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
1.1.1理论上的必要性 2
1.1.2实践上的紧迫性 3
1.2文献溯源 6
1.2.1工程实践与工程知识的获取 6
1.2.2工程环境变化下工程实践的新举措 7
1.2.3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9
1.2.4工程实践教育的模式 11
1.3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概念 13
1.3.1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 13
1.3.2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4
1.3.3工程和实践的概念辨析 15
1.3.4工程实践能力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17
1.4研究方法与架构 26
1.4.1本书的研究方法 26
1.4.2技术路线和研究结构 26
第2章 工程实践的哲学思想和相关理论 29
2.1实践论 29
2.1.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观 29
2.1.2毛泽东的《实践论》 30
2.1.3布迪厄的实践理论 31
2.1.4对本研究的启示 33
2.2知行论 33
2.2.1先秦诸子的知行说 33
2.2.2近现代学者的知行观 34
2.2.3教育领域的知行观 36
2.2.4对本研究的启示 37
2.3知识论 37
2.3.1知识的分类 38
2.3.2知识的转移 39
2.3.3基于实践视角的隐性知识获取和转移 41
2.3.4对本研究的启示 43
2.4能力观 43
2.4.1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与能力观 43
2.4.2能力本位教育 44
2.4.3对本研究的启示 46
2.5本章小结 47
第3章 工程实践能力的开发模式 48
3.1工程实践模式的研究探索 49
3.1.1工程实践面临的新场景 50
3.1.2工程师形成的阶段 53
3.2大学层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开发 55
3.2.1经验导向型的工程学位建设模式 55
3.2.2工程训练平台建设模式 65
3.3产业层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开发 77
3.3.1公司大学模式 77
3.3.2实践社区模式 83
3.4社会机构层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开发 90
3.4.1依托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模式 91
3.4.2产业与社会机构联合模式 97
3.5工程实践能力开发模式的总结和评述 102
3.6本章小结 103
第4章 工程实践的能力框架及产学契合度 105
4.1研究目的和研究框架 105
4.2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106
4.2.1变量的定义和测量 106
4.2.2分析方法 108
4.2.3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110
4.3新时期工程实践能力的内涵和结构研究 111
4.3.1描述性统计 111
4.3.2样本的信度检验 113
4.3.3样本的效度检验 115
4.3.4实践能力结构的分析结果 116
4.4工程实践能力的产学契合度分析 118
4.4.1描述性统计 118
4.4.2样本的信度检验 119
4.4.3样本的效度检验 119
4.4.4产学契合度的分析结果 121
4.5本章小结 124
第5章 影响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因素 125
5.1关键因素的指标选取 125
5.1.1内容分析法 125
5.1.2影响因素类目表的建立 127
5.1.3编码过程及信效度检验 130
5.2理论假设和分析方法 133
5.2.1初始概念模型 133
5.2.2研究假设 134
5.2.3分析方法 134
5.3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135
5.3.1问卷设计 135
5.3.2数据收集 136
5.3.3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137
5.3.4信度与效度检验 138
5.4实证研究的结论 143
5.4.1回归方程模型评价 143
5.4.2回归分析的结论 145
5.4.3实证结果和讨论 153
5.5本章小结 156
第6章 新时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机制 157
6.1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因子扫描 157
6.1.1大学因子的扫描 158
6.1.2产业因子的扫描 159
6.1.3社会机构因子的扫描 160
6.2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战略选择与行动计划 161
6.2.1战略选择 161
6.2.2行动计划 166
6.3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保障体系 168
6.3.1资源配置 168
6.3.2评价机制 170
6.4本章小结 173
第7章 本书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174
7.1本书的主要结论 174
7.2本书的创新点 176
7.3研究展望 177
附录 179
参考文献 187
索引 213
后记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