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师形象的颠覆与师德问题的凸显 1
一、教师负面新闻的频发 3
(一)“伤害学生” 4
(二)“教育表演” 7
(三)“学术腐败” 11
(四)“教育受贿” 13
二、教师道德形象的颠覆 15
(一)从“诲人不倦”到“毁人不倦” 16
(二)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到“社会三大公害之一” 17
三、教师道德问题的凸显 19
(一)教师道德溯原 20
(二)反思师德现实 21
(三)重塑教师道德 21
第二章 教师道德的本质与价值 23
一、教师道德的本质意蕴 25
(一)教师道德的内涵 25
(二)教师道德的层次 32
(三)教师道德的特征 40
(四)相关概念的辨明 43
二、教师道德的独特价值 48
(一)教师人格的提升 48
(二)人格与行为示范 49
(三)教育精神的引领 51
(四)教育良序的保持 52
三、教师道德的影响因素 53
(一)教育的本质精神与终极旨归 53
(二)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55
(三)本民族的师德传统 56
(四)教师自身的理性水平 58
第三章 我国教师道德的现实困境 59
一、教师道德困境之表征 61
(一)角色冲突与道德两难 61
(二)职业倦怠与角色扮演 64
(三)评价失力与师德异化 65
二、教师道德困境之诉因 66
(一)政治僭越:道德规范的行政化 67
(二)舆论胁迫:或神或魔的两极化 70
(三)传统负累:师德传统的惯性化 75
(四)自我隐退:道德主体的黯淡化 78
第四章 我国教师道德的理论偏向 83
一、重“工具价值”而轻“主体价值” 85
(一)对教师外在“工具性价值”的偏重 86
(二)对教师内在“主体性价值”的漠视 92
二、重“常识总结”而轻“本原追问” 93
(一)以经验和常识的总结为主 93
(二)“一般性道德原则”的简单套用 98
(三)“本原”追问的薄弱 102
三、重“理想宣扬”而轻“底线规约” 103
(一)理想型、崇高型师德的宣扬 103
(二)底线性教师道德规范的缺位 105
四、重“义务担当”而轻“权利享有” 110
(一)“单向度的义务承担者”和“被问责者” 111
(二)“被忽视的道德权利主体” 112
第五章 教师道德的重构之维 115
一、底线道德与高尚道德的共为 117
(一)教师底线道德的恪守与行为优先性 117
(二)教师高尚道德的倡导与价值优先性 121
(三)底线道德与高尚道德的互补与共为 122
二、个体德性与制度伦理的互补 124
(一)教师个体德性的内在自觉与超越 124
(二)教育制度伦理的外在保障与引领 127
(三)个体德性与制度伦理的共为与共进 131
三、义务承担与权利享有的契合 133
(一)教师作为“道德义务的承担者” 134
(二)教师作为“道德权利的享有者” 163
(三)“义务承担者”与“权利享有者”的共契 175
第六章 教师道德的践行 177
一、教师自身条件 179
(一)教师的道德品质 180
(二)教师的教育信仰 186
(三)教师的道德自由 192
(四)教师的道德能力 201
二、外部辅助条件 205
(一)教育本体价值的彰显 206
(二)教育制度伦理的建设 209
(三)有效道德评价与惩戒 214
(四)道德回馈和权利尊重 218
(五)社会道德氛围的营造 220
结语 222
参考文献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