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军事环境 76
第一章 地理位置与军事地位 76
第一节 建置沿革 76
第二节 境域与行政区划 82
一、境域变迁 82
二、政区演变 83
第三节 军事地位和作用 89
一、京师北门 89
二、天然屏障 90
三、军事资源 91
第二章 军事地形与气象 92
第一节 地貌 92
第二节 水系 93
一、河流 93
二、水库 95
三、地下水 97
第三节 气象 99
第三章 军事交通 101
第一节 公路 101
一、公路线路 102
二、公路桥梁 106
三、公路隧道 111
四、汽车站 112
第二节 铁路 112
一、铁路干线 112
二、专用铁路线 113
三、铁路车站 113
四、铁路桥梁 115
五、铁路隧道 117
六、铁路货运 118
第三节 漕运 119
第四章 国防动员潜力 120
第一节 人力资源 120
第二节 经济实力 122
第三节 科学技术 127
第四节 邮政、电信 128
一、驿站 128
二、邮政 129
三、电信 130
第五节 宣传媒体 131
第六节 医疗卫生 133
第七节 气象观测 135
第八节 粮食供应 136
第九节 国防动员潜力调查 137
第五章 军事要地与设施 138
第一节 古代军事设施 139
一、长城 139
二、关隘 140
三、城池 146
第二节 现代军事设施 150
第三节 军事设施保护 152
第二篇 军事组织 155
第一章 军事机构 155
第一节 元代及之前军事机构 156
第二节 明代军事机构 158
第三节 清代军事机构 166
第四节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机构 167
一、北洋政府时期军事机构 167
二、国民政府时期军事机构 167
三、日伪时期军事机构 168
四、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所属军事机构 168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军事机构 169
第二章 驻军 179
第一节 元代及之前驻军 179
第二节 明代驻军 180
第三节 清代驻军 182
第四节 中华民国时期驻军 183
一、国民(革命)党军 183
二、抗日同盟军 184
三、日伪驻军 184
四、八路军和人民解放军 187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驻军 189
一、陆军部队 189
二、铁道兵部队 193
三、空军部队 194
四、武警(公安消防)部队 196
五、军事院校 197
第三章 地方武装 198
第一节 中华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198
一、北洋政府时期地方武装 198
二、国民党地方武装 199
三、日伪地方武装 199
四、抗日根据地、解放区地方武装 200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地方武装 201
第三篇 兵 役 204
第一章 元、明、清时期兵役制度 204
第一节 元代兵役制度 204
一、族兵制 204
二、世兵制 204
第二节 明代兵役制度 205
一、卫所制 205
二、募兵制 206
第三节 清代兵役制度 206
一、世兵制 206
二、募兵制 207
第二章 中华民国时期兵役制度 207
第一节 北洋政府兵役制度 208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兵役制度 208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解放区兵役制度 209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制度 212
第一节 志愿兵役制度 212
第二节 义务兵役制度 213
一、义务兵役机构 214
二、征集条件 215
三、义务兵征集 216
四、招收飞行学员 222
第三节 预备役制度 223
一、士兵预备役 224
二、军官预备役 225
三、预备役登记管理 227
四、学生军训 229
第四节 退役军人安置制度 230
一、安置工作机构 230
二、复员、转业军人安置 232
三、退伍义务兵安置 232
四、退伍、志愿兵(士官)安置 235
五、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235
六、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 236
七、伤残军人、烈属安置 238
第四篇 民兵、预备役部队 242
第一章 民兵 242
第一节 领导体制 242
一、中共地方党委领导 242
二、地方政府领导 244
三、军事系统领导 244
四、人民武装委员会领导 245
五、国防动员委员会领导 246
第二节 组织建设 247
一、民兵组织 247
二、民兵条件 258
三、民兵干部 259
四、民兵专业技术分队和应急分队 260
第三节 军事训练 263
一、组织领导 263
二、训练实施 263
三、民兵专业技术分队和应急分队训练 273
四、训练保障 274
第四节 政治教育 275
一、组织领导 275
二、教育内容 276
三、教育制度 277
四、教育形式 278
五、争创先进活动 280
第五节 武器装备 281
一、配备 281
二、管理 282
三、民兵武器装备仓库 284
第六节 主要活动 287
一、参军参战 287
二、支援前线 287
三、维护治安 288
四、参建共建 291
五、抢险救灾 292
六、外事活动 293
第二章 预备役部队 293
第一节 组织建设 294
一、北京陆军预备役步兵第1师及直属分队 294
二、北京陆军预备役步兵第1师坦克团 294
三、北京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第1团 295
第二节 军事训练 296
第三节 政治教育 299
第四节 主要活动 301
一、参建共建 301
二、维护治安 302
三、国庆受阅 303
第五篇 战 事 306
第一章 古代战事 306
第一节 汉代战事 306
第二节 十六国战事 307
第三节 五代、宋、金战事 308
第四节 明代战事 308
第五节 清代战事 309
第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战事 310
第一节 长城抗战时期怀柔战事 310
第二节 抗战时期怀柔八路军战事 311
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战事 315
第一节 反击国民党军进攻作战 316
第二节 反击国民党地方武装 320
第四章 兵灾战祸 323
第一节 日伪军暴行 323
第二节 国民党军及地方反动武装暴行 334
第六篇 人民防空 339
第一章 组织机构 339
第一节 领导机构 339
第二节 工作机构 342
第三节 基层人民防空办公室 344
第四节 人民防空专业队伍 345
第二章 人民防空指挥 348
第一节 防空袭预案 348
第二节 人防指挥所 351
第三节 通信警报 352
第四节 防空演习 354
第三章 人民防空训练 354
第一节 指挥干部训练 355
第二节 专业队伍训练 355
第三节 人民防空宣传教育 357
第四章 人民防空工程 362
第一节 工程建设 362
第二节 工程管理 366
第三节 防空工程开发利用 371
第五章 战时防空疏散 371
第一节 人口疏散 372
第二节 物资疏散 374
第七篇 交通战备 378
第一章 组织机构 378
第一节 领导机构 378
第二节 工作机构 379
第二章 交通战备正规化建设 381
第一节 战备部门建设 381
第二节 交通战备“双向纳入” 384
第三章 交通战备保障 386
第一节 战时交通保障计划 386
第二节 交通保障队伍 388
第三节 交通战备训练 389
第四节 交通应急保障 391
第八篇 国防教育 395
第一章 组织机构 395
第一节 领导机构 396
第二节 工作机构 397
第二章 教育内容及基地 397
第一节 教育内容 397
第二节 教育基地 400
第三章 教育对象及活动 406
第一节 领导干部国防教育 406
第二节 民兵预备役人员国防教育 407
第三节 学生国防教育 408
第四节 群众国防教育 411
第九篇 双拥共建 416
第一章 组织机构 416
第一节 领导机构 416
第二节 工作机构 417
第二章 拥军优属 418
第一节 支援前线 419
第二节 支持驻军建设 420
第三节 优待抚恤 424
一、优待 424
二、抚恤 427
三、“爱心献功臣”活动 428
第四节 慰问活动 429
第五节 表彰活动 429
第三章 拥政爱民 431
第一节 支援驻地建设 431
第二节 扶贫助学 433
第三节 抢险救灾 436
第四章 军民共建精神文明 438
第一节 组织指导 438
第二节 主要活动 440
第十篇 军事人物 449
第一章 人物传略 449
第一节 古代人物 449
第二节 现代人物 453
第二章 人物名录 458
第一节 革命烈士名录 459
一、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烈士名录(129人) 459
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烈士名录(698人) 465
三、新中国成立后牺牲烈士名录(192人) 498
第二节 功臣名录 508
第三节 师职以上干部名录 513
附录 515
一、文件 515
二、碑文 548
三、资料 556
索 引 563
一、主题词索引 563
二、表格索引 574
三、随文图索引 575
后记 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