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6
第一节 关于移民社会融合的理论研究 6
第二节 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研究 13
第三节 关于认同的理论研究 22
第四节 国内关于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的研究 38
第五节 本书的研究问题 41
第六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介绍 43
第二章 我是谁:流动少年的多元身份认同 50
第一节 社会分类:流动少年的多元身份 51
第二节 自我认同:流动少年的主观认知 55
第三章 城市文化融合:流动少年的认同建构过程 84
第一节 语言取向 87
第二节 文化活动适应 92
第四章 城市更好:流动少年的城乡比较与群体偏好 118
第一节 对农村和城市的评价 121
第二节 对农村人和城市人的评价 127
第三节 同龄群比较 132
第四节 职业理想 140
第五章 城市中的半岛:流动少年生活的外地人社区 148
第一节 城中村:城市与农村的负面结合 149
第二节 链式移民与社会关系 161
第三节 制度和实践对身份的确认 170
第四节 流动的社区 175
第六章 底层再生产:农民工家庭 186
第一节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187
第二节 家庭结构及其影响 194
第三节 父母的劳动时间及其影响 201
第四节 望子成龙:父母对子女学习的态度 209
第五节 父母对学校的不信任 213
第七章 阶级再生产:农民工子弟学校 221
第一节 作为主导者的国家:法律、政策及其实施 222
第二节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环境 230
第三节 办学策略:追求利润最大化 235
第四节 生存策略:安全第一 247
第五节 管理策略:作坊式管理 251
第六节 学生:德智全面不发展 264
第八章 认同与定位:流动少年的社会融合 272
第一节 流动少年对城市的认同 272
第二节 流动少年面对的社会定位 273
第三节 双重紧张:认同紧张与结构紧张 278
第四节 流动少年可能的行为选择 280
第五节 余论:促进社会融合的政策建议 284
附录1 30名被访谈学生的基本情况 288
附录2 文章中出现的其他主要人物的简况 290
附录3 城市流动青少年的价值观研究调查问卷 291
附录4 北京市WQ乡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 299
附录5 访谈提纲 305
后记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