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国:清末民初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 1
一、思想权势转移:从西学不能为用到中学不能为体 3
二、社会权势转移:从士到知识人 10
三、社会权势再转移:知识人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青年的兴起 22
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 38
一、从边缘走向中央的湘学 39
二、后湘军时代湖南的守旧与趋新 46
三、近代湖南排外的实际与迷思 53
四、余论:官绅的互动与竞争 59
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王先谦、叶德辉与戊戌前后湖南新旧之争 66
一、引言 66
二、旧中有新:王先谦、叶德辉对国情的认知 71
三、由新转旧:旧派人物反戈一击的关注所在 83
四、余波 101
他永远是他自己——陈独秀的人生和心路 105
一、发出时代的声音 106
二、从国家到个人的觉悟 111
三、从文学到伦理的文化革命 115
四、从康、梁到胡、陈的时代转折 118
五、走向行动的政治革命 123
六、一生定位 128
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反响 132
一、引言:《新青年》的沟通作用 133
二、“我们”与“他们”的困扰 136
三、新文学作品的实际读者 145
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 149
陈独秀与“五四”后《新青年》的转向 172
一、“五四”前后的《新青年》 173
二、北大的学科调整与京城的新旧之争 177
三、在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陈独秀 188
四、《新青年》的转向 193
五、《新青年》编辑部改组风波 200
六、余论:“五四”比我们认知的更丰富 206
课业与救国:从老师辈的即时观察认识“五四”的丰富性 209
一、引言 209
二、蒋梦麟对“五四”的即时观察 211
三、老师辈一年后的反思 217
四、救国和读书怎样两全? 223
五、社会模范的自制能力 227
六、余论:进一步认识“五四”的丰富性 233
从科学与人生观之争看后“五四”时期对“五四”基本理念的反思 241
一、论战双方的动机 243
二、进化论与作为“五四”基本理念的“科学” 253