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制药工业的发展 1
1.1.1 国外制药工业 1
1.1.2 中国制药工业 4
1.2 制药工艺学的学科任务 7
1.3 制药工艺学的研究内容 8
1.4 制药工艺学分类 9
1.4.1 化学制药工艺 9
1.4.2 生物技术制药工艺 9
1.4.3 中药制药工艺 10
1.4.4 制剂工艺 10
1.5 现代制药工业的特点 10
1.6 制药技术的发展 12
1.6.1 创新药物研究 12
1.6.2 抗体工程制药技术 12
1.6.3 制药工艺的新技术及其改造 13
1.7 GMP基本知识 14
1.7.1 GMP实施目的 14
1.7.2 GMP的范围与分类 15
1.7.3 GMP核心内容 15
第一篇 化学制药工艺 17
第2章 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 17
2.1 概述 17
2.1.1 工艺路线 17
2.1.2 研究对象 17
2.1.3 药物工艺路线的设计 18
2.2 药物合成路线的设计方法 19
2.2.1 文献归纳法 19
2.2.2 类型反应法 20
2.2.3 分子对称法 21
2.2.4 追溯求源法 23
2.3 药物合成路线的选择和评价 25
2.3.1 反应类型的选择 26
2.3.2 合成步骤与总收率 27
2.3.3 单元反应的顺序 28
2.3.4 原辅材料的供应 28
2.3.5 原辅材料的更换和合成步骤改变 29
2.3.6 技术条件和设备要求 29
第3章 药物合成工艺研究 30
3.1 概述 30
3.2 反应类型 31
3.2.1 基元反应 31
3.2.2 非基元反应 32
3.3 化学反应动力学 32
3.3.1 单分子反应 33
3.3.2 双分子反应 33
3.3.3 零级反应 33
3.3.4 可逆反应 33
3.3.5 平行反应 34
3.4 反应物浓度与配料比 35
3.5 反应溶剂和重结晶溶剂 37
3.5.1 常用溶剂的性质和分类 37
3.5.2 反应溶剂的作用和选择 40
3.5.3 重结晶溶剂的选择 44
3.6 反应温度和压力 45
3.6.1 反应温度 45
3.6.2 反应压力 49
3.7 药品质量控制 50
3.7.1 原辅材料和中间体的质量监控 50
3.7.2 反应终点的监控 51
3.7.3 化学原料药的质量管理 52
第4章 催化剂 53
4.1 催化剂的催化作用 53
4.1.1 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 53
4.1.2 催化剂的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54
4.2 酸碱催化剂 56
4.3 生物酶催化剂 58
4.3.1 酶催化反应的特点 59
4.3.2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制备方法及性质 60
4.3.3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在医药工业上的应用 62
4.4 相转移催化 67
4.4.1 相转移催化剂 68
4.4.2 相转移催化反应历程 71
4.4.3 相转移催化的影响因素 72
第5章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76
5.1 概述 76
5.2 合成路线及其选择 77
5.2.1 以对硝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的合成路线 78
5.2.2 以乙苯为起始原料经对硝基苯乙酮的合成路线 79
5.2.3 以苯乙烯为起始原料的合成路线 81
5.3 对硝基苯乙酮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82
5.3.1 对硝基乙苯的制备 82
5.3.2 对硝基苯乙酮的制备 83
5.4 对硝基-α-乙酰胺基-β-羟基苯丙酮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86
5.4.1 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的制备 86
5.4.2 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盐酸盐的制备 87
5.4.3 对硝基-α-乙酰胺基苯乙酮的制备 89
5.4.4 对硝基-α-乙酰胺基-β-羟基苯丙酮的制备 90
5.4.5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91
5.4.6 氯霉素的制备 96
5.5 综合利用和“三废”处理 97
5.5.1 邻硝基乙苯的利用 97
5.5.2 L-(+)-1-对硝基苯基-2-氨基-1,3-丙二醇的利用 98
5.5.3 硝基化合物废水的处理 99
5.5.4 含氰废水的处理 99
第6章 氢化可的松的生产工艺 100
6.1 概述 100
6.2 合成路线及其选择 101
6.3 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104
6.3.1 △5,16-孕甾二烯-3β-醇-20-酮-3-醋酸酯的制备 104
6.3.2 16α-17α-环氧黄体酮的制备 107
6.3.3 17α-羟基黄体酮的制备 110
6.3.4 △4孕甾烯-17α,21-二醇-3,20-二酮醋酸酯的制备 111
6.3.5 氢化可的松的制备 113
6.4 综合利用及“三废”处理 114
6.4.1 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114
6.4.2 “三废”处理 115
第二篇 生物制药工艺 118
第7章 微生物发酵技术 118
7.1 概述 118
7.2 制药微生物的性质 119
7.2.1 制药微生物的生长特性 119
7.2.2 制药微生物的生长动力学 120
7.2.3 基质利用动力学 121
7.2.4 生长与产物的关系模型 121
7.2.5 代谢产物的特征 122
7.3 发酵制药过程 124
7.3.1 菌种选育 124
7.3.2 菌种保存 126
7.3.3 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 127
7.3.4 发酵技术 130
7.3.5 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 133
第8章 抗生素类药物 136
8.1 抗生素种类及来源 136
8.1.1 来源 136
8.1.2 种类 136
8.2 抗生素的工业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 138
8.2.1 抗生素工艺特点 138
8.2.2 一般生产过程 138
8.2.3 抗生素的质量控制 139
8.2.4 生物药物质量检验程序与方法 140
8.2.5 生物药物常用的定量分析法 140
8.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41
8.3.1 青霉素 141
8.3.2 头孢菌素 144
8.4 氨基糖苷类 146
8.4.1 链霉素的结构和性质 147
8.4.2 链霉素的发酵工艺过程 147
8.5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49
8.5.1 红霉素的结构与性质 149
8.5.2 红霉素的发酵工艺过程 150
8.5.3 红霉素的分离纯化工艺过程 151
8.6 四环类抗生素 152
8.6.1 四环素抗生素的结构与性质 152
8.6.2 四环素的发酵工艺过程 153
8.6.3 四环素的分离纯化工艺过程 154
8.7 现代生物技术在抗生素工业中的应用 154
8.7.1 DNA重组技术 154
8.7.2 基因工程技术 154
8.7.3 细胞工程 154
第9章 生化药品 156
9.1 概述 156
9.1.1 生化药品分类 156
9.1.2 生化药品特点 156
9.1.3 传统生化制药的一般工艺 156
9.2 氨基酸药物 159
9.2.1 氨基酸的结构与性质 159
9.2.2 氨基酸类药物作用 160
9.2.3 生产方法 160
9.2.4 赖氨酸生产 161
9.2.5 其他氨基酸水解法制备 163
9.3 多肽药物 164
9.3.1 多肽种类 164
9.3.2 降钙素制备 164
9.3.3 胸腺肽制备 165
9.3.4 促皮质激素制备 165
9.4 蛋白质类药物 166
9.4.1 药物种类 166
9.4.2 白蛋白及人血丙种球蛋白制备 166
9.4.3 干扰素制备 167
9.4.4 胰岛素制备 168
9.5 酶类药物 170
9.5.1 酶类药物分类 170
9.5.2 提取和纯化 170
9.5.3 胃蛋白酶制备 170
9.5.4 胰蛋白酶制备 171
9.5.5 尿激酶制备 173
9.5.6 溶菌酶制备 174
9.6 糖类药物 175
9.6.1 概述 175
9.6.2 甘露醇制备 176
9.6.3 肝素制备 177
9.6.4 硫酸软骨素制备 179
9.7 脂类药物 180
9.7.1 概述 180
9.7.2 卵磷脂制备 180
9.7.3 胆红素制备 181
9.8 核酸类药物 182
9.8.1 生产方法 182
9.8.2 RNA的提取和制备 183
9.8.3 DNA的提取与制备 183
9.9 其他生化药物 184
9.9.1 维生素类药物 184
9.9.2 甾体类激素 184
第10章 生物制品 185
10.1 概述 185
10.1.1 生物制品种类 185
10.1.2 生物制品的免疫学基础 185
10.1.3 生物制品的质量检定 186
10.2 疫苗 186
10.2.1 定义和分类 186
10.2.2 制造方法 187
10.3 乙肝疫苗的制备 189
10.3.1 血源疫苗制备 189
10.3.2 重组酵母表达系统制备 190
10.4 核酸疫苗制备 190
10.4.1 构建 190
10.4.2 制备 191
10.4.3 核酸疫苗的质量控制 192
10.5 单克隆抗体 192
10.5.1 鼠源单克隆抗体制备 193
10.5.2 基因工程抗体 195
第三篇 中药制药工艺 196
第11章 中药制药过程和分离技术 196
11.1 中药制药过程 196
11.1.1 粉碎 197
11.1.2 提取 197
11.1.3 分离纯化 197
11.1.4 浓缩干燥 197
11.2 中药分离技术 198
11.2.1 微波提取技术 198
11.2.2 超声提取技术 199
11.2.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200
11.2.4 分子蒸馏技术 200
11.2.5 膜分离技术 200
11.2.6 大孔吸附树脂 201
第12章 提取 202
12.1 中药提取原理 202
12.1.1 浸润 202
12.1.2 溶解 203
12.1.3 扩散 203
12.1.4 提取的影响因素 203
12.2 浸提方法 208
12.2.1 溶剂浸出法 208
12.2.2 水蒸气蒸馏法 214
12.2.3 压榨法 217
12.2.4 浸提新技术 221
第13章 分离纯化 224
13.1 分离方法 224
13.1.1 过滤分离法 224
13.1.2 沉降法 227
13.2 纯化方法 227
13.2.1 透析法 227
13.2.2 盐析法 228
13.2.3 离子交换法 228
13.2.4 凝胶滤过法 230
13.2.5 硅胶吸附柱色谱法 233
13.2.6 聚酰胺吸附法 235
13.3 分离纯化新技术 236
第14章 葛根浸提物的生产工艺设计 238
14.1 药材葛根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 238
14.2 葛根所含成分的工艺学特性 238
14.2.1 粗加工与炮制 238
14.2.2 浸提溶剂与方法 238
14.2.3 葛根总黄酮苷的分离与纯化 239
14.3 各化学成分的浸提、分离、纯化的研究 239
14.3.1 浸提方法的比较 239
14.3.2 浸提溶剂的比较 240
14.3.3 葛根的微波助浸提 240
14.3.4 酶解法辅助浸提 241
14.3.5 葛根总黄酮的大孔树脂吸附分离 241
14.3.6 葛根、山楂叶的分别浸提与混合浸提 242
14.4 国内主要葛根生产品种及其生产工艺举例 243
14.4.1 葛根总黄酮 243
14.4.2 葛根芩连丸 243
14.4.3 国内葛根浸提物生产存在问题的分析 243
14.5 葛根浸提物工业化生产工艺路线的考虑 246
14.5.1 葛根中总黄酮的浸提 246
14.5.2 葛根总黄酮粗浸提物 246
14.5.3 葛根总黄酮、葛根素与大豆苷的精制品 247
第15章 黄芩浸提物的工艺设计 249
15.1 药材黄芩中所含主要化学成分 249
15.2 黄芩各化学成分浸提、分离纯化研究 249
15.2.1 浸提工艺学特性 249
15.2.2 浸提方法 250
15.2.3 微波等辅助浸提黄芩中的黄芩苷 250
15.2.4 黄芩活性成分的分离提纯 251
15.3 国内主要的黄芩生产品种生产工艺举例 252
15.3.1 黄芩提取物 252
15.3.2 双黄连口服液 252
15.3.3 注射用双黄连(冻干) 253
15.3.4 国内黄芩浸提物生产存在问题的分析 253
15.4 黄芩浸提物工业化生产工艺路线的设计思想 255
15.4.1 基本的生产工艺路线 255
15.4.2 浸提过程可以改进的地方 255
15.4.3 分离过程可以改进的地方 255
15.4.4 建议的工艺路线 256
第四篇 制剂工艺 257
第16章 制剂工艺学概论 257
16.1 药物制剂工艺学的研究内容 258
16.1.1 常规药物剂型和制剂 258
16.1.2 药物传递系统 258
16.1.3 药用新辅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 258
16.1.4 剂型与制剂设计理论与方法 259
16.2 药物制剂工艺及剂型设计 259
16.2.1 药物剂型和制剂工艺的意义 259
16.2.2 剂型设计的基本原则 260
16.2.3 合理的制剂工艺及剂型设计 261
16.2.4 确定给药途径及制剂 262
16.2.5 临床用药的顺应性 263
16.3 处方设计及工艺优化 263
16.3.1 处方设计 263
16.3.2 制剂工艺优化 263
16.3.3 处方调整与确定 265
第17章 片剂 266
17.1 片剂概念、特点和质量要求 266
17.2 片剂常用辅料 266
17.2.1 填充剂 267
17.2.2 润湿剂(moistening agents)和黏合剂(adhesives) 269
17.2.3 崩解剂 270
17.2.4 润滑剂 271
17.2.5 吸附剂 272
17.3 片剂的制备工艺 273
17.3.1 粉碎、过筛和混合 273
17.3.2 制粒、干燥和压片 277
17.3.3 片剂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282
17.3.4 中药片剂的制备 285
17.3.5 片剂的分类与制备举例 286
17.3.6 片剂的质量检查和包装 292
17.3.7 片剂的处方设计及举例 295
第18章 注射剂 298
18.1 注射剂的概念、特点及质量要求 298
18.2 注射剂的溶剂 298
18.2.1 注射用水 298
18.2.2 注射用油 302
18.2.3 其他注射用溶剂 303
18.3 注射剂的附加剂 303
18.4 热原 304
18.4.1 热原的含义及组成 304
18.4.2 热原的性质 305
18.4.3 热原污染途径 305
18.4.4 热原的除去方法 305
18.4.5 热原的检查方法 306
18.5 注射剂生产车间的设计要求及生产管理 306
18.5.1 注射剂生产车间的设计 306
18.5.2 注射剂的生产管理 306
18.5.3 空气净化技术 307
18.6 注射剂的分类和制备 310
18.6.1 小体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 310
18.6.2 输液剂的生产工艺 313
18.6.3 特殊类型的注射剂 318
18.7 注射剂新的包装形式及近年国外研究热点 324
第19章 缓释和控释制剂的工艺研究 326
19.1 概述 326
19.2 缓控释制剂的临床意义 326
19.3 缓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 326
19.3.1 药物的选择 326
19.3.2 药物剂量的设计 327
19.3.3 安全性 327
19.4 缓控释制剂的设计原理 327
19.4.1 膜控型缓控释制剂 327
19.4.2 骨架型缓控释制剂 330
19.4.3 渗透泵型控释制剂 334
19.4.4 药树脂缓释片剂 336
19.4.5 磁性缓释片剂 336
19.4.6 多层缓释片剂 336
19.5 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方法 336
19.5.1 体外释药行为评价——体外释放度试验 336
19.5.2 体内过程评价 338
第20章 靶向给药制剂 340
20.1 靶向制剂的分类 340
20.2 被动靶向制剂 341
20.2.1 脂质体 341
20.2.2 靶向乳剂 346
20.2.3 微球 347
20.2.4 纳米粒 348
20.3 主动靶向制剂 349
20.3.1 修饰的药物载体 349
20.3.2 前体靶向药物制剂 350
20.3.3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351
第五篇 共性技术 354
第21章 制药工艺的优化 354
21.1 单因素试验法 355
21.1.1 设计步骤 355
21.1.2 因素的取值方法 355
21.2 正交设计 358
21.2.1 正交表及表头设计 358
21.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59
21.3 均匀设计 361
21.3.1 均匀设计表 362
21.3.2 结果分析 363
第22章 制药工艺的放大 365
22.1 制药工艺研究三阶段的区别 365
22.2 中试放大的基本概念 367
22.3 中试放大的基本方法 368
22.3.1 逐级经验放大 368
22.3.2 相似模拟放大 368
22.3.3 化学反应工程理论指导放大 369
22.3.4 数学模型放大 370
22.4 中试放大的研究内容 371
22.4.1 中试前提 371
22.4.2 中试放大的研究内容 372
22.4.3 物料衡算 374
22.4.4 能量衡算 376
22.5 生产工艺规程 378
22.5.1 生产工艺规程的概念 378
22.5.2 生产工艺规程的主要作用 378
22.5.3 生产工艺规程的原始资料和基本内容 379
22.5.4 生产工艺规程的制定和修订 381
第23章 制药工程设计 383
23.1 工程设计图 383
23.2 工艺流程设计的任务 384
23.3 工艺流程设计的原则 385
23.4 工艺流程设计的基本过程 385
23.5 制药工艺流程图 386
23.6 设备和管路布置设计 388
23.6.1 设备布置图 388
23.6.2 管路布置图 389
23.7 制药工艺经济性评价 389
23.7.1 产品成本的经济分析 389
23.7.2 基建投资费用的经济分析 390
23.7.3 工艺经济效果综合分析 390
第24章 制药三废处理工艺 393
24.1 清洁生产的概念 393
24.2 清洁生产的重要性 394
24.2.1 清洁生产对能耗的要求 394
24.2.2 清洁生产的意义 395
24.3 制药企业末端污染的治理技术 395
24.3.1 末端污染 395
24.3.2 末端污染物 395
24.3.3 末端污染的控制技术 396
24.4 废水处理工艺 397
24.4.1 生物技术制药产生的废水 397
24.4.2 化学制药产生的废水 400
24.4.3 中成药制药产生的废水 401
24.5 废气处理工艺 401
24.5.1 含尘废气处理技术 401
24.5.2 含无机物废气处理技术 402
24.5.3 含有机物废气处理技术 403
24.6 废渣处理工艺 404
24.6.1 回收和综合利用 405
24.6.2 无害化处理 405
参考文献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