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荒漠化的概念 1
第二节 荒漠化的分布 4
第三节 荒漠化类型 8
第四节 荒漠化发生原因 13
第五节 荒漠化的危害 17
第六节 荒漠化与防治研究的内容 19
第七节 荒漠化与防治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21
第二章 荒漠化地区的自然环境 26
第一节 荒漠化地区的气候 26
第二节 荒漠化地区的土壤 29
第三节 荒漠化地区的植被 33
第四节 沙漠化地区的水分循环与水分平衡 38
第五节 荒漠化地区的地质与地貌 41
第六节 荒漠化地区的水文与水资源 47
第三章 风蚀沙漠化与防治 56
第一节 风力作用与沙丘移动 56
第二节 风蚀沙漠化的分布和人为成因类型 68
第三节 草地沙漠化的动力 70
第四节 沙漠化发生机理 73
第五节 草地风蚀沙漠化的等级和地表景观 76
第六节 沙漠化的危害 82
第七节 风蚀沙漠化防治的原理 85
第八节 防治风蚀与风积的工程技术 89
第九节 防治风蚀沙漠化的植被技术 99
第十节 风沙区防护林体系 108
第十一节 沙地造林树种和密度 111
第四章 水蚀荒漠化与防治 120
第一节 土壤水蚀分布和类型 120
第二节 水蚀荒漠化的水动力作用 122
第三节 水动力侵蚀类型 125
第四节 影响水蚀的因素 130
第五节 水蚀荒漠化的等级和地表景观及危害 137
第六节 防治水蚀荒漠化的工程技术 140
第七节 防治水蚀荒漠化的植被技术 159
第五章 蒸发盐渍荒漠化与防治 169
第一节 土壤盐渍化的分布和形成过程 169
第二节 盐渍土的形成条件和动力 174
第三节 盐渍化的类型与等级 179
第四节 土壤盐渍化的危害 182
第五节 盐渍化的防治措施 184
第六章 石漠化与防治 196
第一节 石漠化的概念与石漠化分布 196
第二节 石漠化发生动力和条件 201
第三节 石漠化的等级与景观 207
第四节 石漠化的危害 209
第五节 石漠化治理技术与措施 211
第七章 亚热带湿润红土区的土地退化与防治 220
第一节 湿润红土区土地退化的分布与类型 220
第二节 湿润红土区土地退化动力及影响因素 223
第三节 湿润红土区土地退化的等级和景观 225
第四节 湿润红土区土地退化防治措施 229
第八章 冻融荒漠化与防治 234
第一节 冻融荒漠化分布和影响因素 234
第二节 冻融荒漠化发生的动力 236
第三节 冻融荒漠化的等级与危害 239
第四节 冻融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242
第九章 生物动力荒漠化与防治 246
第一节 放牧生物动力土质荒漠化 246
第二节 人为动力荒漠化 249
第三节 生物动力荒漠化治理技术与措施 257
第十章 荒漠化监测与评价 263
第一节 荒漠化监测 263
第二节 荒漠化评价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