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论 3
第一章 药对的形成与发展 3
(一)药对的基本特征 3
(二)药对的发展历程 4
(三)药对研究的重要意义 6
第二章 药对配伍规律 9
(一)药对配伍作用 9
(二)药对配伍原则 10
第三章 药对的现代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一)药对的数据挖掘研究 13
(二)药对的功效物质基础研究 17
(三)药对的配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 31
(四)药对的临床应用 36
(五)药对的现代研究策略与方法 40
各 论 61
第四章 解表药对 61
(一)麻黄—桂枝 61
(二)桂枝—白芍 65
(三)苍耳子—辛夷 67
(四)白芷—川芎 69
(五)麻黄—甘草 72
(六)柴胡—甘草 78
(七)柴胡—葛根 79
(八)桑叶—杏仁 81
第五章 清热药对 84
(一)石膏—知母 84
(二)石膏—甘草 86
(三)知母—黄柏 88
(四)知母—黄芩 90
(五)知母—天花粉 92
(六)知母—甘草 92
(七)黄芩—栀子 93
(八)黄芩—大黄 96
(九)黄芩—生地黄 100
(十)黄芩—黄柏 101
(十一)黄连—吴茱萸 104
(十二)黄连—黄柏 138
(十三)黄连—枳实 140
(十四)黄连—升麻 143
(十五)黄连—半夏 144
(十六)黄连—连翘 147
(十七)黄连—葛根 149
(十八)黄连—木通 151
(十九)黄连—栀子 153
(二十)黄连—大青叶 156
(二十一)黄连—秦皮 157
(二十二)黄连—苦参 159
(二十三)黄连—甘草 160
(二十四)黄连—槟榔 166
(二十五)黄连—大黄 168
(二十六)黄连—人参 170
(二十七)黄柏—栀子 175
(二十八)黄柏—肉桂 177
(二十九)生地黄—黄连 179
(三十)生地黄—大黄 182
(三十一)麦冬—半夏 185
(三十二)当归—黄芩 186
(三十三)当归—大黄 188
(三十四)金银花—连翘 189
(三十五)金银花—甘草 199
(三十六)金银花—蒲公英 201
(三十七)蒲公英—紫花地丁 203
(三十八)大黄—金银花 205
(三十九)大黄—牡蛎 207
(四十)黄药子—甘草 209
(四十一)苦玄参—肿节风 215
(四十二)决明子—石决明 216
第六章 泻下药对 218
(一)大黄—芒硝 218
(二)大黄—枳实 220
(三)大黄—厚朴 221
(四)大黄—黄芪 222
(五)大黄—附子 223
(六)大黄—巴豆 227
(七)大黄—甘草 228
(八)半夏—硫黄 231
第七章 祛湿药对 233
(一)羌活—独活 233
(二)黄柏—苍术 234
(三)藿香—陈皮 236
(四)厚朴—半夏 240
(五)黄连—厚朴 246
(六)陈皮—半夏 251
(七)茯苓—附子 255
(八)茯苓—桂枝 256
(九)猪苓—茯苓 258
(十)泽泻—白术 260
(十一)滑石—甘草 262
(十二)茵陈—栀子 263
(十三)茵陈—大黄 265
(十四)白术—白芍 267
(十五)秦艽—威灵仙 269
(十六)防己—黄芪 270
(十七)水飞蓟—当药 272
(十八)石膏—麻黄 273
(十九)川乌—白芍 277
(二十)豨莶草—臭梧桐叶 285
(二十一)虎杖—桂枝 286
第八章 温里药对 288
(一)附子—干姜 288
(二)附子—肉桂 293
(三)附子—桂枝 297
(四)附子—白术 300
(五)附子—细辛 301
(六)附子—甘草 303
(七)附子—黄连 307
(八)麻黄—附子 308
(九)当归—吴茱萸 310
(十)丁香—肉桂 312
(十一)干姜—甘草 313
(十二)花椒—干姜 314
(十三)细辛—杜仲 315
(十四)黄连—干姜 317
(十五)桂枝—甘草 319
第九章 理气药对 324
(一)青皮—陈皮 324
(二)陈皮—生姜 325
(三)枳实—枳壳 327
(四)枳实—白芍 327
(五)木香—槟榔 329
(六)木香—大黄 330
(七)川楝子—延胡索 331
(八)香附—川芎 333
(九)香附—艾叶 334
(十)香附—高良姜 335
(十一)薤白—瓜蒌 335
(十二)柴胡—白芍 340
(十三)柴胡—黄芩 343
第十章 理血药对 348
(一)三七—白及 348
(二)三七—大黄 350
(三)白及—大黄 351
(四)川芎—白芍 353
(五)川芎—赤芍 355
(六)川芎—大黄 360
(七)当归—川芎 361
(八)当归—红花 375
(九)乳香—没药 378
(十)蒲黄—五灵脂 381
(十一)丹参—葛根 386
(十二)丹参—丹皮 392
(十三)丹参—檀香 398
(十四)丹参—三七 400
(十五)丹参—山楂 409
(十六)丹参—川芎 412
(十七)丹参—甘草 419
(十八)丹参—红花 421
(十九)桃仁—红花 451
(二十)桃仁—当归 459
(二十一)益母草—香附 462
(二十二)三棱—莪术 463
(二十三)莪术—延胡索 466
(二十四)延胡索—当归 467
(二十五)水蛭—虻虫 469
(二十六)赤芍—大黄 471
(二十七)三七—黄芩 476
(二十八)三七—栀子 476
(二十九)三七—土鳖虫 477
(三十)人参—三七 478
(三十一)葛根—山楂 483
(三十二)山楂叶—刺玫果 484
(三十三)硝石—矾石 486
第十一章 止咳平喘药对 488
(一)半夏—生姜 488
(二)细辛—五味子 492
(三)贝母—蛇胆汁 493
(四)蛇胆汁—陈皮 496
(五)黄芩—半夏 498
(六)鲜竹沥—鱼腥草 499
(七)麻黄—杏仁 500
(八)麻黄—五味子 506
(九)麻黄—地龙 508
(十)射干—麻黄 509
(十一)白果—麻黄 511
(十二)紫菀—款冬花 512
(十三)桔梗—甘草 515
第十二章 安神开窍药对 523
(一)远志—石菖蒲 523
(二)百合—知母 526
(三)黄连—肉桂 531
(四)酸枣仁—五味子 539
(五)酸枣仁—柏子仁 541
(六)酸枣仁—夜交藤 542
(七)酸枣仁—栀子 543
(八)远志—酸枣仁 544
(九)半夏—夏枯草 545
(十)白矾—郁金 546
(十一)半夏—秫米 549
第十三章 平肝息风药对 551
(一)天麻—川芎 551
(二)钩藤—天麻 559
(三)全蝎—蜈蚣 562
第十四章 补益药对 566
(一)人参—黄芪 566
(二)人参—蛤蚧 567
(三)人参—丹参 569
(四)人参—干姜 571
(五)人参—当归 572
(六)人参—金银花 573
(七)人参—赤芍 573
(八)人参—附子 574
(九)党参—黄芪 578
(十)当归—黄芪 579
(十一)黄芪—知母 599
(十二)黄芪—丹参 599
(十三)黄芪—莪术 604
(十四)黄芪—白术 605
(十五)黄芪—升麻 607
(十六)黄芪—茯苓 608
(十七)黄芪—川芎 608
(十八)黄芪—葛根 610
(十九)黄芪—甘草 613
(二十)白术—茯苓 614
(二十一)白术—甘草 617
(二十二)白芍—附子 618
(二十三)白芍—甘草 619
(二十四)当归—白芍 631
(二十五)当归—熟地 642
(二十六)当归—黄药子 644
(二十七)何首乌—人参 649
(二十八)人参—麦冬 650
(二十九)百合—地黄 652
(三十)天冬—麦冬 655
(三十一)墨旱莲—女贞子 658
(三十二)淫羊藿—女贞子 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