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监测评价体系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孔来,安文,王如燕著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60749532
  • 页数:3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监测评价体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既有理论也有实践,并主要结合山东省的数据提出了若干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本书既可作为政府管理工作的参考,还可作为一般公众了解相关知识的读本,读者面较广。

第1章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关理论问题 1

1.1 资源节约型社会概述 2

1.1.1 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利用 2

1.1.2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 4

1.1.3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含义及模式初探 7

1.2 环境友好型社会概述 13

1.2.1 环境友好概念的由来 13

1.2.2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 14

1.2.3 环境友好型社会复合体初探 15

1.3 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系 18

1.3.1 资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18

1.3.2 资源节约是环境友好的基础 19

1.3.3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并行的两个理念 19

1.4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有关社会建设理论的关系 20

1.4.1 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20

1.4.2 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21

1.4.3 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生态省(市、县)建设的关系 23

1.5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24

第2章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成要素和系统结构分析 29

2.1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条件 29

2.1.1 自然资源状况 29

2.1.2 经济基础概况 37

2.1.3 社会发展条件 39

2.2 我国目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1

2.3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构成要素 45

2.3.1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观念 45

2.3.2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主体 45

2.3.3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制度 46

2.3.4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体制 46

2.3.5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机制 46

2.3.6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体系 47

2.4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系结构分析 47

2.4.1 系统分析的概念 47

2.4.2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系统结构 49

第3章 山东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基础条件与优势 70

3.1 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70

3.1.1 地理位置与区位优势 70

3.1.2 主要资源储存量与生态系统多样性 72

3.1.3 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及开发利用 72

3.1.4 土地资源基本特点及利用现状 74

3.1.5 海洋资源丰富多样 75

3.1.6 典型的生物资源,多样的生态系统 75

3.2 山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76

3.2.1 名列前茅的经济指标 76

3.2.2 日趋优化的工业体系 77

3.2.3 全面发展的农业经济 77

3.2.4 日益提高的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 79

3.3 山东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前期建设实践 80

3.3.1 山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80

3.3.2 突出生态保护理念,开展八项创建活动 82

3.3.3 重点抓好生态省建设规划 83

3.3.4 确立促进节能降耗的重点工作思路 83

3.3.5 围绕结构调整建设重大资源节约项目 84

3.3.6 抓住机遇推进环境污染防控 84

3.3.7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85

3.3.8 突出国土绿化,加强生态修复 85

3.4 山东省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 86

3.4.1 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占有量低 87

3.4.2 主要自然资源短缺、结构性矛盾突出 87

3.4.3 开发程度较高,但利用层次较低 89

3.4.4 产业结构性污染明显 90

3.4.5 环境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91

3.4.6 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功能衰退 91

3.4.7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92

3.4.8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滞后 93

3.4.9 人口基数大、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93

第4章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指标评价体系 95

4.1 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论 96

4.1.1 指标体系的定义 96

4.1.2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97

4.1.3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方法 98

4.2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 99

4.2.1 总目标的系统分解 100

4.2.2 预选指标体系的建立 100

4.2.3 筛选指标,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103

4.3 单个指标分析 106

4.3.1 资源节约子系统 106

4.3.2 社会发展子系统 108

4.3.3 经济发展子系统 109

4.3.4 科技支持子系统 110

4.3.5 环境保护子系统 111

4.4 选择敏感性指标建立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112

4.4.1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预警的意义 112

4.4.2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114

第5章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衡量标准 116

5.1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衡量标准制定的基础——行为、制度和观念 116

5.1.1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行为 117

5.1.2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制度 119

5.1.3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观念 122

5.2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衡量标准的制定依据 125

5.2.1 参照“三步走”战略构想的基本目标 125

5.2.2 参照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 125

5.2.3 参照农村20%最高收入农户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 125

5.2.4 参照城镇居民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 126

5.2.5 参照部分大城市郊区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 126

5.3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单项指标数量静态标准的确定 127

5.3.1 能源消耗弹性指数 127

5.3.2 万元GDP用水量 127

5.3.3 万元GDP能耗 127

5.3.4 人均耕地面积 128

5.3.5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128

5.3.6 “三废”综合利用贡献率 128

5.3.7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129

5.3.8 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耗量的比重 129

5.3.9 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130

5.3.10 森林覆盖率 130

5.3.11 城市化率 131

5.3.12 恩格尔系数 131

5.3.13 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 131

5.3.14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 132

5.3.15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2

5.3.16 人均GDP 133

5.3.17 环保投资率 133

5.3.18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亿元)占GDP比重 133

5.3.19 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重 134

5.3.20 科技贡献率 134

5.3.21 单位GDP废水排放量 135

5.3.22 单位GDP工业废气排放量 135

5.3.23 单位GDP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135

5.4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单项指标动态标准的确定——进程指数法 137

5.4.1 方案设计 137

5.4.2 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测算与分析 142

5.4.3 结论 145

第6章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的综合评价分析方法 146

6.1 资源节约与经济的关系评价 146

6.1.1 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分析 147

6.1.2 节约行为对资源的影响分析 149

6.2 相关综合评价理论 150

6.2.1 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方法 150

6.2.2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152

6.3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综合评价方法应用简介——以全国为例 153

6.3.1 数据的无量纲或标准化处理 154

6.3.2 计算5个子系统的综合得分 155

6.3.3 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综合得分 162

6.4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预警研究 165

6.4.1 预警指标权重确定 165

6.4.2 预警警限确定 171

6.4.3 预警系统检验与系统运行预测 172

第7章 山东省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174

7.1 山东省资源节约型农业建设 174

7.1.1 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176

7.1.2 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182

7.1.3 农业残留物的资源化利用 188

7.2 资源节约型城市建筑 194

7.2.1 基本原则 195

7.2.2 目标任务 195

7.2.3 关键环节 196

7.2.4 注意问题 196

7.2.5 具体措施 199

7.3 资源节约型城市建筑施工 206

7.3.1 施工环节控制 206

7.3.2 运行环节控制 210

7.3.3 强化促进节约、环保的政策措施 217

7.4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长远措施及建议 218

7.4.1 加强知识化投资体制的建设,为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打好基础 218

7.4.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战略上建设再生资源的区域化循环和社会化循环体系 223

7.4.3 加强宣传倡导,采取行政措施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228

7.4.4 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方针指导城市化发展 233

7.4.5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走创新之路 237

7.4.6 国外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再规划对我国的启示 243

7.4.7 社区的规划 245

7.4.8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49

第8章 山东省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52

8.1 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系 253

8.1.1 生产体系 253

8.1.2 消费体系 257

8.1.3 服务体系 259

8.1.4 文化体系 262

8.1.5 科技创新体系 264

8.2 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 271

8.2.1 环境友好型城市 274

8.2.2 环境友好型城市应达到的主要目标 276

8.3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环境友好格局构建的关键途径 278

8.4 环境友好型农村 283

8.4.1 环境友好型农业典型模式 284

8.4.2 生态家园建设 289

8.5 发展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 293

8.5.1 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 293

8.5.2 生态农业建设 297

第9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保障措施与对策建议 304

9.1 法律与政策保障 305

9.1.1 继续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305

9.1.2 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经济政策框架 307

9.1.3 完善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建设 312

9.2 科学和技术障碍 314

9.2.1 合理开发利用,科学规划保护 315

9.2.2 制度创新,科学管理 316

9.2.3 依靠技术进步,加大科技投入 319

9.2.4 以解决重大问题为出发点,突破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瓶颈 320

9.2.5 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322

9.3 公众参与和生态文明建设 323

9.4 生态文化和文明建设 329

参考文献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