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称谓分期研究 社会语言学新探》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剑艺,果娜,李杰等撰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00105286
  • 页数:83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孙剑艺教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项目,研究对象是“社会称谓”。社会称谓自须结合“社会”来研究,因定以“二十世纪社会变迁”为背景和参照。本书将二十世纪按时间先后划分为“晚清—民初—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以来”等若干历史阶段,依照前述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大致段落为序,共分九个部分,一部分谓之一编,故总题曰“分期研究”。每编内容既能独立,又互有联络,后编内容对前编有所交叉和继承。

绪论 1

一、本书研究的学科属性 1

二、全书各编内容概说 5

三、本书的学术价值、研究方法和学术创新 16

第一编 晚清政治风云与相关社会称谓研究 21

编前言 21

第一章 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时期的社会称谓 22

第一节 晚清帝后斗争及其称谓 22

第二节 对中日战争态度分歧的称谓体现及战争造成的中日两国人称谓变化 27

第三节 甲午战争中清军参战部队的相关称谓 31

第四节 人民自发组织起来抗敌卫国所形成的称谓 35

第五节 维新变法催生的社会称谓 40

第二章 义和团运动时期的社会称谓 45

第一节 义和团组织称谓的沿革与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45

第二节 义和团队伍内部的称谓 59

第三节 义和团对外国人、教徒以及与外国有关联的中国人的称谓 64

第三章 清王朝的垂死挣扎与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称谓 69

第一节 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时期的相关称谓 69

第二节 反清革命团体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相关称谓与辛亥革命的成功 78

第二编 晚清官场称谓管窥——以《官场现形记》为例 91

编前言 91

第一章 《官场现形记》之官场称谓概观 92

第一节 官员的称谓 92

第二节 官衙下层供职人员称谓 98

第三节 官亲称谓 102

第二章 晚清社会称谓与官场风气透视 108

第一节 “洋人”类称谓的震撼效应与晚清官场恐洋综合征 108

第二节 官场拜认类称谓的虚伪性与晚清社会攀附趋奉之风 116

第三编 民初政治风云与相关社会称谓研究 127

编前言 127

第一章 新国体的建立与相关社会称谓 128

第一节 “大总统”和“总理”相关称谓与民初民主政体的建立 128

第二节 各类“议员”称谓与民初议会政治的试行 132

第二章 北洋军阀的统治与相关社会称谓 134

第一节 “北洋军阀”称谓的由来及所指 135

第二节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派别称谓 141

第三节 袁世凯的混乱统治与相关社会称谓研究 146

第四节 “公民团”“督军团”与府院之争 151

第五节 “辫子军”“辫帅”“讨逆军”等称谓与张勋复辟 152

第六节 “猪仔议员”“贿选总统”等称谓与曹锟上台 155

第七节 “临时执政”等社会称谓与段祺瑞的北京临时执政府 157

第八节 “安国军”“陆海军大元帅”等称谓与张作霖在北方的统治 159

第三章 进步势力反抗反动势力的斗争与相关社会称谓 162

第一节 “民党”“宗社党”等称谓与中华民国成立 162

第二节 “讨袁军”“护国军”等称谓与“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 164

第三节 革命派“海陆军大元帅”“七总裁”等称谓与护法运动 167

第四节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期间的标志性社会称谓 169

第四章 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及国共关系所体现的相关称谓 177

第一节 国内马列主义的宣传与“阶级”类称谓的兴起 177

第二节 工人运动及相关称谓 181

第三节 农民运动及相关称谓 186

第四节 “西山会议派”等称谓与国民党右派破坏国共合作 192

第五节 国民党进步势力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相关称谓 196

第四编 十年内战时期社会称谓研究 203

编前言 203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军队建设与群众武装系列称谓 204

第一节 共产党正规部队军事系列称谓及其演变 204

第二节 中共早期军队建设中的政治工作相关称谓 229

第三节 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武装系列称谓 235

第二章 工农运动与苏维埃政权建设相关称谓 241

第一节 土地革命时期农村各阶层的划分及相关称谓 241

第二节 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协会组织称谓与工农运动 250

第三节 苏维埃系列称谓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257

第三章 中共党内斗争与苏区肃反扩大化相关称谓 262

第一节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党内斗争相关称谓 262

第二节 苏区“肃反”扩大化与相关称谓 268

第四章 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政治、军事系列称谓 279

第一节 国民党内部派别及相关称谓 279

第二节 “国军”系列称谓和国民党正规军对红军的围剿 283

第三节 名目繁多的反动地方武装与土地革命斗争的残酷性 292

第五章 日本对“满蒙”的侵略与东北抗日斗争相关称谓 296

第一节 “亡国奴”“汉奸”“卖国贼”称谓与东北严峻的抗日形势 297

第二节 伪满洲国的建立与相关社会称谓 301

第三节 日本侵略者对东北的法西斯统治与相关社会称谓 305

第四节 日本侵略者对东北人民的奴役剥夺与相关社会称谓 311

第五节 东北及察哈尔一带反侵略斗争的武装称谓 319

第六节 “民先队”“救国会”“七君子”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325

第五编 抗战时期社会称谓研究 333

编前言 333

第一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各派政治力量相关称谓 335

第一节 主战、主和的对立衍生出的几组派别分歧称谓 336

第二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于三大势力的划分及其对应的三大派别 339

第二章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与相关社会称谓 347

第一节 丰富多彩的八路军相关称谓与华北地区抗战 347

第二节 新四军、抗日联军相关称谓与华中和东北地区抗战 355

第三节 地方武装称谓与抗日游击战争 365

第三章 普通群众抗日斗争与其社会称谓 374

第一节 抗日根据地各种群众救国组织成立及其社会称谓的使用 374

第二节 堡垒户、抗属等普通群众的抗日斗争及其称谓使用 381

第四章 “鬼子”“伪军”“汉奸”类相关社会称谓 386

第一节 形形色色的日军称谓与中国人民的国恨家仇 386

第二节 五花八门的伪军相关称谓与抗战风云 391

第三节 “汉奸”类相关称谓与民族灾难的加重 401

第五章 国民党抗战军事政治相关社会称谓举隅 408

第一节 设立“大本营”、划分“战区”与国民党全面抗战开始 408

第二节 国民党领导抗战的最高部门和最高领导人称谓 411

第三节 “牺盟会”“决死队”“新军”与阎锡山晋绥军抗战 414

第四节 抗战烽火中诞生的“三民主义青年团”及其性质作用 418

第五节 “中国远征军”——一群被遗忘的抗日英雄 422

第六编 解放战争时期社会称谓研究 431

编前言 431

第一章 共产党军事力量和战争生活的称谓 433

第一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及共产党其他军事力量相关称谓 434

第二节 人民解放军扩兵、练兵、整军运动相关称谓 444

第三节 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相关称谓 458

第四节 剿匪运动与接管城市相关称谓 466

第二章 国民党军事力量和蒋管区地方武装及特务类称谓 472

第一节 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相关称谓 472

第二节 “还乡团”系列称谓与地主阶级的反攻倒算 480

第三节 国民党军队训练官兵和监督、鼓励作战的团体称谓 484

第四节 “特务”的词汇意义与社会所指 489

第三章 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和农村阶级成分划分相关称谓 500

第一节 解放区土改时的“地主”类相关称谓 501

第二节 “贫农”“雇农”“中农”“富农”等各类农民成分称谓 509

第三节 “土改工作队”“农会”等与翻身农民等系列称谓 520

第四节 深入土改与纠正“左”倾错误所关涉的系列称谓 529

第七编 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政治运动与相关社会称谓研究 543

编前言 543

第一章 “反革命分子”系列称谓与镇压反革命运动 545

第一节 “反革命分子”的界定及其限定类型和社会分层类型 546

第二节 由“反革命分子”的五大类别看镇反运动的关注焦点 550

第二章 “老虎”“五毒分子”与“三反”“五反”运动 562

第一节 “贪污分子”“老虎”等系列称谓与“三反”运动 563

第二节 “五毒分子”等系列称谓与“五反”运动 575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阶级成分称谓和农民称谓变革 585

第一节 土地改革运动带来的称谓变革 586

第二节 从“缺粮户”“特约农户”等反观当年的粮食运动 593

第三节 “单干户”到“社员”背后的互助合作运动 601

第四章 反胡风运动和整风反右运动社会称谓窥管 612

第一节 反胡风运动与“胡风反革命集团”和“胡风分子”的冤案 613

第二节 整风和鸣放运动期间的标志性称谓 619

第三节 “右派”类称谓与反右运动 626

第五章 “大跃进”及其引发的“反右倾”运动社会称谓窥管 648

第一节 由“保守派”等落后性称谓反观“大跃进”的跃进步伐 649

第二节 “大跃进”中几组先进落后对照称谓 653

第三节 由“红旗手”等先进性称谓看“大跃进”运动的时代气氛 660

第四节 “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及其相关称谓与“反右倾”运动 664

第八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变革与相关社会称谓研究 673

编前言 673

第一章 农村经济领域内的社会称谓考察 675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社会称谓发展的历史背景及统计 675

第二节 “万元户”类称谓的演变与新时期经济发展 676

第三节 “专业户”类称谓与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和农户结构变化 682

第四节 人民公社的撤销与“社员”“村民”称谓的更替 688

第五节 “农民企业家”“乡镇企业家”和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 691

第六节 新经济时期的农民称谓 694

第七节 “城市边缘人”群体称谓 696

第二章 城市经济领域内的社会称谓研究 701

第一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下社会称谓发展的历史背景及统计 701

第二节 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带来的称谓变化 702

第三节 城市各类企业家称谓与新时期经济发展 709

第四节 社会兼职、新兴行业和新兴职业等引起的新兴称谓 721

第五节 社会阶层分化与阶层称谓词的出现 728

第三章 商品贸易领域内的社会称谓考察 737

第一节 国内贸易与经纪人现象 737

第二节 对外经贸往来中的社会称谓 743

第九编 改革开放以来留学潮与留学生相关称谓研究 749

编前言 749

第一章 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及相关机构称谓 753

第一节 预备出国留学应考人员系列称谓 753

第二节 出国留学外语培训、基金机构及中介类称谓 762

第二章 出国留学人员类别划分及其关联伴随称谓 770

第一节 “留学生”语源以及与“留学人员”的概念差异 770

第二节 出国留学人员的类别划分称谓 774

第三节 出国留学人员的关联伴随称谓 784

第三章 海外留学有成与归国创业人员等系列称谓 790

第一节 “海归”系列称谓与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 791

第二节 “海外留学英才”等称谓与国家对优秀海归人才的优惠政策 797

第三节 “海待”“海藻”“海啃”系列称谓与海归人员的市场价值走低 801

第四节 “海不归”与“海鸥”系列称谓与留学人才国际化 807

主要参考征引文献 815

索引简编 824

后记 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