与文化交流 313
一、导言:我国大陆政策的内在局限 313
二、开放两岸记者互相采访 315
三、开放大陆出版品来台 318
四、开放大陆「黄河大合唱」禁歌 323
五、「林青霞事件」 326
六、感想 328
第十七章 台湾向国际社会发声发光 331
一、从解除戒严到五二○事件 331
二、六四天安门事件 336
三、在国外成立「中华新闻文化中心」 340
四、阐释「中美两大民族之使命感与命运论」 345
五、男女平权:国际新闻人员特考与外放 347
第十八章 惜别新闻局:依旧青山绿树多 351
一、对大众传播事业之建议与协助 351
二、对大众传播事业之评价 353
三、辞职 353
第十九章 重回学术界 361
一、重执教鞭:政治大学外交系所复课 361
二、哈佛大学出版《司徒雷登与中美关系》 363
三、兼任「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执行长 372
四、重返政大国关中心 379
五、重回学术外交之一:英国国会演说 381
六、重回学术外交之二:美国国会作证 382
七、重回学术外交之三:台海危机与美中台三角关系 384
八、解读李光耀资政 388
第二十章 穿梭两岸,搭建和平桥梁 391
一、两岸应借镜「德国经验」与珍视「台湾经验」(一九九二年) 392
二、从「江八点」到汪道涵之「邦联制」(一九九五年) 397
三、对国统会之建言(一九九五年) 402
四、政大国关中心与大陆「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签订合作协定(一九九五年) 403
五、为化解两岸紧张关系建言(一九九五年) 404
六、「两岸签订和平协定」之研究报告(一九九六年) 405
七、台湾处理两岸关系之六项原则(一九九六年) 406
八、汪道涵谈马英九(一九九八年) 407
九、为汪道涵来台等相关事宜交换意见(一九九八年、一九九九年) 411
十、哈佛大学讨论李登辉「两国论」(一九九九年) 414
十一、解读李登辉总统 417
十二、捍卫中华民国(二○○○年) 422
十三、对大陆进忠告(二○○八年) 424
十四、开放大陆学生来台留学之呼吁(二○○九年) 426
十五、大陆必须接受中华民国之存在(二○一二年) 428
十六、总结:改善两岸关系唯靠孟子良言 430
第二十一章 中华民国生存之意义 433
一、海洋中国与大陆中国 433
二、台湾之历史角色、经验与抱负 434
三、台湾之安全与出路 440
结语 445
谢启 447
一生大事纪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