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息化与和谐社会 1
第一节 和谐社会 3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 3
二、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会 5
第二节 信息化时代的和谐社会建设 7
一、信息化与信息社会 7
二、信息社会建设与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 9
三、信息化时代的和谐社会建设 10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 12
一、收入与幸福的关系 12
二、发展与和谐的关系 15
三、社会幸福程度与和谐程度的测度 17
四、信息化背景下和谐社会的目标与原则 20
五、关于数字鸿沟危害社会和谐的研究 21
第二章 建设和谐信息社会:国外动态与经验 25
第一节 国外建设和谐信息社会的动态 26
一、国外对社会和谐问题的关注 26
二、国外以信息化助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动态 30
第二节 国外建设和谐信息社会的主要经验 37
一、将“人人共享”、“广泛包容”、“面向发展”确立为信息社会建设的原则 37
二、高度重视并积极致力消除数字鸿沟,重点扶持社会弱势群体 38
三、以经济信息化为基础,让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9
四、推进公共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向全社会平等提供更多信息化的公共产品,提高信息化资源的复用效率 40
五、扩大社会成员的电子参与,促进社会包容和社会凝聚 41
六、将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 42
七、高度重视社会成员的信息能力建设 44
八、将信息通信技术用于社会和谐发展,需制定明智的政策予以干预 45
第三章 信息化助力和谐社会建设——从一个农村的案例“沙集模式”谈起 47
第一节“沙集现象” 48
一、“沙集现象”产生的历程 49
二、“沙集现象”的主要表现 51
第二节“沙集模式” 58
一、什么是“沙集模式” 58
二、信息化带来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 60
三、“沙集模式”的特点 62
第三节“沙集模式”的意义 67
一、探索出一条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 67
二、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途径 69
三、为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视角 70
四、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71
五、对促进我国“包容性增长”提供了借鉴 72
六、在以信息化助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意义重大 73
第四节“沙集模式”的未来 75
一、“沙集模式”成功的原因 75
二、沙集网商面临的挑战 82
三、政策建议 84
第四章 信息化时代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95
第一节 不同时代的幸福观和幸福感 96
一、人们的幸福感与所处时代的幸福预期有关 97
二、幸福感与生产力条件 98
三、幸福感与分配方式 99
四、幸福感与文化发展 100
第二节 信息化时代的幸福观与幸福感 103
一、幸福感更多来自人们多方面需要的满足 104
二、幸福感更多来自个性和自由得到实现 105
三、幸福感更多来自发展更为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 105
四、幸福感更多来自精神追求得到实现和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 106
五、我国社会发展现阶段人们幸福感的来源 107
第五章 信息化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机理和着力方向 111
第一节 信息化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机理 112
一、信息化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社会和谐 113
二、信息化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匹配与否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效果 116
三、信息化用于和谐社会建设需关注应用系统与应用环境的配合 118
四、必须重视信息化的“双刃剑”作用,把握社会和谐发展的政策导向 119
第二节 以信息化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方向 120
一、以信息化改善民主法治 120
二、以信息化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122
三、以信息化推进诚信友爱社会环境建设 123
四、以信息化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124
五、以信息化保障社会安定有序 125
六、以信息化促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126
第六章 以信息化助力和谐社会建设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129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和谐社会建设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130
一、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 130
二、机会不公平问题 132
三、社会融入障碍或社会排斥问题 133
四、腐败与社会不正之风问题 134
五、社会机制的完善问题 135
第二节 以信息化助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139
一、思想认识问题 139
二、国民素质提升的问题 141
三、数字鸿沟问题 142
四、互联网治理的问题 143
五、信息化绩效的问题 145
六、电子政务的问题 146
七、信息化机制体制的问题 148
第七章 信息化发展对国民素质的影响 151
第一节 信息化发展对国民素质影响的主要方面和作用方式 152
一、国民素质内涵及影响因素 152
二、信息化的发展:国民素质分析的视角 155
三、信息化发展影响国民素质的作用机理 158
第二节 信息化对我国国民素质的影响——实践研究 163
一、国家信息化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转向“以人为本” 163
二、信息产业大发展为以信息化提升国民素质创造了物质条件 165
三、以信息化为关键带动因素的新型工业化为国民素质提升提供强大需求和实践基础 166
四、电子政务的发展为国民提升各种素质,尤其是政治民主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 166
五、与国民素质直接相关部门信息化的发展 167
六、信息化给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带来深远影响 170
七、政府部门加强互联网监管 171
八、不足之处 172
第三节 以信息化助力国民素质的提升 174
一、端正思想认识 174
二、把握重点和原则 175
三、明确目标与任务 177
四、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 180
第八章 缩小数字鸿沟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185
第一节 数字鸿沟:互联网时代的贫富分化 186
一、数字鸿沟的概念 186
二、数字鸿沟的产生 188
三、国际数字鸿沟与国内数字鸿沟 190
第二节 数字鸿沟与中国 193
一、国际数字鸿沟 193
二、国内数字鸿沟 201
第三节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缩小数字鸿沟 205
一、要充分认识数字鸿沟“马太效应”的危害 205
二、以包容性政策突破机会不平等的限制 207
三、缩小数字鸿沟,减轻社会和世界的失衡 210
四、缩小数字鸿沟任重而道远 211
五、缩小我国数字鸿沟的政策建议 213
第九章 网民与互联网治理问题 217
第一节 网民权利与互联网治理 218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中政府与网民面临共同的困境 218
二、互联网的发展,需要政府与网民共谋利益,共同制定规则,共建和谐 220
三、为共建和谐社会而取得共识 221
第二节 网民特性及决定因素分析 222
一、网民的公民特征与网民的个性特征 222
二、网民是否更具有网民特征?——网民与非网民的行为对比 225
三、网民特性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28
四、选择与理解——网民在权利与义务问题上的诉求与合作意愿 234
第三节 网民权利诉求及合作意愿 239
一、治理重心的选择及其影响 239
二、对一元化主导价值与多元化主体价值的认同 242
三、多元化主体价值不可或缺 248
四、多元化主体价值是无害的 253
五、多元化主体价值是有益的 255
第四节 互联网治理的问题与出路 263
一、政府转型与互联网治理思路的调整 263
二、程序正义 264
三、网民自治的新形式 267
第五节 简要结论 272
第十章 信息化绩效问题 275
第一节 信息化绩效与“信息化不等式” 276
一、信息化绩效问题的主要表现 276
二、“信息化不等式” 278
第二节 从企业应用看信息化的经济绩效 281
一、信息化的绩效观 281
二、做活企业,是企业信息化绩效的重要内容 283
三、努力使信息化融入企业决策和主营业务 285
第三节 从农村应用看信息化的社会绩效 287
一、衡量我国农村信息化成败的根本标准 287
二、两种不同的农村信息化 289
三、农村信息化应用的社会绩效 292
第四节 提高信息化应用的绩效 298
一、通过整合“信息孤岛”提高应用绩效 298
二、以技术创新促全面创新提高应用绩效 299
三、以改革克服信息化阻力提高应用绩效 300
四、加强应用绩效考核破解“信息化不等式” 301
五、鼓励发展信息化应用的第三方公共平台与服务 302
第十一章 电子政务的战略调整问题 305
第一节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306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简要回顾 307
二、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 310
第二节 我国电子政务供求两端的变化及新要求 316
一、电子政务供求两端的差异 316
二、供求两端的历史性变化 317
第三节 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 324
一、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新动向 324
二、国外电子政务新动向对我们的启示 330
第十二章 信息化相关的体制机制问题 337
第一节 信息领域的规制 338
一、信息领域规制的任务 338
二、信息领域的规制改革 339
三、信息化新阶段的发展特点与要求 342
第二节 我国信息领域相关体制机制的变革 346
一、我国信息化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 346
二、对现有信息化体制机制的分析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