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共同缔造:提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治理平台 3
第一章 共同缔造的认识论价值 3
第一节 共同缔造的内涵与实践进程 3
一 共同缔造的背景 4
二 共同缔造的内涵 6
三 共同缔造的实践进程 7
第二节 共同缔造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解题思路 8
一 回应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弱化的问题 9
二 回应政府行政运营成本高的问题 11
三 回应社区群众基础不牢的问题 12
第三节 共同缔造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认识基础 16
一 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形式 16
二 新常态下发展新路径的新探索 17
三 实现“五位一体”发展的新载体、新平台 17
第二章 共同缔造的方法论指导 19
第一节 以群众参与为核心,建立多元治理的共治机制 19
一 以群众参与为核心的价值 20
二 实现多元共治机制的路径 23
第二节 以分类统筹为手段,形成整体治理的整合机制 31
一 以分类为基础,为统筹整合做好准备 32
二 以统筹为中心,形成整体治理的整合机制 34
第三节 以项目活动为载体,形成契约治理的激励机制 37
一 项目管理在契约治理中的激励作用 38
二 以奖代补形成稳定的契约治理激励机制 39
第四节 以奖励优秀为动力,强调绩效治理的评估机制 42
一 奖励优秀在共同缔造中的重要价值 42
二 建立绩效治理的评估机制,明确奖励对象 44
三 实施绩效评估机制,表彰优秀对象 46
第五节 以培育精神为根本,倡导过程治理的引领机制 47
一 精神培育对于共同缔造的重要价值 48
二 过程治理作为培育精神的重要途径 49
三 通过活动过程,引领共同缔造精神培育 51
第三章 共同缔造的实践论启迪 55
第一节 实践探索在共同缔造中的作用 55
一 通过实践实现共同缔造的认识论价值 55
二 通过以点带面探索共同缔造的方法论 56
第二节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的海沧实践 58
一 纵向到底,实现系统治理 58
二 横向到边,实现源头治理 61
三 纵横交错,实现综合治理 62
四 互动共治,实现共同治理 64
第三节 海沧实践的推广价值 65
一 海沧实践具备扎实的基础 65
二 海沧实践具备完整的可操作化机制 67
三 海沧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效 71
四 海沧实践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73
第二篇 共同缔造:构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完整体系 80
第四章 以主体功能区为统筹,在产业与城市转型中建设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 80
第一节 发挥主体功能区在治理体系中的统筹作用 81
一 主体功能区的实践构想 81
二 主体功能区在促进“两个转型”中的统筹作用 82
三 深化主体功能区拓展的海沧实践 84
第二节 以产业转型加快升级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 86
一 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中的产业转型 87
二 产业转型助力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升级路径 90
第三节 以城市转型推动完善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 93
一 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中的城市转型 93
二 城市转型助推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的优化机制 97
第五章 以社区治理为基础,在社会转型中完善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 103
第一节 发挥社区治理促进社会转型的基础作用 104
一 社会转型的现实困境 104
二 社会转型需要发挥社区治理的基础作用 106
第二节 以社区治理为基础促进社会转型的海沧实践 108
一 顶层设计,健全社区建设组织领导 109
二 措施到位,推进社区管理服务提升 110
三 加强保障,确保社区建设有效开展 112
四 多元参与,构建和谐社区互动共治新格局 114
第三节 以社区治理为基础促进社会转型的实践成效 116
一 社会转型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116
二 以“法治化”打造服务型政府,转变了作风和民风 116
三 以“软治理”搭建起治理平台,形成了共建和共享 117
四 以“微自治”催生治理内动力,激发了自治和自强 117
第六章 以深化政府治理结构为抓手,优化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 119
第一节 深化政府治理结构,推动完善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 120
一 深化政府治理结构在城市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意义 121
二 海沧区深化政府治理结构的架构设计 122
第二节 优化行政流程,提高运行效率 123
一 深化审批制度改革,重新解构行政管理流程 124
二 推行商事制度改革,厘清政府市场治理边界 125
第三节 拓展平台载体,改善服务效果 126
一 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打造行政管理精细化服务 126
二 创建三级网格化体系,运用新技术改善治理成效 127
三 开展双月座谈,四下基层,构建治理主体合作协商平台 128
第四节 创新管理机制,提升行政能力 129
一 实施多规合一,保护生态红线,提升法治化治理水平 129
二 改革干部考评与财税制度,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130
三 加强政务公开,制定权力清单,建立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 131
第七章 以“两个融合”为引领,凸显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海沧特色 135
第一节 以两岸融合为导向,打造两岸新家园 136
一 加强“两岸融合”的实践进程 136
二 “两岸融合”治理的模式探索 141
第二节 以新老厦门人融合为导向,重构社区共同体 146
一 加强“新老融合”的实践价值 147
二 以“共同缔造”促进“新老融合”的治理机制 152
第八章 以法治为先导,为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提供基础保障 158
第一节 发挥法治在城市治理现代化完整体系中的基础保障作用 159
一 法治的内涵意蕴 159
二 法治在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中的基础保障作用 160
第二节 全面落实法治城市建设任务的海沧实践 167
一 维护法律权威,确保宪法法律全面正确实施 168
二 坚持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168
三 严格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70
四 促进全民守法,加强法治社会建设 172
五 发挥区位优势,做好涉台法律事务工作 174
六 注重人才培养,建立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175
第三篇 共同缔造:创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模式 180
第九章 元治理模式 180
第一节 元治理的一般意蕴与中国情境 180
一 元治理的一般意蕴 181
二 双主体:元治理的中国情境 182
第二节 深化党建工作,加强党委核心领导 184
一 打造“主导式”党建 184
二 探索“嵌入式”党建 186
三 推进“服务式”党建 188
四 延伸“协商式”党建 191
第三节 夯实统筹工作,强化政府主导地位 193
一 顶层设计,从“管控”到“掌舵”,构建“领唱型”政府 193
二 减负增效,从“全能”到“放权”,构建有限型政府 198
三 服务下沉,从“碎片”到“综合”,构建服务型政府 200
第十章 微治理模式 203
第一节 微治理的缘起与内涵 203
一 微治理的缘起 204
二 微治理的内涵与结构 206
第二节 以微心愿为起点,搭建需求表达体系 208
一 信息化征集:技术性治理的新手段 208
二 组织化征集:参与式治理的新渠道 209
三 制度化征集:服务型治理的新形式 210
第三节 以微志愿为载体,构建民生项目体系 211
一 文明创建微项目 211
二 公共服务微项目 213
三 社区治理微项目 215
第四节 以微机制为支撑,创建互动共治平台 217
一 建立多元参与机制 218
二 创设网格服务机制 220
三 创新宣传发动机制 221
第五节 以微自治为核心,组建基层自治网络 223
一 社区层面服务型自治 223
二 网格层面功能型自治 225
三 楼栋微自治 227
第十一章 协治理模式 230
第一节 协治理的缘起与内涵 230
一 协治理的缘起 231
二 协治理的内涵与结构 232
第二节 协商共治:破解“主体缺位”难题 234
一 搭协商平台,保证有事可商量 234
二 建协商组织,保证有事能商量 236
三 拓协商技术,保证有事好商量 237
第三节 协作共管:破解“全能管理”难题 238
一 政企协作,引入市场组织 238
二 政社协作,激活社会组织 240
三 社社协作,培育社区组织 241
第四节 协调联动:破解“政社失衡”难题 243
一 综合式服务,横向到边全覆盖 243
二 回应式服务,纵向到底全响应 246
第五节 协同共融:破解“本土治理”难题 247
一 文化共融,吸收两岸先进理念 247
二 平台共创,融合两岸缔造方式 248
三 社会共治,汇聚两岸主体参与 250
参考文献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